《傷寒附翼》~ 卷下 (13)
卷下 (13)
1. 太陰方總論
服之而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利,以本症原自吐利,因胸下結硬而暫止耳。今因其勢而利導之,使還其出路,則結硬自散也。然此劑非欲其吐,本欲其利,亦不欲其過利。故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此又複方之妙理歟!仲景每用粥為反佐者,以草木之性各有偏長,惟稼穡作甘為中和之味,人之精神血氣,皆賴之以生。
故桂枝湯以熱粥發汗,理中湯以熱粥溫中,此以熱粥導利,復以冷粥止利,神哉!東垣云:「淡粥為陰中之陽,所以利小便。」則利水之劑,未始不可用也。今人服大黃後用冷粥止利,尚是仲景遺意乎?此證叔和編在太陽篇中水潠病後,云「寒實結胸無熱症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按本論小陷胸湯是黃連、栝蔞、半夏三物,而貝母、桔梗、巴豆亦是三物。
夫黃連、巴豆,寒熱天淵,豈有可服黃連之症,亦可服巴豆之理?且此外更無別方,則當云三物小陷胸湯為散亦可服。如雲白散亦可服,是二方矣。而方後又以身熱皮粟一段雜之,使人昏昏不辨。今移之太陰胸下結硬之後,其症其方,若合符然。
麻仁丸:
杏仁,芍藥,枳殼,厚朴,大黃,麻仁
土為萬物之母者,以其得和平之氣也。濕土不能生草木,然稻、藕、菱、芡等物,亦有宜於水者。若燥土堅硬無水以和之,即不毛之地矣。凡胃家之實,多因於陽明之熱結,而亦有因太陰之不開者,是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名為脾約也。承氣諸劑,只能清胃,不能扶脾。如病在倉卒,胃陽實而脾陰不虛,用之則胃氣通而大便之開闔如故。
若無惡熱、自汗、煩躁、脹滿、譫語、潮熱等症,飲食小便如常,而大便常自堅硬,或數日不行,或出之不利,是謂之孤陽獨行。此太陰之病不開,而穢汙之不去,乃平素之蓄積使然也。慢而不治,則飲食不能為肌肉,必至消瘦而死。然腑病為客,臟病為主,治客須急,治主須緩。
病在太陰,不可盪滌以取效,必久服而始和。蓋陰無驟補之法,亦無驟攻之法。故取麻仁之甘平入脾,潤而多脂者為君,杏仁之降氣利竅,大黃之走而不守者為臣,芍藥之滋陰斂液,與枳、樸之消導除積者為佐,煉蜜為丸,少服而漸加焉,以和為度。此調脾承氣,推陳致新之和劑也。
使脾胃更虛更實,而受盛傳道之官,各得其職,津液相成,精血相生,神氣以清,內外安和,形體不敝矣。
上太陰五方。按諸經皆有溫散溫補法,惟少陽不用溫;諸經皆有益陰清火法,惟太陰忌寒涼。若熱病傳經有嗌乾等症,仍當清火;素有脾約大便不順,亦當滋陰。要知制方,全在活法,不可執也。
白話文:
太陰方總論
服用此方,若病在膈膜以上,必會嘔吐;若病在膈膜以下,必會腹瀉。這是因為疾病本就以嘔吐腹瀉為症狀,只是因為胸下結塊變硬而暫時停止了。現在根據疾病的發展趨勢,疏導其氣血,讓它恢復正常的排出途徑,結塊自然會消散。但此方並非旨在促吐,而是希望通便,也不希望過度腹瀉。所以,如果腹瀉不暢,就服用一杯熱粥;如果腹瀉過度不止,就服用一杯冷粥,這就是複方妙處所在!張仲景經常使用粥作為相反或輔助藥物,是因為草木藥性各有偏向,唯有穀物所產生的甘甜之味,才是中和之味,人的精神血氣,都依靠它而生存。
因此,桂枝湯用熱粥來發汗,理中湯用熱粥來溫中,此方則用熱粥來通便,再用冷粥來止瀉,真是巧妙!李東垣說:「淡粥是陰中之陽,所以能利小便。」那麼,利水藥物,未必就不能使用。現在人服用大黃後用冷粥止瀉,莫非也是承襲仲景的遺意?此證在《傷寒論》太陽篇中水瀉病之後,記載:「寒實結胸無熱症者,可服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服用。」按本文所述,小陷胸湯是黃連、栝樓、半夏三味藥,而貝母、桔梗、巴豆也是三味藥。
黃連、巴豆,寒熱性狀截然相反,怎麼可能有服用黃連的病症,也能服用巴豆的道理呢?而且書中沒有其他方劑,因此應當說三物小陷胸湯也可作為散劑服用。如果說白散也可服用,那就是兩種方劑了。而方後又加上身熱起粟一段雜亂的描述,讓人昏昏然難以分辨。現在將其移到太陰胸下結硬之後,其病症和方劑,就十分吻合了。
麻仁丸:
杏仁、芍藥、枳殼、厚朴、大黃、麻仁
土是萬物之母,因為它具有平和的氣息。潮濕的土壤不能生長草木,但是稻米、蓮藕、菱角、芡實等,卻適合生長在水中。如果乾燥的土壤堅硬,沒有水分滋潤,就會變成不毛之地。凡是胃實的病症,大多是因為陽明經的熱邪積聚,但也有一些是因為太陰經的氣機不通暢,也就是脾臟不能為胃輸送津液,所以稱為脾約。承氣湯等方劑,只能清熱通胃,不能健脾。如果病情緊急,胃陽實而脾陰不虛,服用承氣湯,就能通暢胃氣,而大便的開合如常。
如果沒有惡熱、自汗、煩躁、脹滿、譫語、潮熱等症狀,飲食小便正常,但大便經常堅硬,或者數日不通,或者排出困難,這就是孤陽獨行。這是太陰經的病氣不通暢,而污濁之物不能排出,乃是平素積累的結果。久拖不治,就會導致飲食不能化為肌肉,必然消瘦而死。但是腑病是外邪,臟病為主症,治療外邪需迅速,治療主症需緩慢。
太陰經的病症,不能用猛烈的方法治療,必須長期服用才能調理。因為陰虛不能驟然補益,也不能驟然攻伐。因此,選用甘平入脾,潤澤多脂的麻仁為主藥;降氣利竅的杏仁,以及走而不守的大黃為輔藥;滋陰斂液的芍藥,以及消導除積的枳殼、厚朴為佐藥;用蜂蜜煉製成丸劑,少量服用,逐漸增加劑量,以平和為度。這是調和脾胃,推陳致新的平和藥劑。
使脾胃虛實適度,使受盛和傳導的器官各司其職,津液充足,精血互生,神氣清爽,內外平和,身體就不會衰敗了。
上太陰五方。按:諸經都有溫散溫補的方法,唯獨少陽不用溫法;諸經都有益陰清火的方劑,唯獨太陰忌用寒涼。如果熱病傳經出現咽喉乾燥等症狀,仍然應該清熱;如果素體脾約,大便不暢,也應該滋陰。要知道,制訂方劑,關鍵在於靈活運用,不能死板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