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下 (11)
卷下 (11)
1. 太陰方總論
太陰主內,為陰中至陰,最畏虛寒,用溫補以理中,此正法也。然太陰為開,故太陰亦能中風,則亦有可汗症。若見四肢煩疼之表,而脈浮者,始可與桂枝湯發汗。若表熱裡寒,下利清穀,是為中寒,當用四逆以急救其里,不可攻表,以汗出必脹滿也。又恐妄汗而腹脹滿,故更製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以解之。
太陰本無下症,因太陽妄下而腹滿時痛者,是陽邪內陷,故有桂枝加芍藥湯之下法。若病不從太陽來,而腹滿時痛,是太陰本病。倘妄下之,必胸下結硬而成寒實結胸,故更制三物白散以散之。此仲景為太陰誤汗誤下者立救逆法也。叔和不能分明六經之方治,而專以汗吐下之三法教人,重集諸可與、不可與等浮泛之辭,以混仲景切近的當之方法,是點金成鐵矣。
理中丸: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太陰病,以吐利腹滿痛為提綱,是遍及三焦矣。然吐雖屬上,而由於腹滿,利雖屬下,而由於腹滿,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來由有三:有因表虛而風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虛而寒濕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者。總不出於虛寒,法當溫補以扶胃脘之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症悉平矣。
故用白朮培脾土之虛,人參益中宮之氣,乾薑散胃中之寒,甘草緩三焦之急也。且乾薑得白朮,能除滿而止吐,人參得甘草,能療痛而止利。或湯或丸,隨機應變,此理中確為之主劑歟!夫理中者理中焦,此仲景之明訓,且加減法中又詳其吐多下多腹痛滿等法。而叔和錄之於大病瘥後治真吐一症,是坐井觀天者乎!
按:太陰傷寒,手足自溫者,非病由太陽,必病關陽明。此陰中有陽,必無吐利交作之患,或暴煩下利,或發黃便硬,則腹滿腹痛,是脾家實,而非虛熱,而非寒矣,又當於茵陳、調胃輩求之。
四逆湯:
乾薑,附子,甘草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二句,是立方之大旨。脈浮為在表,遲為在臟,浮中見遲,是浮為表虛,遲為臟寒矣。腹滿吐利,四肢厥逆,為太陰症。薑、附、甘草,本太陰藥,諸條不冠以太陰者,以此方為太陽並病立法也。按四逆諸條,皆是太陽壞病轉屬太陰之症。太陽之虛陽留於表而不罷,太陰之陰寒,與外來之寒邪相得而益深。
故外症則惡寒發熱,或大汗出,身體痛,四肢疼,手足冷,或脈浮而遲,或脈微欲絕;內症則腹滿腹脹,下利清穀,小便自利,或吐利交作。此陰邪猖獗,真陽不歸,故云逆也。本方是用四物以救逆之謂,非專治四肢厥冷而為名。蓋仲景凡治虛症,以補中為主,觀協熱下利,脈微弱者用人參,汗後身疼,脈沉遲者加人參。
此脈微欲絕,下利清穀,且不煩不咳,中氣大虛,元氣已虛,若但溫不補,何以救逆乎?觀茯苓四逆之治煩躁,且用人參,其冠以茯苓而不及參,則本方有參可知。夫人參通血脈者也,通脈四逆,豈得無參?是必因本方之脫落而仍之耳。
白話文:
太陰方總論
太陰經主司內臟,是陰中至陰,最怕虛寒,治療應溫補以調理脾胃,這是正確的方法。但太陰經也主開闔,所以太陰經也可能中風,因此也會有汗症。如果出現四肢煩痛的表證,且脈象浮,才能用桂枝湯發汗。如果表熱裡寒,大便稀溏,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這是中寒,應當用四逆湯緊急救治裡證,不可攻表發汗,因為出汗後必會脹滿。又擔心出現無原因的汗出和腹脹滿,所以又制定了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來治療。
太陰經本身沒有下瀉的症狀,因太陽經邪氣妄向下傳而導致腹滿疼痛,這是陽邪內陷,所以有桂枝加芍藥湯的治療方法。如果疾病不是由太陽經引起的,而是腹滿時痛,這是太陰經的本病。如果妄下瀉,必定會導致胸下結塊變硬,形成寒實結胸,所以又制定了三物白散來散結。這是張仲景為治療太陰經誤汗誤下而制定的急救方法。王叔和不能清楚地闡明六經的辨證施治方法,而專門用汗吐下三法來教人,堆砌一些可與不可與的籠統之詞,混淆了仲景精確有效的治療方法,這是把黃金變成鐵器。
理中丸: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太陰病,以嘔吐、腹瀉、腹滿疼痛為主要症狀,遍及三焦。雖然嘔吐屬上焦,腹瀉屬下焦,但都因為中焦不治而導致。其病因有三:表虛導致風寒從外入侵;下焦虛弱導致寒濕從下向上侵犯;飲食生冷導致寒邪從內生發。總之,都是因為虛寒,治療應溫補以扶助胃脘之陽氣,只要調理好中焦,嘔吐、腹瀉、腹滿疼痛等症狀都會痊癒。
所以用白朮補益脾土之虛,人參益補中焦之氣,乾薑散寒於胃中,甘草緩解三焦之急。而且乾薑配合白朮,能消除脹滿而止嘔;人參配合甘草,能止痛而止瀉。可以做成湯劑或丸劑,隨機應變,理中丸確實是主方。理中就是調理中焦,這是仲景的明確教誨,而且加減法中又詳細說明了嘔吐多、腹瀉多、腹痛腹脹等治療方法。而王叔和卻把它記載在大病痊癒後治療真吐症的章節中,這是井底之蛙的觀點。
按:太陰傷寒,手腳溫暖的,疾病不是來自太陽經,必定是陽明經的病變。這是陰中有陽,一定沒有嘔吐腹瀉交替發生的症狀,或者突然出現煩躁腹瀉,或者發黃大便乾燥,則腹滿腹痛,這是脾胃實證,而不是虛熱,也不是寒證,應該從茵陳蒿湯、調胃承氣湯等方面考慮。
四逆湯:乾薑、附子、甘草
脈象浮而遲,表熱裡寒,這是組方的大意。脈象浮說明在表,遲說明在臟腑,浮中見遲,說明表虛裡寒。腹滿、嘔吐、腹瀉、四肢厥逆,是太陰病的症狀。乾薑、附子、甘草,是太陰經的藥物,諸條不冠以太陰,是因為這個方劑是治療太陽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的。按四逆湯所治的病症,都是太陽經病變轉屬太陰經的症狀。太陽經的虛陽停留在體表而不退,太陰經的陰寒與外來的寒邪相互影響而加重。
所以表證有惡寒發熱,或大汗淋漓,渾身疼痛,四肢疼痛,手腳冰冷,或脈象浮而遲,或脈象微弱欲絕;裡證有腹滿腹脹,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小便自利,或嘔吐腹瀉交替發生。這是陰邪盛行,真陽不歸,所以叫做「逆」。本方是用四種藥物來救逆,並不是專門治療四肢厥冷而命名的。張仲景凡是治療虛證,都以補中焦為主,觀察到發熱腹瀉,脈象微弱的病人用人參,汗出後渾身疼痛,脈象沉而遲的病人加人參。
這個脈象微弱欲絕,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而且沒有煩躁咳嗽,中氣大虛,元氣已虛,如果只溫不補,怎麼能救逆呢?觀察到茯苓四逆湯治療煩躁,也用人參,它以茯苓為君而不及人參,那麼本方有人參就可以理解了。人參是通血脈的藥物,通脈救逆,怎麼能沒有人參呢?這一定是因為本方脫漏了人參,所以才重新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