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下 (10)
卷下 (10)
1. 少陽方總論
黃芩湯:
黃芩,芍藥,甘草,大棗
太陽陽明合病,是寒邪初入陽明之經,胃家未實,移寒於脾,故自下利,此陰盛陽虛,與葛根湯辛甘發散以維陽也。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陷入少陽之裡,膽火肆逆,移熱於脾,故自下利,此陽盛陰虛,與黃芩湯苦甘相淆以存陰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當從柴胡桂枝加減。
此則熱淫於內,不須更顧表邪,故用黃芩以泄大腸之熱,配芍藥以補太陰之虛,用甘、棗以調中州之氣。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必人參以補中也。若嘔是上焦之邪未散,故仍加薑、夏。此柴胡桂枝湯去柴桂人參方也。凡兩陽之表病,用兩陽之表藥;兩陽之半表病,用兩陽之半表藥。
此兩陽之裡病,用兩陽之裡藥。逐條細審,若合符節。然凡正氣稍虛,表雖在而預固其里,邪氣正盛,雖下利而不須補中,此又當著眼處。《內經·熱病論》云:「太陽主氣,陽明主肉,少陽主膽。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冬不藏精,則精不化氣,故先氣病,次及肉之病而及膽,仍自外之內。
此病本雖因於內,而病因為傷於寒,故一病兩名耳。膽汁最苦最寒,乃相火中之真味。火旺之水虧,膽汁上溢而口苦,故用芩、連之品以滋膽汁而清相火也。
白話文:
少陽方總論
黃芩湯:
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組成。
太陽與陽明經同時患病,是因為寒邪剛入侵陽明經,胃氣還未充實,寒邪轉移到脾經,所以腹瀉,這是陰盛陽虛的表現,與葛根湯辛甘溫通的功效不同,葛根湯是用來溫陽的。太陽與少陽經同時患病,是因為熱邪深入少陽經,膽火逆亂,熱邪轉移到脾經,所以腹瀉,這是陽盛陰虛的表現,與黃芩湯苦寒清泄的功效不同,黃芩湯是用來滋陰的。凡是太陽、少陽經同時患病,邪氣還停留在半表,應該根據柴胡桂枝湯加減使用。
這個方子是熱邪入侵內裡的病症,不需要再考慮表邪,所以用黃芩瀉掉大腸的熱,用芍藥滋補太陰經的虛弱,用甘草和大棗調和脾胃之氣。雖然不是胃氣充實,也不是胃氣虛弱,所以不用人參補中。如果嘔吐,是因為上焦的邪氣還未散去,所以還要加入生薑、乾薑。這個方子相當於柴胡桂枝湯去掉了柴胡、桂枝和人參。凡是太陽、陽明兩經的表證,用治療兩經表證的藥;兩經的半表證,用治療兩經半表證的藥。
這是太陽、少陽兩經的裡證,因此使用治療兩經裡證的藥。逐條仔細審察,如果符合症狀。但是,如果正氣稍微虛弱,雖然表證存在,但也要預防裡證的發生;邪氣很盛,即使腹瀉也不需要補益脾胃,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內經·熱病論》說:「太陽主氣,陽明主肉,少陽主膽。傷寒病第一天侵犯太陽經,第二天侵犯陽明經,第三天侵犯少陽經。」冬天不能儲藏精氣,精氣就不能化生為氣,所以先出現氣的病變,然後出現肌肉的病變,最後波及到膽,病邪總是從外往內發展。
雖然這個病的根本原因在內,但病因為寒邪侵襲,所以會有兩種名稱。膽汁最苦最寒,是相火(命門之火)中真正的味道。火盛則水虧,膽汁上溢而口苦,所以用黃芩、黃連等藥來滋養膽汁,清瀉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