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少陽方總論

小柴胡加減之妙,若無定法,而實有定局矣。更其名曰柴胡桂枝幹姜,以柴胡證具,而太陽之表猶未解,里已微結,須此桂枝解表,乾薑解結,以佐柴胡之不及耳。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人參,甘草,半夏,黃芩,芍藥,大棗,生薑

柴胡二湯,皆調和表裡之劑。桂枝湯重解表,而微兼清裡;柴胡湯重和里,而微兼散表。此傷寒六七日,正寒熱當退之時,尚見發熱惡寒諸表症,更兼心下支結諸里症,表裡不解,法當雙解之。然惡寒微,則發熱亦微可知;支節煩疼,則一身骨節不痛可知。微嘔心下亦微結,故謂之支結。

表症雖不去而已輕,里症雖已見而未甚,此太陽少陽並病之輕者。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陽之微結。凡口不渴,身有微熱者,當去人參。此以六七日來邪雖不解,而正氣已虛,故用人參以和之也。外症雖在,而病機已見於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為雙解兩陽之輕劑。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人參,黃芩,半夏,生薑,龍骨,牡蠣,桂枝,鉛丹,茯苓,大黃,大棗

傷寒八九日不解,陽盛陰虛,下之應不為過,而變症蜂起者,是未講於調胃承氣之法,而下之不得其術也。胸滿而煩,小便不利,三陽皆有是症。而驚是木邪犯心,譫語是熱邪入胃。一身盡重,是病在陽明而無氣以動也;不可轉側,是關少陽而樞機不利也。此為少陽陽明並病。

故取小柴胡之半,以轉少陽之樞;輔大黃之勇,以開陽明之閤。滿者忌甘,故去甘草:小便不利,故加茯苓。驚者須重以鎮怯,鉛稟於金之體,受癸水之氣,能清上焦無形之煩滿,中焦有形之熱結,煉而成丹,不特入心而安神,且以入肝而滋血矣。龍骨重能鎮驚而平木,蠣體堅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特靜可以鎮驚,而寒可以除煩熱。

且咸能潤下,佐茯苓以利水,又能軟堅,佐大黃以清胃也。半夏引陽入陰,能治目不瞑,亦安神之品,故少用為佐。人參能通血脈,桂枝能行營氣,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在所必須,故雖胸滿譫語而不去也。此於柴胡方加味而取龍蠣名之者,亦以血氣之屬,同類相求耳。

黃連湯:

黃連,人參,甘草,桂枝,乾薑,半夏,大棗

傷寒表不發熱,而胸中有熱,是其人未傷寒時素有蓄熱也。熱在胸中,必上形頭面,故寒邪不得上干:上焦實,必中氣虛,故寒邪得從脅而入胃。《內經》云:「中於脅則入少陽」,此類是已。凡邪在少陽,法當柴胡主治。此不往來寒熱,病不在半表,則柴胡不中與之。胸中為君主之宮城,故用半夏瀉心加減。

胸中之熱不得降,故炎上而欲嘔;胃因邪氣之不散,故腹中痛也。用黃連瀉心胸之熱,薑、桂祛胃中之寒,甘、棗緩腹中之痛,半夏除嘔,人參補虛。雖無寒熱往來於外,而有寒熱相搏於中,所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仍不離少陽和解之治法耳。此症在太陰、少陽之間,此方兼瀉心、理中之劑。

白話文:

少陽方總論

小柴胡湯加減的方法看似沒有固定模式,實際上卻有其規律。將它改名為「柴胡桂枝乾薑湯」,是因為柴胡證的症狀出現時,太陽經的表證尚未完全解除,裏證卻已略微形成。此時需要桂枝來解表,乾薑來解裏,輔助柴胡藥效不足之處。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人參、甘草、半夏、黃芩、芍藥、大棗、生薑

柴胡二湯(指小柴胡湯及其加減方)都是調和表裏的藥方。桂枝湯著重於解表,但略帶清裏作用;柴胡湯著重於調和裏證,但略帶散表作用。傷寒病程在六七天,寒熱症狀本該消退,卻仍然出現發熱惡寒等表證,又兼有心下痞滿等裏證,表裏症狀均未解除,應當同時治療表裏。然而,惡寒輕微,則發熱也輕微可知;肢體酸痛,則全身關節疼痛不嚴重可知。輕微嘔吐,心下也略微痞滿,所以稱為支結。

表證雖未消失但已減輕,裏證雖已出現但尚未嚴重,這是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的輕症。因此,用半量桂枝來治療太陽經未盡的邪氣;用半量柴胡來治療少陽經的輕微痞滿。如果病人沒有口渴,身體只有輕微發熱,就應當去掉人參。這是因為雖然邪氣在六七天後仍未解除,但正氣已虛,所以用人參來調和正氣。外在症狀雖存在,但病機已在裏證,所以方劑以柴胡列於桂枝之前,作為治療表裏兩經輕症的藥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人參、黃芩、半夏、生薑、龍骨、牡蠣、桂枝、鉛丹、茯苓、大黃、大棗

傷寒八九天未愈,陽氣盛而陰氣虛,瀉下治療並不過分,但若變症頻發,則是未採用調胃承氣湯的治療方法,瀉下治療不得其法。胸悶煩躁,小便不利,三陽經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驚悸是木邪犯心,譫語是熱邪入胃。全身沉重,是病在陽明經而無氣血運行;不能翻身,是少陽經受阻,樞機不利。這是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

因此,取用半量小柴胡湯來疏通少陽經的樞機;輔以大黃的峻下之性,來疏通陽明經的氣機。胸悶者忌用甘味,所以去掉甘草;小便不利,所以加入茯苓。驚悸者需要用鎮靜藥,鉛丹屬金,能清解上焦無形的煩悶,中焦有形的熱結,煉製成丹,不僅能入心安神,還能入肝滋養血液。龍骨能鎮驚安神,牡蠣性堅固,能鎮驚除煩熱。

而且鹹味能潤下,輔助茯苓利水,又能軟堅散結,輔助大黃清熱解毒。半夏能引陽入陰,能治療目不瞑,也是安神之品,所以少用作輔藥。人參能通血脈,桂枝能運行氣血,全身沉重不能翻身,必須用到這兩味藥,所以即使胸悶譫語也不去掉。此方是在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味,並以龍骨、牡蠣命名,也是因為血氣相關,同類相求之意。

黃連湯:

黃連、人參、甘草、桂枝、乾薑、半夏、大棗

傷寒表證不發熱,但胸中有熱,這是因為患者在患病前就已經積蓄了內熱。胸中之熱必定上衝頭面,所以寒邪無法從上焦入侵;上焦實熱,必定中氣虛弱,所以寒邪得以從脅肋進入胃部。《內經》說:「中於脅則入少陽」,此類就是如此。凡邪氣在少陽經,當用柴胡為主治。此症沒有寒熱往來,病不在半表,所以柴胡湯不適合使用。胸中是君主之宮,所以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胸中的熱不能下降,所以上炎而想嘔吐;胃因邪氣不散,所以腹部疼痛。用黃連瀉去心胸之熱,薑、桂驅除胃中之寒,甘草、大棗緩解腹痛,半夏止嘔,人參補虛。雖然沒有寒熱往來於外,但有寒熱在內相互搏鬥,所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仍然不脫少陽經和解的治療方法。此症在太陰經與少陽經之間,此方兼有瀉心、理中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