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下 (7)
卷下 (7)
1. 少陽方總論
六經各有提綱,則應用各有方法。如太陽之提綱主表,法當汗解,而表有虛實之不同,故立桂枝、麻黃二法。陽明提綱主胃實,法當下解,而實亦有微甚,故分大、小承氣。少陽提綱有口苦、咽乾、目眩之症,法當清火,而火有虛實:若邪在半表,則制小柴胡以解虛火之遊行,大柴胡以解相火之熱結,此治少陽寒熱往來之二法;若邪入心腹之半里,則有半夏、瀉心、黃連、黃芩等劑。
叔和搜採仲景舊論,錄其對症真方,提防世急,於少陽太陰二經,不錄一方,因不知少陽證,故不知少陽方耳。
小柴胡湯: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姜,棗
此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也。少陽之氣遊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開閤。血弱氣虛,腠理開發,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邪正分爭,故往來寒熱。與傷寒頭疼發熱而脈弦細、中風兩無關者,皆是虛火遊行於半表。故取柴胡之輕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人參之微甘微溫者,預補其正氣,使裡氣和而外邪勿得入也。其口苦、咽乾、目眩、目赤、頭汗、心煩、舌苔等症,皆虛火遊行於半里。
故用黃芩之苦寒以清之,即用甘、棗之甘以緩之,亦以提防三陰之受邪也。太陽傷寒則嘔逆,中風則乾嘔。此欲嘔者,邪正相搏於半里,故欲嘔而不逆。脅居一身之半,為少陽之樞,邪結於脅,則樞機不利,所以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也。引用薑、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棗之泥滯,可以止嘔者,即可以泄滿矣。夫邪在半表,勢已向里,未有定居,故有或為之證,所以方有加減,藥無定品之可拘也。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恐其助煩也。若煩而嘔者,則人參可去,而半夏不得不用矣。加栝蔞實者,取其苦寒降火而除煩也。若渴者,是元氣不足而津液不生,去半夏之辛溫,再加人參以益氣而生津液,更加栝蔞根之苦寒者,以升陰液而上滋也。若腹中痛者,雖相火為患,恐黃芩之苦,轉屬於太陰,故易芍藥之酸以瀉木。
若邪結於脅下而痞硬者,去大棗之甘能助滿,加牡蠣之咸以軟堅也。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為小逆,恐黃芩之寒轉屬於少陰,故易茯苓之淡滲而利水。若內不渴而外微熱者,是裡氣未傷,而表邪未解,不可補中,故去人參,加桂枝之辛散,溫覆而取其微汗。若咳者,是相火迫肺,不可益氣,故去人參,所謂肺熱還傷肺者此也。
凡發熱而咳者重在表,故小青龍於麻、桂、細辛中加乾薑、五味。此往來寒熱而咳者,重在裡,故並去薑、棗之和營衛者,而加乾薑之苦辛,以從治相火上逆之邪,五味之酸,以收肺金之氣也。合而觀之,但顧邪氣之散,而正氣無傷,此制小柴胡之意歟!是方也,與桂枝湯相仿。
白話文:
少陽方總論
六經各有其主要的症狀表現,因此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例如太陽經的主要症狀在於表證,治療方法應以發汗解表為主,但表證又分虛實,所以才有桂枝湯和麻黃湯兩種不同的處方。陽明經的主要症狀是胃實,治療方法應以瀉下為主,而實證也有輕重之分,所以分為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少陽經的主要症狀有口苦、咽乾、目眩,治療方法應以清熱為主,而熱證也分虛實:如果邪氣停留在半表,則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虛火遊行,用大柴胡湯來治療相火熱結,這是治療少陽寒熱往來證的兩種方法;如果邪氣深入到心腹的半裏(指少陽經與厥陰經交界處),則使用半夏、瀉心湯、黃連、黃芩等藥物。
張仲景的舊論中,對少陽、太陰兩經的方劑記載很少,這是因為當時對少陽證的認識不足,所以也就沒有針對性的處方。
小柴胡湯: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生姜、大棗
這是治療少陽經樞紐的藥方,也是調和表裡證的總方。少陽之氣在三焦遊走,掌管全身腠理的開合。如果氣血不足,腠理開合失常,邪氣乘虛而入,與正氣相搏鬥,就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與傷寒頭痛發熱但脈象弦細、且與中風無關的症狀相同,都是虛火遊行於半表。因此選用柴胡的辛涼微苦,來解表邪;同時用人參的微甘微溫,來預先補充正氣,使裡氣調和,邪氣就無法入侵。口苦、咽乾、目眩、目赤、頭汗、心煩、舌苔等症狀,都是虛火遊行於半裡(指少陽經與厥陰經交界處)。
所以用黃芩的苦寒來清熱,用甘草、大棗的甘味來緩和,也用於預防三陰經受邪。太陽傷寒會嘔逆,中風會乾嘔。本方想嘔吐者,是邪正相搏於半裏,所以想嘔吐而不至於逆。脅肋位於身體的一側,是少陽經的樞紐,邪氣結聚在脅肋,就會造成樞紐不利,因此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使用生姜、半夏的辛散之性,一方面佐助柴胡、黃芩驅除邪氣,一方面運行甘草、大棗,以消除其滯礙,可以止嘔,也可以消除滿悶。邪氣在半表,勢頭正往裡發展,尚未固定,所以症狀會有所變化,因此方劑可以加減,藥物用量也沒有固定的限制。
如果胸中煩悶而不嘔吐,去掉半夏、人參,以免加重煩悶。如果煩悶並且嘔吐,則可以去掉人參,但半夏不可缺少。加入栝樓實,利用其苦寒的性質以降火除煩。如果口渴,是元氣不足,津液不能生成,去掉半夏的辛溫,再加人參以益氣生津,再加栝樓根的苦寒,以提升陰液上行滋潤。如果腹部疼痛,雖然是相火作祟,但擔心黃芩的苦寒之性轉入太陰經,所以改用芍藥的酸味以瀉肝木。
如果邪氣結聚在脅下,並且痞硬,去掉大棗的甘味,以免助長其滿,加入牡蠣的鹹味以軟堅散結。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利,這是小逆(少陰經逆),擔心黃芩的寒性轉入少陰經,所以改用茯苓的淡滲之性以利水。如果內不口渴而外微熱,是裡氣未受損傷,而表邪未解,不宜補中益氣,所以去掉人參,加入桂枝的辛散之性,溫和發汗。如果咳嗽,是相火迫肺,不宜益氣,所以去掉人參,所謂「肺熱還傷肺」就是指這種情況。
凡是發熱且咳嗽者,病在表證較重,所以小青龍湯在麻黃、桂枝、細辛中加入乾薑、五味子。本方寒熱往來且咳嗽者,病在裡證較重,所以去掉生姜、大棗這些調和營衛的藥物,而加入乾薑的辛散之性,以治療相火上逆之邪,加入五味子的酸味,以收斂肺金之氣。綜觀全方,只考慮驅散邪氣,而不損傷正氣,這就是小柴胡湯的用意。這個方子與桂枝湯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