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陽明方總論

故以推陳致新之茵陳,佐以屈曲下行之梔子。不用枳、樸以承氣,與芒硝之峻利,則大黃但可以潤胃燥,而大便之遽行可知。故必一宿而腹始減,黃從小便去而不由大腸。仲景立法神奇,匪伊所思耳。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小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朴

治陽明實熱,地道不通,燥屎為患。其外症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日晡潮熱,手足濈濈汗出,或不了了。其內症六七日不大便,初欲食反不能食,腹脹滿繞臍痛,煩躁譫語,發作有時,喘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或咽燥口乾,心下痛,自利純清水,或汗吐下後熱不解,仍不大便,或下利譫語,其脈實或滑而數者,大承氣湯主之。如大便不甚堅硬者,小承氣湯微和之。

如大便燥硬而證未劇者,調胃承氣湯和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未罷,腹未滿,熱不潮,屎未堅硬,初硬後溏,其脈弱或微滿者,不可用。夫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之藥以主之。亢則害,承乃制,此承氣之所由。又病去而元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

夫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朴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朴,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少、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故名曰小。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斗,先煮枳、樸,煮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內硝者,以藥之為性,生者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

緩於製劑者,正以急於攻下也。若小承氣則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遠於大黃之銳矣,故稱為微和之劑。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此治太陽陽明並病之和劑也。因其人平素胃氣有餘,故太陽病三日,其經未盡,即欲再作太陽經,發汗而外熱未解。此外之不解,由於里之不通。故太陽之頭項強痛雖未除,而陽明之發熱不惡寒已外見。此不得執太陽禁下之一說,坐視津液之枯燥也。少與此劑以調之,但得胃氣一和,必自汗而解。

是與針足陽明同義,而用法則有在經在腑之別矣。不用氣藥而亦名承氣者,調胃即所以承氣也。《經》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今氣之不承,由胃家之熱實。必用硝、黃以濡胃家之糟粕,而氣得以下;同甘草以生胃家之津液,而氣得以上。

推陳之中,便寓致新之義,一攻一補,調胃之法備矣。胃調則諸氣皆順,故亦得以承氣名之。前輩見條中無燥屎字,便云未堅硬者可用,不知此方專為燥屎而設,故芒硝分兩多於大承氣。因病不在氣分,故不用氣藥耳。古人用藥分兩有輕重,煎服有法度。粗工不審其立意,故有三一承氣之說。

白話文:

陽明方總論

因此用能推陳致新的茵陳,配合能屈曲下行的梔子。不用枳實、厚朴來承氣,也不用芒硝的峻猛瀉下,這樣大黃就能單純潤燥胃腸,大便通暢的情況也就可預料了。所以必然要過一夜肚子才會消減,黃色(指大黃的藥效)從小便排出,而不是經由大腸。張仲景的立法真是神奇,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小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朴

治療陽明經實熱,大便不通,燥硬的糞便阻塞腸道。其外在症狀是身熱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午後潮熱,手腳微微出汗,或汗出不止。其內在症狀是六七天不大便,起初想吃東西卻吃不下,腹部脹滿繞臍而痛,煩躁胡言亂語,發作的時間不定,喘息不能躺臥,腹部翻滾排出氣體,或咽喉乾燥口渴,心窩部疼痛,自行排泄的是清澈的水樣大便,或汗出、嘔吐、瀉下後熱症仍未解除,仍然不大便,或瀉下卻胡言亂語,脈象是實脈或滑數脈者,大承氣湯主治。如果大便不太堅硬,用小承氣湯略為緩和。

如果大便燥硬但病情尚未嚴重,用調胃承氣湯緩和。如果汗多微熱,惡寒尚未消失,腹部未脹滿,熱症不潮熱,大便尚未堅硬,開始堅硬後來變稀,脈象是弱脈或輕微洪脈,則不可使用。凡是疾病都起因於氣機的失調,穢物無法排出,是因為氣機不順暢,所以攻治積滯的藥方,必定要用行氣的藥物為主。氣機亢盛就會造成傷害,承氣就是制約的意思,這就是承氣湯的由來。而且疾病痊癒後又不傷元氣,這就是承氣湯的道理。

方劑分大小,有兩個含義:厚朴用量加倍於大黃,表示行氣藥為君藥,稱為大承氣湯;大黃用量加倍於厚朴,表示行氣藥為臣藥,稱為小承氣湯。藥味多、藥性猛烈、攻下力量大,服藥的目的就是要瀉下,所以稱為大;藥味少、藥性緩和、攻下力量小,服藥的目的只是略微調和胃氣,所以稱為小。兩個方劑的煎煮方法不同,其中更有巧妙的道理。大承氣湯用水一斗,先煮枳實、厚朴,煮到五升,再放入大黃,煮到三升,最後放入芒硝,這是因為藥物的特性,生的藥物銳利而先起作用,熟的藥物氣味純厚而緩和。張仲景想要芒硝先化解燥硬的糞便,大黃接著通利腸道,然後枳實、厚朴消除痞滿的症狀。

煎煮方法緩慢,正是為了急於攻下。若小承氣湯則三味藥一起煎煮,不分先後順序,服用量只有四合。這是為了求得腸道通暢;所以不用芒硝峻烈的瀉下作用,而且大黃的銳利作用也減弱了,所以稱為略為緩和的藥劑。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這個方劑治療太陽陽明經同時生病的溫和藥方。因為病人平素胃氣充足,所以太陽病三日,太陽經的病氣未盡,就要再次發作太陽經的病症,發汗卻外熱未解。外熱不解,是因為裡頭不通暢。所以太陽經的頭痛項強痛雖然還未去除,而陽明經的發熱不惡寒已經外顯。這不能執著於太陽病禁下的一個說法,而坐視津液的枯燥。少量的服用此方來調節,只要胃氣一調和,必然會自行發汗而痊癒。

這與針刺足陽明經同義,但用法則有在經在腑的區別。不用行氣藥卻也稱為承氣湯,因為調胃就是承氣的意思。《內經》說:「平常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虛實交替,所以氣機可以上下運行。」現在氣機不順暢,是由於胃部實熱。必須用芒硝、大黃來濡潤胃部的糟粕,使氣機得以下降;配合甘草來滋生胃部的津液,使氣機得以上升。

在推陳之中,就包含了致新的意義,一攻一補,調胃的方法已經齊備。胃調和了,所有的氣機就都順暢了,所以也可以稱為承氣湯。前輩看到方劑中沒有燥屎這個詞,就說大便不堅硬者可以使用,不知道這個方劑專門是用來治療燥屎的,所以芒硝的用量比大承氣湯多。因為病情不在氣分,所以不用行氣藥。古人用藥的劑量有輕重,煎煮服用的方法有法度。粗心的人不瞭解其立意,所以才有三種承氣湯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