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下 (4)
卷下 (4)
1. 陽明方總論
若小便不利,發熱而渴,欲飲水者,又五苓豬苓之症矣。若太陽陽明之瘧,熱多寒少,口燥舌乾,脈洪大者,雖不得汗,用之反汗出而解。陶氏以立夏後立秋前天時不熱為拘,誤人最甚。烏知方因症立,非為時用藥也。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人參,甘草,半夏,麥冬,粳米
此加減人參白虎湯也。三陽合病,脈浮大,在關上,但欲睡而不得眠,合目則汗出,宜此主之。若用於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則謬之甚矣。三陽合病者,頭項痛而胃家實,口苦、咽乾、目眩者是也。夫脈浮為陽,大為陽,是三陽合病之常脈。今在關上,病機在肝胃兩部矣。
凡胃不和,則臥不安,如肝火旺則上走空竅,亦不得睡。夫腎主五液,入心為汗,血之與汗,異名同類,是汗即血也。心主血而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目合即汗出者,肝有相火,竅閉則火無從泄,血不得歸肝,心不得主血,故發而為汗。此汗不由心,故名之為盜汗耳。此為肝眚,故用竹葉為引導,以其秉東方之青色,入通於肝。
大寒之氣,足以瀉肝家之火,用麥冬佐人參以通血脈,佐白虎以回津,所以止盜汗耳。半夏稟一陰之氣,能通行陰之道,其味辛,能散陽蹺之滿,用以引衛氣從陽入陰,陰陽通,其臥立至,其汗自止矣。其去知母者何?三陽合病而遺尿,是肺氣不收,致少陰之津不升,故藉知母以上滋手太陰,知母外皮毛而內白潤,肺之潤藥也。
此三陽合病而盜汗出,是肝火不寧,令少陰之精妄泄,既不可復濡少陰之津,又不可再泄皮毛之澤,故用麥冬以代之歟!
茵陳蒿湯:
茵陳,梔子,大黃
太陽陽明俱有發黃症,但頭汗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故瘀熱在裡而渴飲水漿。然黃有不同,症在太陽之表,當汗而發之,故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為涼散法;症在太陽陽明之間,當以寒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症在陽明之裡,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秉北方之色、經冬不凋,傲霜凌雪,歷遍冬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
佐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除胃熱,令瘀熱從小便而泄,腹滿自減,腸胃無傷。仍合「引而竭之」之義,亦陽明利水之奇法也。
仲景治陽明渴飲有四法:本太陽轉屬者,五苓散微發汗以散水氣;大煩燥渴,小便自利者,白虎加參,清火而生津;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豬苓湯滋陰而利水;小便不利腹滿者,茵陳湯以泄滿,令黃從小便出。病情不同,治法亦異矣。竊思仲景利小便必用化氣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氣之味。
故小便不利者,必加茯苓,甚者兼用豬苓,因二苓為化氣之品,而小便由於氣化矣。此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論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複利小便故也。斯知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則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虛,更不可用明矣。
白話文:
陽明方總論
若小便不通暢,發燒口渴,想喝水,那就是五苓散、豬苓湯適用的症狀了。如果屬於太陽經與陽明經的瘧疾,發熱多而畏寒少,口乾舌燥,脈象洪大有力,即使沒出汗,使用這些藥方反而能引發汗出而痊癒。陶弘景認為立夏後到立秋前,天氣不熱就不適合用藥,這是最大的錯誤,不知道藥方是根據病症而定的,不是依據時間來用藥。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人參、甘草、半夏、麥冬、粳米
這是加減人參白虎湯的方子。三陽經合病,脈象浮大,按在關脈位置,只想睡覺卻睡不着,閉上眼睛就出汗,這個方子最適合治療。如果用於傷寒痊癒後,身體虛弱氣短,氣逆想吐的情況,那就是用錯了。三陽經合病的症狀是:頭痛、頭項痛且胃部脹滿,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脈象浮大是陽氣盛的表現,這是三陽合病常見的脈象。現在按壓關脈,病機在肝胃兩部。
凡是胃不和,就會睡不安穩,如果肝火旺盛,就會上衝頭面,也會睡不着。腎臟主宰人體五液,進入心臟化為汗液,血液與汗液,名稱不同但性質相近,汗液就是血液。心臟主宰血液,肝臟儲藏血液,人睡覺時血液就會回到肝臟。閉上眼睛就出汗,是因為肝臟有相火,孔竅閉塞,火氣無處宣洩,血液無法回到肝臟,心臟無法主宰血液,所以就發汗了。這種汗不是由心臟主導的,所以叫做盜汗。這是肝臟的病變,所以用竹葉引導藥力,因為竹葉具有東方青色,可以通達肝臟。
大寒的氣息,可以瀉去肝臟的火氣,用麥冬輔佐人參來通暢血脈,輔佐白虎湯來恢復津液,所以可以止住盜汗。半夏具有陰寒的特性,可以通行陰氣的運作,它的味道辛辣,可以散去陽蹺脈的鬱滯,用來引導衛氣從陽入陰,陰陽調和,就能睡得好,汗也會自然停止。為什麼不用知母?因為三陽合病伴隨尿遺失禁,這是肺氣不能收斂,導致少陰經的津液不能上升,所以需要藉助知母來滋養手太陰經,知母外可以滋潤皮毛,內可以滋潤臟腑,是滋潤肺部的藥物。
這是三陽合病伴隨盜汗,是肝火不安寧,導致少陰經的精氣妄泄,既不能再滋潤少陰經的津液,也不能再滋潤皮毛,所以用麥冬來代替。
茵陳蒿湯:
茵陳、梔子、大黃
太陽經和陽明經都會出現發黃的症狀,但是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說明熱邪沒有外洩,小便不通暢,說明熱邪沒有下泄,所以瘀熱停留在體內,口渴想喝水。但是黃疸的症狀有所不同,如果症狀在太陽經的表層,應該發汗,所以用麻黃連翹赤豆湯,是清熱解表的方法;如果症狀在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應該用寒涼之品來治療,所以用梔子柏皮湯,是清熱瀉火的方法;如果症狀在陽明經的裡層,應該從內部瀉熱,所以用這個方子,是逐除邪氣的方法。茵陳具有北方的顏色,冬天也不會凋謝,傲霜凌雪,經歷了冬天的寒冷,所以能去除熱邪的積聚。
輔以梔子來通利水道,大黃來去除胃熱,讓瘀熱從小便排出,腹脹自然減輕,腸胃也不受損傷。這也符合「引而竭之」的原則,也是陽明經利水的奇方。
張仲景治療陽明經口渴想喝水有四種方法:如果由太陽經轉變而來的,用五苓散微微發汗來散佈水氣;如果煩躁口渴,小便通暢,用白虎加參湯,清熱生津;如果脈象浮大發熱,小便不通暢,用豬苓湯滋陰利水;如果小便不通暢腹脹,用茵陳蒿湯來瀉去腹脹,讓黃疸從小便排出。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我私下認為,張仲景治療小便不通暢,一定會使用化氣的藥物,治療大便不通暢,一定會使用承氣類的藥物。
所以小便不通暢,一定會加入茯苓,嚴重的話還會加入豬苓,因為這兩種藥物都是化氣的藥物,小便的通暢依靠氣化。為什麼小便不通暢不用這兩種藥物?本篇所說的陽明病,汗出很多並且口渴,就不能用豬苓湯,因為汗出很多胃中乾燥,豬苓還會利尿。由此可知,陽明病汗出很多並且口渴,就不能用,那麼汗不出並且口渴,津液先已經不足,更不能用了,這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