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陽明方總論

仲景回陽,每用附子,此用乾薑、甘草者,正以見陽明之治法。夫太陽少陰所謂亡陽者,先天之元陽也,故必用附子之下行者回之,從陰引陽也。陽明所謂亡陽者,後天胃脘之陽也,取甘草、乾薑以回之,從乎中也。蓋桂枝之性辛散,走而不守,即佐以芍藥,尚能亡陽;乾薑之味苦辛,守而不走,故君以甘草,便能回陽。然先天太、少之陽不易回,回則諸症悉解。

後天陽明之陽雖易回,既回而前症仍在,變症又起,故更作芍藥甘草湯繼之。蓋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陽盛陰虛,脾不能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攣急。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此亦用陰和陽法也。或因薑、桂之遺熱,致胃熱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以和之,仗硝、黃以對待薑、桂,仍不失為陽明從乎中治之法。只以兩陽合明之位,氣血俱多之經,故不妨微寒之而微利之,與他經亡陽調理不同耳。

甘草乾薑湯,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須其補中;芍藥甘草湯,減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取其攻表。是仲景加減法之隱而不宣者。

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

外邪初解,結熱在裡,表裡俱熱,脈洪大,汗大出,大煩大渴,欲飲水數升者,是陽明無形之熱。此方乃清肅氣分之劑也。蓋胃中糟粕燥結,宜苦寒壯水以奪土;若胃口清氣受傷,宜甘寒瀉火而護金。要知承氣之品,直行而下泄,如胃家未實而下之,津液先亡,反從火化,故妄下之後,往往反致胃實之眚,內經所謂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反厚者是已。法當助脾家之濕土,以制胃家燥火之上炎。

《經》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瀉脾」。又曰:「脾氣散津,上歸於肺,」是甘寒之品,乃土中瀉火而生津液之上劑也。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歸脾,性沉而主降,已備秋金之體,色白通肺,質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知母氣寒主降,味辛能潤,泄肺火而潤腎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甘草土中瀉火,緩寒藥之寒,用為舟楫,沉降之性,始得留連於胃。粳米稼穡作甘,培形氣而生津血,用以奠安中宮,陰寒之品,無傷脾損胃之慮矣。飲入於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煩渴可除也。更加人參者,以氣為水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則無氣,此大寒劑中,必得人參之力,以大補真陰,陰氣復而津液自生也。若壯盛之人,元氣未傷,津液未竭,不大渴者,只須滋陰以抑陽,不必加參而益氣。

若元氣已虧者,但用純陰之劑,火去而氣無由生,惟加人參,則火瀉而土不傷,又使金能得氣,斯立法之盡善歟!此方重在煩渴,是熱已入里,若傷寒脈浮,發熱無汗惡寒表不解者,不可與。若不惡寒而渴者雖表未全解,如背微惡寒時惡風者,亦用之。若無汗煩渴而表不解者,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症。

白話文:

陽明方總論

張仲景治療回陽,常用附子,而這裡使用乾薑、甘草,正顯示了陽明經的治療方法。太陽經、少陰經所謂的「亡陽」,是指先天之元陽,所以必須用附子這種下行的藥物來回補,從陰經引導陽氣。陽明經所謂的「亡陽」,是指後天胃脘的陽氣,則用甘草、乾薑來回補,從中焦入手。因為桂枝性味辛散,藥力運行而不停留在局部,即使佐以芍藥,仍然可能耗損陽氣;而乾薑味苦辛,藥力留在局部而不四散,所以以甘草為君藥,就能回補陽氣。先天之陽(指太陽、少陰經的陽氣)不易回補,但回補之後,諸症皆可痊癒。

後天陽明之陽雖然容易回補,但回補之後,之前的症狀仍然存在,新的症狀又出現,所以需要再用芍藥甘草湯來接續治療。因為脾主四肢,胃主津液,陽盛陰虛時,脾不能運送津液灌溉四肢,所以足部攣急。用甘草滋生陽明經的津液,用芍藥調和太陰經的津液,腳就能伸直,這也是運用陰液來滋養陽氣的方法。或者因為乾薑、桂枝的餘熱,導致胃熱而神志不清,可以少用些調胃承氣湯來調和,用硝石、黃連來對應乾薑、桂枝,這仍然是陽明經從中焦入手治療的方法。只是因為陽明經是氣血都充盛的經絡,所以略用寒涼、通便的藥物並無妨礙,與其他經絡亡陽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甘草乾薑湯,取理中湯的精髓,取其守中而不需其補中;芍藥甘草湯,取桂枝湯的精華,取其調和裡證而不取其解表攻邪。這是仲景加減法的精妙之處,卻沒有明說。

白虎加人參湯:

藥物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

外邪初解,裡邊還有餘熱,表裡俱熱,脈象洪大,汗出很多,煩躁口渴,想喝很多水,這是陽明經無形的熱證。這個方子是清肅氣分的藥物。因為胃中糟粕乾燥結聚,要用苦寒的藥物增加體液來克制燥熱;如果胃氣清陽受損,就要用甘寒的藥物瀉火以保護胃氣。要知道承氣類的藥物,是直瀉下焦的,如果胃中尚未充實就服用,會先損傷津液,反而助長火勢,所以濫用瀉下藥,往往反而導致胃實的病症,內經所說的「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反厚」就是這個道理。正確的方法應該滋養脾胃的濕土,來制約胃中燥火的上升。

《內經》說:「甘先入脾。」又說:「以甘瀉脾」。又說:「脾氣散津,上歸於肺,」所以甘寒的藥物,是從中焦瀉火而生津液的上乘藥物。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入脾,性沉降,已經具有秋金之性,色白通肺,質重而含津,已經具有生水的功效。知母氣寒主降,味辛能潤,瀉肺火而潤腎燥,滋養肺金以生水之源。

甘草從中焦瀉火,緩解寒藥的寒性,作為藥物運送的媒介,它沉降的特性,才能使藥物停留在胃中。粳米甘潤,能培補形氣而生津血,用來安定中焦,寒涼的藥物,不會損傷脾胃。藥物進入胃中,運送到脾,再歸於肺,水液佈滿全身,煩渴就能消除。加入人參,是因為氣是水的根本,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氣一定虛弱,陰虛則無氣,所以在這個大寒的方劑中,必須依靠人參的力量,來大補真陰,陰氣恢復了,津液自然會產生。如果體質強壯的人,元氣未受損傷,津液未耗竭,不是很渴,只需要滋陰來抑制陽氣,不需要加人參來益氣。

如果元氣已經虧損,只用純陰的藥物,火邪去除了,氣也沒有辦法產生,只有加入人參,才能在瀉火的同时不伤脾胃,又能使金氣得到滋养,這才是最完善的治療方法!這個方子主要針對煩渴,是熱邪已經入里的表現,如果傷寒脈象浮,發熱無汗惡寒,表證未解,就不能使用。如果沒有惡寒而口渴,即使表證未完全解,像背部稍微惡寒,畏風者,也可以使用。如果沒有汗出煩渴而表證未解,這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