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陽明方總論
陽明之病在胃實,當以下為正法矣。然陽明居中,諸病咸臻,故治法悉具。如多汗無汗,分麻黃桂枝;在胸在腹,分瓜蒂梔豉;初硬燥堅,分大小承氣。即用汗吐下三法,亦有輕重淺深之不同也。若大煩大渴而用白虎,瘀血發黃而用茵陳,小便不利而用豬苓,停飲不散而用五苓,食谷欲吐而用茱萸等法,莫不各有差等。
以棋喻之,發汗是先著,湧吐是要著,清火是穩著,利水是閒著,溫補是忿著,攻下是末著。病至於攻下,無彆著矣。故汗之得法,他著都不必用。其用吐法,雖是奇著,已是第二手矣。他著都非正著,惟攻下為煞著,亦因從前之失著也。然諸法皆因清火而設,則清火是陽明之上著與?
梔子豆豉湯
梔子甘草豆豉湯
梔子生薑豆豉湯
梔子厚朴湯:
梔子,厚朴,枳實
梔子乾薑湯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甘草
此陽明半表裡湧泄之和劑也。少陽之半表是寒,半里是熱。而陽明之熱自內達外,有熱無寒。故其外症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或目痛、鼻乾、不得眠;其內症咽燥、口苦、舌苔、煩躁,渴欲飲水,心中懊憹,腹滿而喘。此熱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浮緊,不得為太陽病,非汗劑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則不當下,法當湧泄以散其邪。梔子苦能泄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症。
豆形象腎,又黑色入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陽之病發心脾,以上諸症,是心熱不是胃家熱,即本論所云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之謂也。若夫熱傷氣者少氣,加甘草以益氣,虛熱相搏者多嘔,加生薑以散邪,此可為夾虛者立法也。若素有宿食者,加枳實以降之,地道不通者,加大黃以潤之,此可為實熱者立法也。
叔和用以治太陽瘥後勞復之症,誤甚矣。如妄下後,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是熱已入胃,便不當吐,故去香豉;心熱未解,不宜更下,故只用梔子以除煩,佐枳、樸以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是小承氣之變局也。或以丸藥下之,心中微煩,外熱不去,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故任梔子以除煩,用乾薑逐內寒以散表熱,此甘草瀉心之化方也。若因於傷寒而肌肉發黃者,是寒邪已解而熱不得越,當兩解表裡之熱。
故用梔子以除內煩,柏皮以散外熱,佐甘草以和之,是又茵陳湯之輕劑矣。此皆梔豉湯加減,以御陽明表症之變幻者。夫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湧之劑,惟豉之腐氣上熏心肺,能令人吐耳。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梔矣。觀梔子乾薑湯去豉用姜,是取其橫散,梔子厚朴湯以枳、樸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義。
白話文:
陽明方總論
陽明病症的根本在於胃實熱,治療應以瀉下為正法。但陽明經脈居於臟腑之中,各種病症都可能侵犯此經,所以治療方法也很多樣。例如,病人出汗多或不出汗,要區分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病在胸或病在腹,要區分使用瓜蒂散或梔子豉湯;病情初起,症狀表現為硬實乾燥,則需區分使用大小承氣湯。總之,即使使用汗、吐、下三法,也需根據病情輕重緩急而有所調整。 像大煩渴用白虎湯,瘀血發黃用茵陳蒿湯,小便不利用豬苓湯,水腫停飲用五苓散,吃東西想吐用茱萸湯等等,各種處方都有其各自的適用範圍。
比作下棋,發汗是先手棋,湧吐是必勝棋,清熱是穩妥棋,利水是閒著棋,溫補是險棋,攻下是最後的殺招。病情發展到需要攻下的地步,就沒有其他選擇了。所以,如果發汗方法得當,其他方法都不必使用了。即使使用湧吐法,雖然是奇招,但也只是第二步了。其他的方法都不是正路,只有攻下才是殺招,也是因為之前的治療失誤造成的。但各種方法都是基於清熱而設,那麼清熱是不是治療陽明病的上策呢?
以下是一些含有梔子的方劑:
梔子豆豉湯 梔子甘草豆豉湯 梔子生薑豆豉湯 梔子厚朴湯:(梔子、厚朴、枳實) 梔子乾薑湯 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甘草)
這些都是治療陽明病兼表裡證,具有湧吐瀉下作用的和解劑。少陽病半表半裡,表證為寒,裡證為熱。而陽明熱證由內而外,只有熱證而無寒證。所以,陽明病的外在症狀表現為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體沉重,或者眼睛痛、鼻子乾燥、睡不好;內在症狀表現為咽喉乾燥、口苦、舌苔厚膩、煩躁不安、口渴想喝水、心中煩悶、腹部脹滿而氣喘。這種情況下,熱證半在表半在裡。雖然脈象浮緊,但不能判斷為太陽病,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而且病情在胸腹部,還沒有深入到胃腑,所以不適合瀉下,應該採用湧吐的方法來散邪。梔子苦寒,能瀉熱,其形似心,又赤色通心,所以主治心胸上下的各種症狀。
豆子形似腎,又黑色入腎,製成豆豉後,輕浮上行,能使心腹的濁邪從口中排出,一吐之後,心腹就能舒暢,表裡煩熱也能消除。這是因為二陽病(少陽、陽明)發病於心脾,上述症狀是心熱而不是胃熱,正如本論所說的,熱在臟腑則攻之,不需發汗。如果病人因熱傷氣而少氣,則加甘草益氣;如果虛熱相搏而嘔吐,則加生薑散邪,這是針對夾虛者制定的方案。如果病人本來就有宿食,則加枳實以消食降逆;如果大便不通,則加大黃潤腸通便,這是針對實熱者制定的方案。
叔和用此法治療太陽病痊癒後勞復的症狀,是錯誤的。例如,如果病人瀉下後,仍然心煩意亂、腹部脹滿、輾轉難眠,這是因為熱邪已經侵入胃腑,就不應該再用嘔吐的方法了,所以要去掉香豉;如果心熱未解,也不宜再瀉下,所以只用梔子來除煩,佐以枳實、厚朴以瀉滿。這兩味藥解心腹之妙,是小承氣湯的變局。或者用丸藥瀉下後,病人心中略微煩躁,外熱未退,這是因為寒邪留在體內,而上焦仍然有熱邪,所以用梔子除煩,用乾薑溫中散寒以散表熱,這是甘草瀉心湯的變化方。如果因為傷寒而肌肉發黃,這是因為寒邪已經解除,但熱邪不能外越,應該同時解表裡之熱。
所以用梔子除內煩,用柏皮散外熱,用甘草調和,這也是茵陳蒿湯的輕劑。這些都是梔豉湯加減的方劑,用來治療陽明表證的各種變化。梔子的藥性能屈曲下行,它不是上湧的藥物,只有豆豉的腐敗之氣上熏心肺,才能讓人嘔吐。觀察瓜蒂散的組方,必須用豆豉汁調服,說明嘔吐的作用在於豆豉,不在於梔子。觀察梔子乾薑湯去豆豉用薑,是取其橫向散邪;梔子厚朴湯用枳實、厚朴代替豆豉,是取其下瀉,都是不希望邪氣上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