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上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9)

1. 太陽方總論

此二方用麻沸湯之意歟?仲景瀉心無定法,正氣奪則為虛痞,雜用甘補、辛散、苦泄、寒溫之品以和之;邪氣盛則為實痞,用大寒、大熱、大苦、大辛之味以下之。和有輕重之分,下有寒熱之別,同名瀉心,而命劑不同如此。然五方中諸藥味數分兩,各有進退加減,獨黃連定而不移者,以其苦先入心,中空外堅,能疏通諸藥之寒熱,故為瀉心之主劑。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表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心氣大虛,餘邪結於心下,心氣不得降而然也。心為君主,寒為賊邪。表寒雖解而火不得位,故使閉塞不通,而心下痞硬;君主不安,故噫氣不除耳。此方乃瀉心之變劑,以心虛不可復瀉心,故去芩、連、乾薑輩苦寒辛熱之品。

心為太陽,通於夏氣。旋覆花開於夏,咸能補心而軟痞硬;半夏根成於夏,辛能散結氣而止噫。二味得夏氣之全,故用之以通心氣。心本苦緩,此為賊邪傷殘之後,而反苦急,故加甘草以緩之;心本欲收,今因餘邪留結,而反欲散,故倍生薑以散之。虛氣上逆,非得金石之重為之鎮墜,則痞硬不能遽消,而噫氣無能頓止。

代赭秉南方之赤色,入通於心,堅可除痞,重可除噫,用以為佐,急治其標也。人參、大棗,補虛於餘邪未平之時,預治其本也。扶正驅邪,神自安。若用芩、連以瀉心,能保微陽之不滅哉?旋覆、半夏作湯,調代赭末,治頑痰結於胸膈,或涎沫上湧者最佳。挾虛者加人參甚效。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吐下後,食入口即吐。此寒邪格熱於上焦也,雖不痞硬而病本於心,故用瀉心之半。乾薑以散上焦之寒,芩、連以清心下之熱,人參以通格逆之氣,而調其寒熱以至和平。去生薑、半夏者,胃虛不堪辛散;不用甘草、大棗者,嘔不宜甘也。凡嘔家夾熱者,不利於香砂桔半,服此方而晏如。

妄汗後,水藥不得入口,是為水逆;妄吐下後,食入口即吐,是為食格。此肺氣胃氣受傷之別也。入口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上之象,故苦寒倍於辛熱。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之法耳。要知寒熱相結於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於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

赤石脂禹餘糧湯:

下後下利不止,與理中湯而痢益甚者,是胃關不固,下焦虛脫也。夫甘、薑、參、術,可以補中宮大氣之虛,而不足以固大腸脂膏之脫。故利在下焦者,概不得以理中之理收功矣。夫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閉,仍責在脾。土虛不能制水,仍當補土。然芳草之氣,稟甲乙之化,土之所畏,必擇夫稟戊土之化者,以培土而制水,乃克有成。

石者,土之剛也。二石皆土之精氣所結,味甘歸脾,氣衝和而性凝靜,用以固堤防而平水土,其功勝於草木耳。且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餘糧色黃入戊,實胃而澀腸,用以治下焦之標,實以培中宮之本也。此症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於薑、附。本條云:「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這兩種方劑是沿用麻沸湯的思路嗎?仲景的瀉心湯沒有固定方劑,正氣受損則為虛痞,會混合使用甘味補益、辛味散寒、苦味瀉下、寒溫藥物來調理;邪氣盛則為實痞,則使用大寒、大熱、大苦、大辛之味來攻邪。調理有輕重之分,攻邪有寒熱之別,名稱都是瀉心湯,但處方卻大相徑庭。然而五種瀉心湯中,各種藥材的劑量多少,各有增減變化,唯獨黃連的劑量始終不變,因為黃連的苦味先入心經,藥性中空外堅,能疏通其他藥物寒熱之性,因此它是瀉心湯的主藥。

旋覆代赭湯:

旋覆花、代赭石、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

傷寒發汗後,無論是嘔吐還是腹瀉,表證解除後,心下痞硬,呃逆不止,這是因為心氣大虛,餘邪滯留於心下,導致心氣不能下降所致。心為君主之臟,寒邪為賊邪。表寒雖解,但陽氣不能復位,所以導致心下閉塞不通,而出現心下痞硬;君主之臟不安,所以呃逆不止。此方是瀉心湯的變方,因為心氣虛弱,不能再用瀉心湯,所以去除了黃芩、黃連、乾薑等苦寒辛熱之品。

心屬太陽,通於夏季的陽氣。旋覆花盛開於夏季,都能補益心氣,軟化痞硬;半夏的根莖在夏季成熟,辛味能散結氣,止呃逆。這兩種藥物都具有夏季陽氣的特性,所以用來通暢心氣。心性本喜平和緩慢,而此症是賊邪損傷之後,反而呈現出急躁的狀態,所以加甘草來緩和它;心性本欲收斂,但現在因為餘邪滯留,反而想散開,所以加倍生薑來散之。虛氣上逆,如果不藉助金石類藥物的重量來鎮墜,痞硬就不能迅速消散,呃逆也不能立即止住。

代赭石秉承南方的赤色,入通於心經,其堅硬之性可除痞硬,其重量可止呃逆,用它來治療標證,是急治之法。人參、大棗則在餘邪未盡時補益虛損,預先治療本證。扶正驅邪,則精神自然安寧。如果用黃芩、黃連來瀉心,還能保證微弱的陽氣不致熄滅嗎?旋覆花、半夏煮湯,調入代赭石末,治療頑固痰飲結聚於胸膈,或涎沫湧出的症狀效果最佳。如果兼有虛證,加人參效果更好。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療傷寒嘔吐腹瀉後,飲食入口即吐。這是寒邪阻遏陽氣於上焦所致,雖然沒有痞硬,但病根在於心,所以用瀉心湯的一半藥量。乾薑用來散寒於上焦,黃芩、黃連用來清熱於心下,人參用來疏通逆氣,調理寒熱以達到平和。不去生薑、半夏,是因為胃虛弱,不能承受辛散之品;不用甘草、大棗,是因為嘔吐不宜服用甘味之品。凡是嘔吐兼夾熱證者,不宜服用香砂、桔梗、半夏等藥,服用此方後即可好轉。

大汗之後,水藥喝不下去,這是水液逆亂;大吐大瀉之後,飲食入口即吐,這是飲食停滯。這是肺氣、胃氣受損的不同表現。飲食入口即吐,一點也留不住,這是陽火上炎的表現,所以苦寒藥的劑量要多於辛熱藥。不稱為瀉心湯,是因為瀉心湯專門治療痞硬的症狀。要知道寒熱交結於心下,就形成痞硬,寒熱相阻於心下,就形成飲食停滯,其病因相同,但症狀不同。

赤石脂禹餘糧湯:

瀉下後腹瀉不止,服用理中湯反而腹瀉加重,這是胃氣不固,下焦虛脫所致。人參、乾薑、白朮、甘草可以補益中焦元氣的虛損,但不足以固攝大腸的津液。所以下焦腹瀉,不能單純用理中湯的溫補方法來治療。大腸不固,其責任仍在於胃;關門不閉,其責任仍在於脾。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液,應該補益脾土。但是芳香類草藥,受到甲乙木的影響,脾土畏懼它們,必須選擇那些受到戊土影響的藥物,來培補脾土而制約水液,才能收到治療效果。

石頭,是土的剛性之物。這兩種石藥都是土的精氣凝聚而成,味道甘甜入脾經,性質平和,性情凝靜,用來鞏固腸胃,平調水土,其功效勝於草木。而且赤石脂顏色赤紅屬火,能助長脾土;禹餘糧顏色黃色屬土,能健脾胃,澀腸止瀉,用來治療下焦的標證,實際上是培補中焦的本證。這種病症是脾土虛弱,而非火不虛,所以不宜用生薑、附子。本條原文說:「如果腹瀉不止,應該利其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