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上 (18)
卷上 (18)
1. 太陽方總論
如滿而不痛者為虛熱痞悶,宜清火散寒而補虛。蓋瀉心湯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黃連乾薑湯也。不往來寒熱,是無半表症,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熱之氣互結而成,用黃連、乾薑之大寒大熱者,為之兩解,且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於嘔,故君以半夏。生薑能散水氣,乾薑善散寒氣。
凡嘔後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氣留滯可知,故去生薑而倍乾薑。痛本於心火內郁,故仍用黃芩佐黃連以瀉心也。乾薑助半夏之辛,黃芩協黃連之苦,痞硬自散。用參、甘、大棗者,調既傷之脾胃,且以壯少陽之樞也。
《內經》曰:「腰以上為陽。」故三陽俱有心胸之病。仲景立瀉心湯,以分治三陽。在太陽以生薑為君者,以未經誤下而心下成痞,雖汗出表解,水氣猶未散,故微寓解肌之義也。在陽明用甘草為君者,以兩番妄下,胃中空虛,其痞益甚,故倍甘草以建中,而緩客邪之上逆,是亦從乎中治之法也。
在少陽用半夏為君者,以誤下而成痞,邪已去半表,則柴胡湯不中與之,又未全入里,則黃芩湯亦不中與之矣。未經下而胸脅苦滿,是里之表症,用柴胡湯解表。心下滿而胸脅不滿,是里之半里症,故制此湯和里,稍變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陽半里之意耳。名曰瀉心,實以瀉膽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附子,大黃,黃連,黃芩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用附子瀉心湯。此皆攻實之劑,與前三方,名雖同而法不同矣。濡者濕也,此因妄下汗不得出,熱不得越,結於心下而成痞。胃火熾於內,故心下有汗,而按之者,知其濡濕耳。結胸症,因症發於陽,熱邪留於上焦,故其寸脈獨浮,而但頭汗出,余處無汗。
此心下痞,因症發於陰,熱邪已蓄於中焦,故其脈獨關上浮,而汗但出於心下。心下者,胃口之氣。尺寸不浮而關上獨浮,此浮為胃實外見之徵,不得責之浮為在表矣。子能令母實,故心下之痞不解,母實而兼瀉其子,是又治太陽陽明並病之一法也。云瀉心者,瀉其實耳。熱有虛實,客邪內陷為實,藏氣自病為虛。
黃連苦燥,但能解離宮之虛火,不能除胃家之實邪。非君大黃之勇以盪滌之,則客邪協內實而據心下者,漫無出路。故用一君一臣,以麻沸湯漬其汁,乘其銳氣而急下之,除客邪須急也。夫心下痞而大便硬者,是熱結於中,當不惡寒而反惡寒,當心下有汗,而余處皆無汗。
若惡寒已罷,因痞而復惡寒,初無汗,今痞結而反出汗,是傷寒之陰邪不得散,而兩陽之熱邪不得舒,相搏於心下而成痞也。法當佐以附子,炮用而別煮,以溫其積寒,三物生用而取汁。欲急於除熱,寒熱各制而合服之。是又於偶方中用反佐之奇法也。夫結熱不速去,必成胃家之燥實;心下痞不散,必轉成為大結胸。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虛熱導致的痞悶,不痛但感覺飽滿,需要清熱散寒並補益虛損。瀉心湯就是小柴胡湯去柴胡,再加黃連和乾薑。因為沒有寒熱往來,沒有半表症狀,所以不用柴胡。痞症是由寒熱之氣互相糾結而成,用大寒大熱的黃連、乾薑,可以雙向調理,黃連苦味先入心經,乾薑辛味可以散邪。痞症本源於嘔吐,所以用半夏為主藥。生薑能散水氣,乾薑善於散寒氣。
嘔吐後出現痞硬,表示上焦津液已耗竭,寒氣停滯,所以去生薑而加倍乾薑。疼痛是因為心火內鬱,所以仍用黃芩輔助黃連瀉心火。乾薑助半夏發揮辛散之性,黃芩協同黃連發揮苦寒之效,使痞硬得以消除。使用人參、甘草、大棗,是為了調養受損的脾胃,並且增強少陽經的樞紐作用。
《內經》說:「腰以上為陽。」所以三陽經都可能出現心胸疾病。張仲景制定瀉心湯,用來分別治療三陽經的病症。太陽經以生薑為主藥,是因為患者尚未服用瀉下藥,心下已成痞,雖然汗出表示表證已解,但水氣尚未散去,所以略帶解肌的用意。陽明經以甘草為主藥,是因為患者服用瀉下藥兩次,胃中空虛,痞症更甚,所以加倍甘草以健脾胃,緩解邪氣上逆,這是從裡調治的方法。
少陽經以半夏為主藥,是因為患者因服用瀉下藥而導致痞症,邪氣已退去大半,柴胡湯就不合適了;但邪氣尚未完全入裡,黃芩湯也不合適。未服用瀉下藥而胸脅苦滿,這是裡證兼有表證,用柴胡湯解表。心下滿而胸脅不滿,這是裡證兼有半表證,所以制定此湯和解裡證,略微改變柴胡湯的半表治法,著重少陽經半表半裡之意。雖然叫做瀉心湯,實際上是瀉膽經的實邪。
大黃黃連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附子、大黃、黃連、黃芩
心下痞,按之濡潤,脈象關上浮,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且惡寒汗出,用附子瀉心湯。這兩種都是攻治實證的方劑,與前面三方名稱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濡潤指濕邪,這是因為妄用瀉下藥導致汗出不暢,熱邪不得外泄,停滯於心下而形成痞症。胃火熾盛於內,所以心下有汗,按壓則知其濡濕。結胸症,因病邪從陽經發病,熱邪停滯在上焦,所以寸脈獨浮,只有頭部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
此心下痞,因病邪從陰經發病,熱邪已蓄積於中焦,所以關脈獨浮,只有心下出汗。心下是胃氣所在。寸脈、尺脈不浮而關脈獨浮,這是胃實邪外現的徵象,不能認為是表證。子能令母實,所以心下痞症不解,母實邪兼瀉其子邪,這是治療太陽、陽明經同時患病的方法。說瀉心,實際上是瀉除實邪。熱邪有虛實之分,客邪內陷為實,臟腑自身病變為虛。
黃連苦燥,只能治療離宮(心包經)的虛火,不能清除胃家(胃經)的實邪。若不用大黃的峻猛之性滌除實邪,那麼客邪與內實之邪互相結合而佔據心下,就沒有出路了。所以用一主藥一佐藥,用麻沸湯法提取藥汁,趁其藥力最強時迅速瀉下,去除客邪需要迅速。心下痞而大便秘結,是熱邪結滯於中,應不惡寒反而惡寒,應心下出汗而其他部位不出汗。
如果惡寒已止,因痞症而再次惡寒,開始不出汗,現在痞症結聚反而出汗,這是傷寒的陰邪不得散,而兩陽經的熱邪不得舒展,互相搏結於心下而形成痞症。方法應該輔以附子,炮製後另煮,溫散積寒,三味藥生用取汁。如果想快速去除熱邪,寒熱之邪各自制約,再混合服用。這是在偶爾的處方中運用反佐法的奇特方法。如果結熱不能迅速消除,必然導致胃家燥實;心下痞症不散,必然發展成為大結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