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 卷上 (17)
卷上 (17)
1. 太陽方總論
若用熱散寒,則熱勢猖獗;用寒攻熱,則水勢橫行。法當寒熱並舉,攻補兼施,以和胃氣。故用芩、連除心下之熱,乾薑散心下之痞,生薑、半夏去脅下之水,參、甘、大棗培腹中之虛。因太陽之病為在裡,故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也。且芩、連之苦,必得乾薑之辛,始能散痞;人參得甘、棗之甘,協以保心。
又君生薑佐半夏,全以辛散甘苦之樞,而水氣始散。名曰瀉心,實以安心也。
此與十棗症,皆表解而里不和。見心下痞硬,乾嘔下利,然後因於中風之陽邪,故外症尚有餘熱,是痞硬下利屬於熱,故可用苦寒峻利之劑以直攻之。此因於傷寒之陰邪,故內症反有郁逆,是痞硬下利屬於虛,故當用寒溫兼補之劑以和解之。是治病各求其本也。按:瀉心本名理中黃連人參湯,此以病在上焦,故名瀉心耳。
世徒知膀胱為太陽之裡,熱入膀胱為犯本,不知心下痞硬為犯本,因有傳足不傳手之謬。
甘草瀉心湯:
甘草,黃連,黃芩,乾薑,半夏,大棗
傷寒中風,初無下症,下之,利日數十行,完穀不化,腹中雷鳴,其人胃氣素虛可知。則心下痞硬而滿,非有形之結熱,以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於胃口,故乾嘔心煩不得安。所云當汗不汗,其人心煩耳。若認為實熱而復下之,則痞益甚矣。本方君甘草者,一以瀉心而除煩,一以補胃中之空虛,一以緩客氣之上逆也。
倍加乾薑者,本以散中宮下藥之寒,且以行芩、連之氣而消痞硬,佐半夏以除嘔,協甘草以和中。是甘草得位而三善備,乾薑任重而四美具矣。中虛而不用人參者,以未經發汗,熱不得越,上焦之餘邪未散,與用小柴胡湯有胸中煩者去人參同一例也。乾嘔而不用生薑者,以上焦之津液已虛,無庸再散耳。
此病已在胃,亦不曰理中,仍名瀉心者,以心煩痞硬,病在上焦,猶未離乎太陽也。心煩是太陽里症,即是陽明之表症,故雖胃中空虛,完穀不化,而不用人參。因心煩是胃實之根,太陽轉屬陽明之捷路也。凡傷寒中風,下利清穀屬於寒,下利完穀屬於熱。《內經》所云「暴注下迫屬於熱」者是也。
仲景之去人參,預以防胃家之實歟?
半夏瀉心湯:
半夏,乾薑,黃連,黃芩,人參,甘草,大棗
本論云:「嘔而發熱者,小柴胡主之。」即所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者是也。又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可見少陽陽明合病,闔從樞轉,故不用陽明之三承氣,當從少陽之大柴胡。上焦得通,則津液得下,故大柴胡為少陽陽明之下藥也。
若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是柴胡湯證,而以他藥下之,樞機廢弛,變症見矣。少陽居半表半裡之位,其症不全發陽,不全發陰。故下後變症偏於半表者,熱入而成結胸;偏於半里者,熱結心下而成痞也。結胸與痞,同為硬滿之症,當以痛為辨。滿而硬痛為結胸熱實,大陷胸下之,則痛隨利減。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治療太陽病,若單用溫熱散寒,則熱邪更盛;單用寒涼攻熱,則水濕泛濫。正確的方法應當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以調和胃氣。因此,用黃芩、黃連去除心下之熱,乾薑散解心下之痞塊,生薑、半夏去除脅肋下之水濕,人參、甘草、大棗滋補腹中之虛弱。因為太陽病的病邪在裡,所以治療不單從表裡兩方面考慮,而是從中間入手。黃芩、黃連的苦味,必須依靠乾薑的辛味才能散解痞塊;人參的補益作用,則需要甘草、大棗的甘味來協同,以保護心氣。
生薑配伍半夏,充分利用辛散甘苦的藥性,才能使水濕得以散去。雖然方名叫做「瀉心湯」,實際上是為了安心寧神。
這與十棗湯的情況類似,都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未和。出現心下痞硬、乾嘔、下利等症狀,是因中風的陽邪或傷寒的陰邪所致。陽邪侵襲,外證尚有餘熱,痞硬、下利屬熱,可用苦寒峻利的藥物直攻;陰邪侵襲,內證則出現氣機阻滯,痞硬、下利屬虛,應當寒溫兼補,以調和陰陽。治療疾病,都應該追究其根本原因。註:瀉心湯原本叫做理中黃連人參湯,因為此方用於上焦病證,所以改名為瀉心湯。
世人只知道膀胱是太陽經的裡,熱邪進入膀胱為犯本,卻不知道心下痞硬也是犯本,因此出現了「傳足不傳手」的錯誤觀點。
甘草瀉心湯:
甘草、黃連、黃芩、乾薑、半夏、大棗
傷寒中風,初期沒有下利症狀,而後下利,每日數十次,飲食不消化,腹中雷鳴,可知此人胃氣原本就虛弱。此時心下痞硬滿悶,並非有形的熱結,而是胃中空虛,導致客邪上逆於胃口,因此出現乾嘔、心煩、不安等症狀。所謂「當汗不汗」,患者主要表現為心煩。如果誤認為是實熱而再次下瀉,則痞硬症狀會加重。方中甘草為君藥,一則瀉心除煩,二則補益胃中虛弱,三則緩解客邪上逆。
乾薑用量加倍,一則散寒,二則助黃芩、黃連發揮藥效,以消除痞硬,三則配合半夏以止嘔,四則協同甘草以和胃。甘草各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乾薑則擔負重任,功效卓著。此方胃氣虛弱,但不用人參,是因為尚未發汗,邪熱未透達,上焦的餘邪未散,這與小柴胡湯中因胸中煩悶而不用人參的情況相同。乾嘔不用生薑,是因為上焦津液已虛,不宜再用辛散之品。
此病已在胃,卻不叫做理中湯,仍名為瀉心湯,是因為心煩、痞硬的症狀都在上焦,尚未脫離太陽經的範圍。心煩是太陽經裡證,也是陽明經表證,所以即使胃中空虛,飲食不消化,也不使用人參。因為心煩是胃實的根源,太陽經轉屬陽明經是很快的。凡傷寒中風,下利清穀屬寒,下利完穀屬熱。《內經》所說的「暴注下迫屬於熱」就是這個意思。
張仲景不用人參,是預防胃氣過實嗎?
半夏瀉心湯:
半夏、乾薑、黃連、黃芩、人參、甘草、大棗
本論說:「嘔吐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就是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只要見到一種症狀就可以了,不必全部都具備」。又說:「嘔吐很多,雖然有陽明證,也不可攻之。」可見少陽、陽明合病,應當從樞紐轉化入手,所以不用陽明經的三承氣湯,而用少陽經的大柴胡湯。上焦通暢,津液才能下降,所以大柴胡湯是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下焦藥物。
若傷寒五六日,嘔吐而發熱,這是柴胡湯證,如果用其他藥物下瀉,則樞機受損,就會出現變證。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其症狀既不完全發於表,也不完全發於裡。所以下瀉後變證偏於半表者,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偏於半裡者,熱邪結聚於心下而形成痞塊。結胸與痞塊,都是硬滿的症狀,應當以疼痛來區分。滿悶而硬痛為結胸,是熱邪實證,服用大陷胸湯下瀉後,疼痛隨即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