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太陽方總論

夫胸中者,太陽之都會,宗氣之所主,故名氣海。太陽為諸陽主氣,氣為水母,氣清則水精四布,氣熱則水濁而壅瘀矣。此水結因於氣結,用杏仁之苦溫,以開胸中之氣,氣降則水下矣。氣結因於熱邪,用葶藶之大寒,以清氣分之熱,源清而流潔矣。水結之所,必成窠臼:甘遂之苦辛,所以直達其窠臼也。

然太陽之氣化,不行於胸中,則陽明之胃府,亦因熱而成實,必假大黃、芒硝,小其制而為丸,和白蜜以緩之,使留戀於胸中,過一宿乃下,即解心胸之結滯,又保腸胃之無傷。此太陽里病之下法,是以攻劑為和劑者也。其並病陽明者,因水結於胸,上焦不通,則津液不下,無以潤腸胃。

故五六日不大便,因而舌乾口渴,日晡潮熱,是陽明亦受病矣。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沉緊者,此水邪結於心胸,而熱邪實於腸胃。用甘遂以浚太陽之水,硝黃以攻陽明之實,湯以蕩之,是為兩陽表裡之下法也。二方比大承氣更峻,治水腫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視其人之壯實者施之,如平素虛弱,或病後不任攻伐者,當念虛虛之禍。

小陷胸湯:

黃連,半夏,栝蔞實

熱入有淺深,結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連小腹不可按者,為大結胸。此土燥水堅,故脈亦應其象而沉緊。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為小結胸。是水與熱結,凝滯成痰,留於膈上,故脈亦應其象而浮滑也。穢物據清陽之位,法當瀉心而滌痰,用黃連除心下之痞實,半夏消心下之痰結,寒溫並用,溫熱之結自平。

栝蔞實色赤形圓,中含津液,法象於心,用以為君,助黃連之苦,且以滋半夏之燥,洵為除煩滌痰開結寬胸之劑。雖同名陷胸,而與攻利水穀之方懸殊矣。

大小青龍攻太陽之表,有水火之分,大小陷胸攻太陽之裡,有痰飲之別,不獨以輕重論也。

生薑瀉心湯:

人參,甘草,黃連,黃芩,乾薑,半夏,生薑,大棗

此小柴胡湯去柴胡加乾薑、黃連,又即黃連湯去桂易芩。

傷寒汗出外已解,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是陽不足而陰乘之也。凡外感風寒而陽盛者,汗出不解,多轉屬陽明而成胃實。此心下痞硬而下利者,病雖在胃,不是轉屬陽明。下利不因誤下,腸鳴而不滿痛,又非轉屬太陰矣。夫心為陽中太陽,則心下是太陽之宮城,而心下痞是太陽之裡也。

君主之火用不宣,汗出不徹,內之水氣不得越。水氣不得散,所以痞硬;邪熱不殺穀,故乾嘔食臭。脅下為少陽之位,太陽之陽氣不盛,少陽之相火不支,故水氣得支。脅下土虛不能制水,水氣從脅入胃,泛溢中州,故腹中雷鳴而下利也。病勢已在腹中,病根猶在心下,總因寒熱交結於內,以致胃中不和。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胸部是太陽經的匯聚之處,也是宗氣(人體元氣)的所在,所以稱為氣海。太陽經主宰全身陽氣,陽氣如同水的根本,陽氣充足則津液運行通暢,陽氣不足則津液停滯而形成瘀積。這種津液停滯是由於陽氣阻滯引起的,杏仁苦溫,可以疏通胸中的氣機,氣機下降則津液也就向下運行。若陽氣阻滯是由於熱邪引起的,則需用葶藶子的大寒之性,來清除氣分中的熱邪,使氣血運行通暢。津液停滯的地方,必然形成積聚,甘遂苦辛,可以直達積聚之處。

然而,如果太陽經的氣化功能失調,不能在胸中正常運行,則陽明經的胃腑也會因熱而產生實證,這時就需要藉助大黃、芒硝,製成小丸,用白蜜緩和藥性,使其在胸中停留一夜再排出,這樣既能解除胸中的阻塞,又能保護腸胃不受損傷。這是治療太陽經內在疾病的緩和攻治方法。如果同時兼患陽明經疾病,則因胸中津液停滯,上焦不通,津液不能下達,無法滋潤腸胃。

所以五六天沒有大便,伴隨舌乾口渴、午後潮熱,就表示陽明經也受病邪侵犯了。心下至小腹脹滿疼痛難以觸碰,脈象沉緊,這是水邪停滯於心胸,而熱邪實於腸胃。用甘遂疏通太陽經的水邪,用芒硝攻治陽明經的實證,再用湯劑來促進藥物作用,這就是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表裡疾病的方法。這兩個方劑比大承氣湯更峻猛,治療水腫和痢疾的初期效果非常好。但是,必須要針對體質強壯的人使用,如果平素體弱,或病後體力虛弱不能承受攻伐之劑者,就要考慮到虛虛之禍(加重病情)。

小陷胸湯:黃連、半夏、栝樓實

熱邪入侵有輕重之分,結胸也有大小之別。心腹硬痛,甚至連小腹都按壓不了的,屬於大結胸。這是由於土燥水堅所致,所以脈象也反映出沉緊的症狀。只限於心下,不涉及胸腹,按壓時感到疼痛但不很硬的,屬於小結胸。這是水和熱結在一起,凝結成痰,停留在膈膜之上,所以脈象也反映出浮滑的症狀。濁物阻滯了清陽之氣,治療方法應當瀉心火並化痰,用黃連消除心下的痞滿,半夏消散心下的痰結,寒溫並用,溫熱之結自然消除。

栝樓實顏色赤紅,形狀圓潤,內含津液,其形狀象徵著心臟,作為君藥,可以增強黃連的苦味,並滋潤半夏的燥性,的確是消除煩躁、化痰、開結、寬胸的良藥。雖然都叫做陷胸湯,但與攻瀉水穀的方劑大相徑庭。

大小青龍湯攻治太陽經的表證,有水火之分;大小陷胸湯攻治太陽經的裡證,有痰飲之別,不只是單純的輕重之分。

生薑瀉心湯:人參、甘草、黃連、黃芩、乾薑、半夏、生薑、大棗

這是小柴胡湯去柴胡加乾薑、黃連,也可以說是黃連湯去桂枝換成黃芩。

傷寒病汗出後表證已解,但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吐出臭氣,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瀉痢,這是陽氣不足陰邪乘虛而入。一般外感風寒陽氣盛者,汗出不暢,大多會轉屬陽明經而形成胃實證。而這種心下痞硬並伴隨瀉痢的,雖然病位在胃,卻不是轉屬陽明經。瀉痢不是因為誤服瀉藥所致,腸鳴但肚子不脹痛,也不是轉屬太陰經。心屬陽中之太陽,心下是太陽經的宮殿,所以心下痞滿就是太陽經的裡證。

心臟的陽氣不能正常運化,汗出不暢,體內的水氣不能外洩。水氣不能散佈,所以痞硬;邪熱不消滅穀氣,所以乾嘔吐出臭氣。脅下是少陽經的部位,太陽經的陽氣不足,少陽經的相火也衰弱,所以水氣得以停留。脅下土虛不能制水,水氣從脅部進入胃中,泛溢於中焦,所以腹中雷鳴而瀉痢。雖然病勢已在腹中,但病根還在心下,總之是寒熱交結於內,導致胃中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