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太陽方總論

舊本兩方,分兩相同,誤亦甚矣。夫脈浮為風,澀為虛,浮而澀,則知寒之不去,而濕之相承也。風寒濕三氣合至,合而成痹,故身體煩疼而不能轉側,病只在表而不在內。桂枝能驅風散寒而勝濕,故重其分兩,配附子之辛熱,率甘草、薑、棗以主之,三氣自平,營衛以和矣。若其人又兼裡氣不和,大便反硬,小便反利者,此非胃家實,乃脾家虛也。

蓋脾家實,腐穢當自去。此濕流肌肉,因脾土失職,不能制水,故大便反見燥化。不嘔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濡濕之地,風氣常存,故風寒相搏而不解耳。病本在脾,法當培土以勝濕,而風寒自解,故君白朮以代桂枝。白朮專主健脾。脾虛則濕勝而不運,濕流於內,故使大便不實,濕流於表,更能使大便不濡。

脾健則能制水,水在內,能使下輸膀胱而大便實,水在外,能使還入胃中而大便濡。故方末云:「初服其人身如痹,三服盡,其人如冒狀。」此以朮、附並走皮肉,逐水氣未得除,故使然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

因桂枝治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中焦不治,故去桂。服湯已,濕反入胃,故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上焦不治,故仍須加桂。蓋小便由於上焦之氣化,而後膀胱之藏者能出也。《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此身痛而不能轉側,是風少而寒濕勝,必賴附子雄壯之力,以行痹氣之著。

然附子治在下焦,故必同桂枝,始能令在表之痹氣散;同白朮,又能令在表之痹氣內行。故桂枝附子湯是上下二焦之表劑,去桂加白朮湯是中下二焦之表劑,附子白朮湯仍加桂枝是通行三焦之表劑也。是又一方三法也。世以仲景方、法分兩,動稱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不知從何處而起。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白朮,桂枝

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即桂枝附子湯加白朮去薑、棗者也。前症得之傷寒,有表無里。此症因於中風,故兼見汗出身腫之表,短氣小便不利之裡。此《內經》所謂風氣勝者,為行痹之症也。然上焦之化源不清,總因在表之風濕相搏,故於前方仍重用桂枝,而少減朮、附。

去薑棗者,以其短氣,而辛散濕泥之品,非所宜耳。

大陷胸丸:

大黃,芒硝,杏仁,葶藶,甘遂

大陷胸湯:

大黃,芒硝,甘遂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邪入於胃中與不得為汗之水氣,結而不散,心中硬痛,因名結胸。然結胸一症,有隻在太陽部分者,有並病陽明者。此或丸或湯,有輕重緩急之不同也。結在太陽部分者,身無大熱,但頭汗出,項亦強如柔痓狀,寸脈浮,關脈沉,是病在上焦。因氣之不行,致水之留結耳。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舊有的兩種處方,分量相同,這是錯誤的。脈象浮則為風,澀則為虛,浮而澀,則知道寒邪未去,而濕邪相乘。風寒濕三邪同時入侵,合而為痹證,所以身體疼痛難以翻身,病邪只在肌表,不在內臟。桂枝能驅散風寒,又能勝濕,所以加重其用量,配合附子辛熱之性,再用甘草、生薑、大棗調和,三氣自平,營衛調和。如果病人同時兼有裡氣不和,大便乾燥,小便卻通利,這不是胃實,而是脾虛。

脾胃實證,腐敗之物應當自行排出。這裡的濕邪流注肌肉,是因為脾土失職,不能制水,所以大便反而乾燥。不嘔吐不口渴,是上焦的運化功能正常,所以小便自利。潮濕的地方,風邪常在,所以風寒互相搏結而不能自行消散。病根在脾,治療應當補益脾土以勝濕,則風寒自解,所以用白朮代替桂枝。白朮專門健脾。脾虛則濕邪盛而不能運化,濕邪流注於內,所以大便不實;濕邪流注於表,更能使大便不濡潤。

脾健則能制水,水在內,能輸送到膀胱而使大便成形;水在外,能使水液返回胃中,而使大便濕軟。所以方中記載:「初服藥時病人感覺像痹證,三劑服完,病人感覺像冒汗一樣。」這是因為白朮、附子同時作用於皮肉,驅逐水濕尚未完全消除,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方法應當增加桂枝四兩。這個方子有一方二法,大便乾燥,小便通利,就去掉桂枝;大便不乾燥,小便不利,就應當加入桂枝。

因為桂枝治療上焦,大便乾燥小便通利,說明中焦未治好,所以去掉桂枝。服藥後,濕邪反而進入胃中,所以大便不乾燥,小便不利,說明上焦未治好,所以仍然需要加桂枝。小便的排出,是由於上焦的氣化功能正常,然後膀胱才能貯藏和排出。 《內經》說:「風邪盛則為行痹,寒邪盛則為痛痹,濕邪盛則為著痹。」病人身體疼痛難以翻身,是風邪少而寒濕邪盛,必須依靠附子強大的藥力,來驅除痹氣的滯著。

但是附子作用在下焦,所以必須配合桂枝,才能使表證的痹氣散開;配合白朮,又能使表證的痹氣向內轉移。所以桂枝附子湯是治療上下二焦表證的方劑,去桂加白朮湯是治療中下二焦表證的方劑,附子白朮湯再加桂枝是通行三焦表證的方劑。這就是一方三法。世人把仲景的方劑和方法,分為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不知從何而來。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白朮、桂枝

治療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能屈伸,靠近則疼痛加劇,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惡風不願脫衣,或身體輕微腫脹。這是桂枝附子湯加白朮去生薑、大棗的方劑。前者因傷寒而發病,有表無裡;此症因中風而發病,所以兼見汗出、身腫的表證,以及氣短、小便不利的裡證。這是《內經》所說的風邪盛則為行痹的症狀。但是上焦的氣化功能不佳,總是由於表證風濕相搏,所以仍然重用桂枝,而稍微減少白朮、附子的用量。

去掉生薑、大棗,是因為病人氣短,辛散濕濁的藥物,不宜使用。

大陷胸丸:

大黃、芒硝、杏仁、葶藶、甘遂

大陷胸湯:

大黃、芒硝、甘遂

病邪發於陽明,卻用下法治療,邪氣進入胃中,與不能發汗的水濕相結,不能散開,心中堅硬疼痛,所以叫做結胸。但是結胸這一症狀,有的只在太陽經脈範圍內,有的同時兼病陽明經脈。所以或用丸劑或用湯劑,輕重緩急有所不同。結在太陽經脈範圍內的,身體沒有發熱,只是頭汗出,項部強直如同項強一樣,寸關脈浮沉,這是病在上焦。因為氣機不行,導致水濕停滯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