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附翼》~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太陽方總論

按:喻嘉言云:「越婢者石膏之辛涼也,以此兼解其寒。」夫辛涼之品,豈治寒之劑乎?考越婢方,比大青龍無桂枝、杏仁,與麻黃杏子石膏湯同為涼解表裡之劑。此不用杏仁之苦,而用薑、棗之辛甘,可以治太陽陽明合病、熱多寒少而無汗者,猶白虎湯證背微惡寒之類,而不可以治脈弱無陽之證也。

按:《外臺秘要》云:「越脾湯易此一字,便合《內經》脾不濡,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之義。」是脾經不足而無汗者,可用此起太陰之津,以滋陽明之液而發汗。如成氏所云「發越脾氣者是也。」然必兼見煩渴之症,脈雖不長大,浮緩而不微弱者宜之。

桂枝加附子湯: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發汗不如法也。病在太陽,固當發汗,然得微似有汗者佳。發汗太過,陽氣無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陽,玄府不蔽,風乘虛入,故復惡風;津液外泄,不能潤下,故小便難。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者,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

此離中陽虛,不能斂液,當用桂枝湯補心之陽,陽密則漏汗自止,惡風自罷矣。坎中陽虛,不能制水,必加附子以固腎之陽,陽回則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漏不止與大汗出不同。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而大煩渴,是陽陷於裡,急當滋陰,故用白虎加參以和之。用麻黃湯遂漏不止,是陽亡於外,急當扶陽,故用桂枝加附以固之。

要知發汗之劑,用桂枝太過,則陽陷於裡,用麻黃太過,則陽亡於外。因桂枝湯有芍藥而無麻黃,故雖大汗出,而玄府仍能自閉,但能使陽盛,斷不致亡陽。又與汗出不解者異。此發汗汗遂不止,是陽中之陽虛,不能攝汗,所以本證之惡風不除,而變症有四肢拘急之患、小便難之理,故仍用桂枝加附,以固太陽衛外之氣也。

彼發汗汗出不解,是陰中之陽虛,汗雖出而不徹,所以本證之發熱不除,而變症見頭眩身振之表、心下悸之裡,故假真武湯以固坎中真陰之本也。與「傷寒,自汗」條似同而實異。彼腳攣急在未汗前,是陰虛;此四肢急在發汗後,是陽虛。自汗因心煩,其出微;遂漏因亡陽,故不止。

小便數,尚不難;惡寒微,不若惡風之甚;腳攣急,尚輕於四肢不利也。彼用芍藥甘草湯,此用桂枝加附子,其命劑懸殊矣。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發汗而病不解,反惡寒,其裡虛可知也。夫發汗所以逐寒邪,故只有寒去而熱不解者。今惡寒比未汗時反甚,表雖不解,急當救里矣。蓋太陽有病,本由少陰之虛,不能藏精而為陽之守。若發汗以扶陽,寒邪不從汗解,是又太陽陽虛,不能衛外,令陰邪得以久留。亡陽之兆,已見於此,仍用薑、桂以攻裡,非以扶陽,而反以亡陽矣。

白話文:

太陽方總論

關於越婢湯,喻嘉言說:「越婢湯是石膏的辛涼藥,用它來兼解寒邪。」但是,辛涼的藥物,怎麼能治療寒症呢?考究越婢湯的組成,比起大青龍湯少了桂枝、杏仁,和麻黃杏仁石膏湯一樣,都是涼性的解表裡藥物。它不用杏仁的苦味,而用薑、棗的辛甘之味,可以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發熱多寒邪少且無汗的症狀,類似白虎湯的症狀,背部輕微惡寒之類,但不能用於脈象虛弱、陽氣不足的病症。

《外臺秘要》說:「越婢湯只改了一個字,就符合了《內經》中脾氣不足、脾臟不能輸布津液的理論。」也就是說,如果脾經不足而沒有汗,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激發太陰經的津液,滋潤陽明經的津液而發汗,正如成無己所說的「發越脾氣」。但是,必須同時出現煩渴的症狀,脈象雖然不強大,但浮緩而不是微弱才適合使用。

桂枝加附子湯:

太陽病發汗後,汗液卻止不住,病人惡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拘緊,難以屈伸,這是因為發汗的方法不對。太陽病應該發汗,但是最好是微微出汗就好。發汗過度,陽氣無處停息,所以汗出不止。汗出太多耗損陽氣,導致衛氣不足,風邪乘虛而入,所以又惡風;津液外洩,不能滋潤向下,所以小便困難。四肢是諸陽的根本,陽氣充足則能滋養筋脈,如果開闔不利,寒邪就會入侵,所以筋脈拘緊,屈伸不利。

這是因為心陽虛弱,不能收斂津液,應該用桂枝湯來溫補心陽,心陽充足,汗液自然停止,惡風自然消失。腎陽虛弱,不能制約水液,必須加附子來溫補腎陽,腎陽回升,小便自然通利,四肢自然柔軟。汗液不止和大量出汗不一樣。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並伴隨很大的煩渴,這是陽氣陷於內部,應該急於滋陰,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調和。服用麻黃湯後汗液不止,是陽氣耗損於外,應該急於扶持陽氣,所以用桂枝加附子湯來固護陽氣。

總之,發汗的藥物,使用桂枝過度,則陽氣陷於內部;使用麻黃過度,則陽氣耗損於外部。因為桂枝湯里有芍藥而沒有麻黃,所以即使大量出汗,衛氣仍然能夠自行閉合,而且還能使陽氣旺盛,絕對不會導致陽氣耗損。這和汗出不解的情況不同。這種發汗後汗液不止的情況,是陽中之陽虛,不能收斂汗液,所以本病的惡風沒有消除,並且出現了四肢拘緊、小便困難的症狀,所以仍然用桂枝加附子湯,來固護太陽經衛外之氣。

發汗後汗出不解,是陰中之陽虛,雖然出汗了,但是寒邪沒有完全去除,所以本病的發熱沒有消除,並且出現了頭暈、身振等表證和心下悸動等裡證,所以要用真武湯來溫補坎中真陰之氣。這和「傷寒,自汗」的症狀類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傷寒,自汗」的腳攣急發生在出汗之前,是陰虛;而這種四肢拘緊發生在發汗之後,是陽虛。自汗是因為心煩,汗出量少;而這種汗液不止是因為陽氣耗損。

小便次數多,尚不嚴重;惡寒輕微,不如惡風嚴重;腳攣急,也比四肢不利輕微。前者用芍藥甘草湯,後者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方法差別很大。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惡寒,說明裡虛。發汗的目的是驅逐寒邪,所以只有寒邪去除而熱邪沒有消除的情況。現在惡寒比未發汗時更嚴重,雖然表證沒有解除,但應該急於救治裡證。因為太陽經有病,本來就是由於少陰經虛弱,不能藏精而護衛陽氣。如果用發汗的方法來扶持陽氣,而寒邪沒有從汗液中排出,說明太陽經陽氣虛弱,不能衛外,使陰邪得以久留。陽氣耗損的徵兆已經出現,仍然用生薑、桂枝來攻治裡證,並不是扶持陽氣,反而會耗損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