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上 (3)
卷上 (3)
1. 天時
真源曰: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一歲以冬至節為始,是時也。
地中陽生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氣為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而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天。
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
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節,降極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冷,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升如前,運行不已,周而復始,即陽升陰降之八節,而知天地,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夫陰陽判分,若黑白然。
故春夏秋冬四時,隨令各別,溫熱涼寒四時,隨節候變易,冬至已後至春分屬傷寒,自春分至夏至屬溫病,自夏至至白露屬傷暑,自白露至立冬屬涼病,自立冬以後至春俱屬傷寒,蓋春秋之氣嘗不足,冬夏之氣嘗有餘,即四月八月間亦有暑病,蓋八月間曉暮夜氣雖涼而午未之時,秋陽燥烈,日火灼人,反毒於伏,蓋伏時氣發汗出,陽氣在表,此時陽氣漸斂,真火內燃,而又以烈日熏之,故毒易中人,熱證更劇,當細察之,雖其外證相類,而受氣不同,治法迥異,稍有不中節,害人不淺。
而概用以寒證劑,其害可勝言哉!治者先數時令,後審時氣,隨令加減斟酌之,未有不立取效者,故為天時說。
霖按:論四時陰陽升降,即十二闢卦六陰充足於十月亥,陰極則陽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陽生於下,為地雷復卦,二陽生為地澤臨,三陽生為地天泰,四陽生為雷天大壯,五陽生為澤天央,至四月六陽充足,則為乾卦。陽極陰生,故五月夏至一陰生於下,為天風姤卦,二陰生為天山遁,三陰生為天地否,四陰生為風地觀,五陰生為山地剝,至十月六陰純靜,則為坤卦。夫坤為萬物之母,坤靜而純陰,何能生物?必待乾與之交,得其陽而後始能生萬物也。
白話文:
天時
天地之間,靠近上方的為陽,從下往上四萬二千里,稱為陽位;靠近下方的為陰,從上往下四萬二千里,稱為陰位。它們都有形體和名稱,也都有其運行的規律。一年有四季、八個節氣、二十四氣候、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四千三百二十個時辰,十二個時辰為一天,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年。一年以冬至為開始。
此時地中陽氣開始上升,每一氣候十五天,上升七千里;三氣為一節,四十五天,陽氣共上升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天,陽氣共上升四萬二千里,到達天地之中,陽氣與陰位相合。此時陰中含一半陽氣,氣候溫和,正是春分時節。過了春分,陽氣繼續上升進入陽位,這才叫做陽氣得勢而上升。同樣的,從立夏後四十五天到立夏,再從立夏後四十五天到夏至,夏至時節,陽氣共上升到八萬四千里,到達天頂。
此時為陽中之陽,氣候炎熱,積累的陽氣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從夏至開始,天上的陰氣下降,每一氣候十五天,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天,陰氣共下降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天,陰氣共下降四萬二千里,到達天地之中,陰氣與陽位相交。此時陽中含一半陰氣,氣候涼爽,正是秋分時節。
過了秋分,陰氣繼續下降進入陰位,這才叫做陰氣得勢而下降。同樣的,從立冬後四十五天到立冬,再從立冬後四十五天到冬至,冬至時節,陰氣下降到極點,共下降八萬四千里,到達地底。此時為陰中之陰,氣候寒冷,積累的陰氣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從冬至後,一陽再次上升,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息。 通過觀察陽升陰降的八個節氣,就能了解天地運行規律;通過觀察溫、涼、寒、熱的四種氣候,就能認識陰陽的變化。陰陽的區分,如同黑白一樣明顯。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各有不同,溫熱涼寒也隨著節氣變化。冬至之後到春分屬傷寒,春分到夏至屬溫病,夏至到白露屬傷暑,白露到立冬屬涼病,立冬之後到春分又屬傷寒。一般來說,春秋之氣不足,冬夏之氣有餘。但四月和八月也會有暑病,因為八月份雖然早晚涼爽,但中午時分秋陽熾熱,陽光灼人,暑毒潛伏在內。伏天時人們出汗,陽氣在外,此時陽氣漸斂,內火旺盛,又受到烈日炙烤,所以容易中暑,熱證更為嚴重,需要仔細觀察。雖然外在症狀相似,但感受的氣候不同,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稍有不當,危害極大。
如果一概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其危害不堪設想!醫生應該首先掌握節氣時令,然後觀察時令氣候,根據情況增減藥物,這樣才能藥到病除。這就是天時的論述。
(霖按:關於四季陰陽升降的論述,也與十二辟卦相符。六陰之氣在十月亥月達到極盛,陰極則陽生,所以十一月冬至,一陽生於下,為地雷復卦;二陽生為地澤臨;三陽生為地天泰;四陽生為雷天大壯;五陽生為澤天夬;至四月六陽充足,則為乾卦。陽極陰生,所以五月夏至,一陰生於下,為天風姤卦;二陰生為天山遯;三陰生為天地否;四陰生為風地觀;五陰生為山地剝;至十月六陰純靜,則為坤卦。坤為萬物之母,坤靜而純陰,怎麼能生長萬物呢?必須等到乾與之交合,得到陽氣才能生長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