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上 (4)
卷上 (4)
1. 暑厥
夏月有卒然暈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為暑厥,此陰風也。不可驟用寒涼藥,先以辛溫藥散解之,俟醒然後用辛涼以清火除根,誤用熱藥及艾灸,立死。童便和薑汁灌,亦易蘇。
霖按:暑厥乃熱邪閉塞諸竅,先以紫金錠涼水磨服一二錢,俟厥回或以竹葉石膏湯,或以黃連香薷飲。夾濕者,白虎加蒼朮湯。陰虧者,麥冬湯,或生脈散,消息加減治之。西瓜、蘆根、蘿蔔、甘蔗諸汁,清涼滋潤之品,皆可與服。此言暑厥。若寒厥誤認為熱,則禍不旋踵,然其寒熱之辨,不可不知。
凡四肢逆冷,身冷麵青蜷臥,手足指甲青黯,腹痛不渴,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脈微遲者,陽衰於下之寒厥也。若四肢厥逆,身熱面赤,唇燥口乾,舌苦目閉,或不閉,煩渴,小便短澀,大便燥,脈滑者,陰衰於下之熱厥也。然而寒厥亦有忽然煩躁不寧,欲坐臥泥水井中,此陰極發躁之戴陽證,不可作熱治。
熱厥亦有肢冷脈伏,乃熱邪入里,氣血不得宣通,所謂火極似水也,不可作寒治。夫卒然不省人事,肢冷脈伏,何以辨其脈之滑數為熱,微遲為寒那?雖然,兩手六部脈乍不見,而尺中應有一兩部未伏,設兩手雖伏,十二經動脈中必有兩三部不伏,即在此未伏脈中,仔細尋其微遲滑數,以定寒熱,若果全身之脈皆伏,其人已氣悶而絕矣。
夫暴厥之因實繁,此就寒熱而論,然不獨寒熱當辨,即溫暑同為熱深之厥,其治有間,而況寒熱乎?是不容不辨也。
白話文:
暑厥
夏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腳冰冷的,叫做暑厥,這是陰寒之氣作祟。不能立刻使用寒涼藥物,先用溫和辛辣的藥物來疏通解救,等到清醒之後再用辛涼的藥物來清熱除根,如果誤用溫熱藥物或艾灸,會立刻死亡。用童尿和薑汁灌服,也容易甦醒。
霖按:暑厥是熱邪阻塞經脈,先用紫金錠用涼水研磨服用一到二錢,等到厥症緩解,或者使用竹葉石膏湯,或黃連香薷飲。夾雜濕邪的,用白虎加蒼朮湯。陰虛的,用麥冬湯,或生脈散,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治療。西瓜、蘆根、蘿蔔、甘蔗等汁液,清涼滋潤,都可以服用。以上所說的是暑厥。如果將寒厥誤認為熱症治療,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寒熱的辨別非常重要。
凡是四肢冰冷,身體冰冷面色青紫蜷縮著睡,手腳指甲青黑,肚子痛但不渴,小便清澈,大便稀溏,脈搏微弱遲緩的,是陽氣衰弱導致的寒厥。如果四肢厥冷,身體發熱臉紅,嘴唇乾燥口渴,舌頭苦澀眼睛閉合,或者不閉合,煩躁口渴,小便短少澀滯,大便乾燥,脈搏滑數的,是陰氣衰弱導致的熱厥。然而寒厥也可能突然煩躁不安,想坐在泥水井裡,這是陰氣極盛而導致的陽氣外現,不能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熱厥也可能出現肢體冰冷脈搏微弱的情況,這是熱邪深入臟腑,氣血運行不暢,所謂的“火極則反”現象,不能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體冰冷脈搏微弱,怎麼區分脈搏滑數是熱症,還是微弱遲緩是寒症呢?雖然,兩手六部脈搏有時摸不到,但尺脈中總有一兩部脈搏可以摸到,即使兩手脈搏都摸不到,十二經脈中也必定有兩三部脈搏可以摸到,就在這些可以摸到的脈搏中,仔細辨別其微弱遲緩或滑數,以確定寒熱。如果全身脈搏都摸不到,那人已經氣絕身亡了。
突然昏倒的原因很多,這裡只從寒熱兩個方面來討論,然而不只是寒熱需要區分,即使溫熱和暑熱都屬於熱邪深入導致的厥症,其治療方法也有區別,更何況寒熱呢?所以寒熱的區分不容忽視。
2. 暑風
忽然手足搐攣,厲聲呻吟,角弓反張,如中惡狀,為暑風。亦有先病熱後甚,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此陽風也。治法以寒涼攻劫之,與陰風不同,皆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有日久而脾胃弱者,宜溫補。
霖按:暑風即痙也。痙甚則厥,近世雖嚴寒溫之防,而取重於安宮、至寶、清營、紫雪之類,全是溫病伏氣,治法與中暑之痙厥,究隔一間。經言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蓋夏至陰生,太陰濕土用事,濕熱火三氣交蒸,合而為暑,異乎春夏木火司令,觸發伏氣之溫熱也。
夫暑邪由口鼻吸入,直逼血絡,鼓動內風,風火盤旋,勢不可遏,此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厥陰風木,三氣合邪,奔竄無常,故為痙為厥也。蓋手少陽三焦相火,與手厥陰包絡相通,暑熱之邪內襲,招引相火,火動風生,則肝木失養,故筋攣脈急,風煽火識,則包絡受邪,故神識昏迷,身中之氣,隨風火上炎,而有升無降,常度盡失,由是而形若屍厥矣,正《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暴厥者是也。
外竄經絡則成痙,內逼膻中則為厥,其治速宜熄風泄火,達絡疏肝,急折其勢,以平其暴,不令其煎熬胃液,甚則用釜下抽薪法,以白頭翁湯消息治之,直折其厥少之盛,待勢稍衰,再議清通包絡,漸進化痰養陰清濕之劑,此正治也。更有暑邪熱極,脈微而躁,肢冷膚冷,面赤氣短,大汗不止而舌潤,或手拘攣,瞀亂昏迷者,乃邪熱逼汗,為陽越之證,急宜參附加童便以回陽,俟蘇後再以清暑養陰,以善其後。否則亡陽不救,然苟非脈微足冷,汗出舌潤,則仍是熱證,誤用參附即死。
若無真知灼見,不可輕試,要亦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暑風是指突然手腳抽搐、發出痛苦的呻吟聲、身體僵硬如弓形,狀似中邪,這是暑熱引起的風邪。也有些情況是先患熱病,病情加重後轉變成風證,病人會胡言亂語、狂叫亂跑,力氣異常大,這是陽風。治療方法是用寒涼的藥物攻邪,與陰風的治療方法不同,都應該以解散風邪、化痰為主,不宜發汗、瀉下。如果病程較久,導致脾胃虛弱的,則需要溫補。
暑風就是痙攣。痙攣嚴重就會導致厥症。現代雖然重視寒溫的預防,但治療多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清營湯、紫雪丹等藥物,這些藥物都是針對溫病伏氣的,其治療方法與中暑引起的痙攣、厥症,存在差異。《內經》說,夏至前得病是溫病,夏至後得病是暑病。因為夏至陰氣初生,太陰濕土當令,濕熱、火邪三氣交蒸,合而為暑邪,這與春夏木火當令,觸發伏氣的溫熱不同。
暑邪從口鼻吸入,直接侵犯血液循環,激發內風,風火交織,勢不可擋。這是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厥陰風木三氣合邪,在體內奔竄不定,所以會出現痙攣、厥症。少陽三焦的相火與手厥陰包絡相通,暑熱邪氣內侵,會引動相火,火動則生風,肝木失養,就會導致筋脈攣急;風煽動火邪,則包絡受邪,神志就會昏迷;體內氣機隨風火上炎,氣機上升而不能下降,正常的生理規律被打亂,就會出現像屍厥一樣的症狀,這正是《內經》所說的「血與氣並走於上,則為暴厥」的道理。
暑邪外竄經絡就成痙攣,內逼心胸就成厥症。治療應迅速熄風、泄火、通絡、疏肝,迅速制止病情發展,避免病情加重,耗傷胃液。病情嚴重時,可用釜下抽薪的方法,用白頭翁湯緩解病情,迅速抑制厥症的盛勢,待病情稍緩後,再考慮清通包絡、化痰、養陰、清濕的藥物,這是正治之法。還有些情況是暑邪熱極,脈象微弱而煩躁,四肢冰冷,面色赤紅,呼吸短促,大汗淋漓但舌頭濕潤,或手部拘攣,神志模糊昏迷,這是邪熱逼迫汗液外泄,陽氣外越的證候,應急用參附子加童便回陽,待病人清醒後再用清暑養陰的藥物調理。否則,陽氣耗損不救,就會危及生命。但如果不是脈象微弱、腳冷、汗出舌潤,還是熱證,誤用參附子就會致命。
如果沒有真正的醫學知識和判斷能力,不可輕易嘗試,但也不可一無所知。
3.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甚旦止。若夏月間,有頭面外項赤腫,或咽喉腫痛,或腿足掀腫,長至數寸,不能動履,人皆疑為瘡,但其頭痛內燥,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證不同。但以敗毒散加石膏、黃連等藥,熱證一解,赤腫自消,全無膿血,此名暑瘍,毫釐而千里者也。
霖按:暑瘍一證,熱勝者紅腫堅痛,風勝者則癢,濕勝者多膿水。治宜清達泄熱,消風祛濕,當權其微甚以消息之。
白話文:
各種癰疽毒瘡,發熱的情況時有時無,傍晚加重,早晨減輕。如果在夏天,出現頭面、頸部外側紅腫,或者咽喉腫痛,或者腿腳腫脹,腫脹範圍可達數寸,無法行走,人們通常會誤認為是瘡瘍。但是這種病症患者頭痛、口乾舌燥,而且晝夜持續發熱,與一般的瘡瘍症狀不同。只需在敗毒散中加入石膏、黃連等藥物,熱症一經解除,紅腫就會自然消退,完全沒有膿血,這就是所謂的「暑瘍」,細微之處就能看出千里之外的差別。
(霖的註解:)暑瘍這種病症,熱盛的表現為紅腫堅硬疼痛;風盛的則會發癢;濕盛的則膿水較多。治療應當以清熱解毒、疏風祛濕為主,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
4.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勞熱燥擾,而火動於心肺者,令人咳嗽氣喘,驟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煩暍不寧,即童稚老夫,間一病此,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在血上,非真陰虧損而虛勞者等也。宜四物湯、黃連解毒、二陳湯三藥內,去川芎、白芍、黃柏,以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冬、五味以斂之,自愈。或加童便、藕汁,或黃連香薷飲一二劑亦可。
靜攝數日,忌酒煎炒自安,是名暑瘵,宜酌而善用焉,或用東垣參苓調中亦妙。
霖按:暑瘵乃陰氣不生,陽氣不潛,證見咳血吐血,日晡煩蒸,早間清爽,舌白口渴,頭脹身疼、皆暑熱之邪內襲,陰劫絡傷,雖有宿恙,亦當先清絡熱。宜沙參、甜杏仁、川貝、蔞皮、連翹、麥冬、竹葉、鮮生地等味,鮮荷葉汁一杯和服,尤有奇功。俟血止後,再議育陰。
若先後失序,或誤用溫補,則絡中伏熱不得外達,必成不治之證。醫見舌苔白,多疑伏寒,未敢逕用清涼,因循貽誤者有之,不知舌苔白乃暑邪傷氣,肺主氣屬金,金色白故也。
白話文:
盛夏酷暑,陽氣熾盛,如同烈火能熔化金屬。如果恣意飲酒吃辛辣食物,脾胃之火就會暴增,導致勞累、燥熱等症狀,甚至引發心肺的熱症。病人會出現咳嗽、氣喘、突然吐血或流鼻血、頭昏眼花、胸悶煩躁不安等症狀。不論是孩童、成年人還是老年人,都可能患此病。有些人誤以為這是勞累所致的虛弱症狀,卻不知道這是由於血液中的熱邪所致,並非真正的陰虛損傷。治療應選用四物湯、黃連解毒湯、二陳湯三種藥方,去除川芎、白芍、黃柏,用貝母代替半夏,再加入桔梗來抑制病情,薄荷來疏散風熱,麥冬、五味子來滋陰斂肺,即可自愈。也可以加入童尿、藕汁,或服用黃連香薷飲一到兩劑。
靜養幾天,忌酒及煎炸辛辣食物就能痊癒,這就是暑瘵。需根據情況靈活運用藥方,也可以服用李東垣的參苓白朮散。
(霖按:)暑瘵是因陰氣不足,陽氣不能潛藏所致。症狀表現為咳血、吐血、午後煩熱、早晨清爽、舌苔白、口渴、頭痛身痛等,都是暑熱邪氣入侵,損傷陰液絡脈所致。即使有舊疾,也應先清解絡脈中的熱邪。宜用沙參、甜杏仁、川貝母、蔞皮、連翹、麥冬、竹葉、鮮生地等藥材,加一杯鮮荷葉汁同服,效果更佳。等出血停止後,再考慮滋陰補虛。
如果治療順序錯誤,或者誤用溫補藥物,則會使絡脈中的伏熱無法排出體外,最終導致病情無法治愈。有些醫生看到舌苔白,就誤認為是寒邪伏藏,不敢使用清涼藥物,導致延誤病情,這是錯誤的。因為舌苔白是暑邪傷氣的表現,肺主氣屬金,金之色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