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15)
卷下 (15)
1. 附刻:喻嘉言《瘟疫論》
大率瘟疫痘疹,古昔無傳,不得聖言折衷,是以墮落叔和坑塹,曾不若俗見摸索病狀,反可顧名思義也。昌幸微窺仲景一斑,其平脈篇中雲: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發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
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舌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
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榮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入內,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凡二百六十九字,闡發奧理,全非傷寒中所有事,乃論血邪從入之門,變病之總,所謂赤文綠字,開天闢地之寶符,人自不識耳!篇中大意,謂人之鼻氣通於天,故陽中霧露之邪者,謂清邪從鼻息而上入於陽,入則發熱頭痛,項強頸攣,正與俗稱大頭瘟、蛤蟆瘟之說符也。
人之口氣通於地,故陰中水土之邪者,為飲食濁味,從口舌而下入於陰,入則其人必先內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臍築湫痛,正與俗稱絞腸瘟、軟腳瘟之說符也。然從口從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故中焦受邪,因而不治。中焦不治,則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其釀變即現中焦,俗稱瓜瓤瘟、疙瘩瘟等症,則又陽毒癰膿,陰毒遍身清紫之類也。此三焦定位之邪也。
若三焦邪混為一,內外不通,臟氣熏蒸,上焦怫鬱,則口爛舌斷。衛氣前通者,因熱作使,遊行經絡臟腑,則為癰膿。營氣前通者,因召客邪,嚏出聲嗢咽塞,熱擁不行,則下血如豚肝,然以營衛漸通,故非危候。若上焦之陽,下焦之陰,兩不相接,則脾氣於中難以獨運,斯五液下注,下焦不闔,而命難全矣。傷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繇外廓而入。
瘟疫之邪,則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為清陽,故清邪從之上入;下焦為濁陰,故濁邪從之下入;中焦為陰陽交界,凡清濁之邪,必從此區分。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故聲嗢咽塞,口爛舌斷者,亦復下血如豚肝,非定中上不及下,中下不及上也。傷寒邪中外廓,故一表即散。
疫邪行在中道,故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府,則腹滿便堅,故可攻下。疫在三焦,散漫不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有何干涉?奈何千年憒憒,試折衷以聖言,從前迷謬,豈不渙然冰釋哉!治法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則邪不能入,此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穢為第一義。
白話文:
總的來說,古代瘟疫痘疹的病理,過去沒有明確的傳承,缺乏權威的醫學論述來闡明,因此醫家只能憑經驗摸索,遠不如遵循經典醫籍的記載來診斷。我很幸運略微參悟了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一些精髓,例如《平脈篇》中提到:寸口脈陰陽俱緊,說明清邪侵入上焦,濁邪侵入下焦。清邪在上,稱為「潔」;濁邪在下,稱為「渾」;陰邪入侵,則會內寒發慄;表氣虛弱,裡氣不守,所以邪氣才會入侵陰分。
陽邪入侵,則會發熱頭痛,項強頸僵,腰痛腿酸,這是陽氣受霧露之邪侵犯的表現。總而言之,清邪從上而入,濁邪從下而入;陰邪入侵則寒慄,足膝冰冷,大小便失禁;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混濁不通,上焦鬱悶,臟腑互相影響,導致口爛舌潰。中焦失治,胃氣上逆,脾氣失調,胃中濁邪積聚,營衛不通,血液凝滯。
如果衛氣先通,則小便赤黃,與熱邪搏鬥,熱邪循經絡遊走,出入臟腑,熱邪所經之處就會形成癰疽膿腫。如果營氣先通,則陽氣衰微,陰氣失調,外邪入侵,會通過打噴嚏排出,伴隨咽喉腫塞,寒熱交替,因熱邪阻滯,血液凝結成塊,狀如豬肝,陰陽俱虛,脾氣衰弱,津液下泄,下焦失控,大便清稀且量多,排便困難,臍周疼痛,生命危在旦夕。
以上二百六十九字闡述了瘟疫的病理,這與《傷寒論》的內容完全不同,而是論述了血邪入侵的途徑以及疾病轉變的規律。這如同珍貴的醫學寶典,可惜很多人都不了解!文中大意是:人體的鼻氣通於天,所以陽邪(霧露之邪)是通過呼吸道從鼻孔進入陽分,因此會發熱頭痛、項強頸僵,這與民間俗稱的「大頭瘟」、「蛤蟆瘟」的說法相符。
人體的口氣通於地,所以陰邪(水土之邪)是通過飲食中的濁氣從口舌進入陰分,因此會先內寒發慄,足膝冰冷,大小便失禁,大便清稀且量多,臍周疼痛,這與民間俗稱的「絞腸瘟」、「軟腳瘟」的說法相符。無論是從口還是從鼻入侵的邪氣,都會先侵犯中焦,然後再波及上下,因此中焦受邪不治,會導致胃中濁邪積聚,營衛不通,血液凝滯,病變首先出現在中焦,民間俗稱的「瓜瓤瘟」、「疙瘩瘟」等症狀,就是陽邪引起的癰疽膿腫,陰邪引起的全身青紫等。這就是三焦受邪的定位。
如果三焦邪氣混雜,內外不通,臟腑互相熏蒸,上焦鬱悶,就會口爛舌潰。衛氣先通則熱邪循經絡臟腑遊走,形成癰疽膿腫。營氣先通則外邪入侵,打噴嚏排出,但熱邪阻滯,則會下血如豬肝,但由於營衛逐漸通暢,所以並非危重徵兆。如果上焦的陽氣與下焦的陰氣不相通,則中焦的脾氣難以獨運,就會導致津液下泄,下焦失控,危及生命。傷寒的邪氣,先侵犯背部,然後是腹部,最後是側面,從外向內侵犯。
瘟疫的邪氣,則直接侵犯中焦,蔓延三焦。上焦屬清陽,所以清邪從上而入;下焦屬濁陰,所以濁邪從下而入;中焦是陰陽交界處,清濁之邪都會在此區分。嚴重時,三焦混濁,上行到極點又下行,下行到極點又上行,所以會有咽喉腫塞、口爛舌潰,也會下血如豬肝,並非一定上焦受邪而下焦不受邪,或下焦受邪而上焦不受邪。傷寒邪氣侵犯外圍,所以只要表邪解除了就痊癒。
瘟疫邪氣侵犯中焦,所以表邪不容易解除。傷寒邪氣入侵胃腑,會導致腹脹便秘,所以可以攻下。瘟疫邪氣遍布三焦,散漫無序,瀉下反而加重病情,這與治療傷寒的表裡諸法完全不同。為什麼千百年來都混淆不清呢?如果參考經典醫籍的論述,以前的謬誤不就迎刃而解了嗎?治療方法是:在發病前預先服用芳香化濕的正氣藥物,邪氣就無法入侵,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邪氣已經入侵,則應立即驅逐邪氣為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