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中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2)

1. 《名醫類案》《增補名醫類案》

吳茭山治一婦人,冬月偶感,患洒洒惡寒,翕翕發熱,惡食乾嘔,大便欲去不去。諸醫皆以虛弱痰飲治之,以二陳補心等藥服不效。延及半月,吳診其脈,虛而無力,類乎傷暑,眾不然之,究問其病因,其婦曰:因天寒換著綿衣,取綿套一床蓋之,須臾煩渴,寒熱嘔吐,綿延至今耳。吳曰:誠哉傷暑也。

蓋綿套曬之盛暑,夾熱收入笥中,必有暑氣,尚未開泄,今人體虛,得之易入,故病如是。其婦曰然,遂制黃連香薷飲,連進二服而愈。

逢年歲熱甚,凡道路城市,昏作而死者,此皆虛人勞人,或飢飽失節,或素有病,一為暑氣所中不得泄,即關竅皆窒,非暑氣使然,氣閉塞而死也。古方治暑無他,但用辛甘發散,疏導心氣,與水流行,則無害矣。崇寧乙酉,吳為書局,時一馬伕馳馬出局下,忽仆地絕,急以五苓大順散灌之,皆不驗。

已逾時,同舍王相,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研爛,以新水和之,濾去渣,決其齒灌之,少頃即蘇,至暮此僕為吳御馬而歸。乃知藥病相對,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沛縣門,忽有板書釘其上,或傳神仙救人者,沈存中王聖美皆著其說,而吳親驗之,出石林老人《避暑錄》。

汪希說治一壯男子,形色蒼黑,暑月客遊舟回,患嘔噦,顛倒不得眠,粒米不入六日矣,脈沉細虛豁,諸醫雜投藿香、柴、苓、等藥不效,危殆。汪曰:此中暑也。進人參白虎湯人參五錢,服下嘔噦即止,鼾睡五鼓,方醒索粥,連進二三服,乃減參稍輕,調理數劑而愈。

霖按:治暑之案甚多,此於千百中只有其一,附選數則,以補其不足。

許叔微治一人頭痛身熱,心煩燥渴,診其脈大而虛,授以白虎湯數服愈。仲景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素問》曰: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者,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朱龐亦云中暑脈微細,則虛可知。

霖按:白虎湯數服愈者,其脈大而虛也。若弦細芤遲,則中含濡象,暑傷氣而中挾濕故也。非白虎湯所宜,亦不可泥執補氣全作虛治也。凡醫案鬚髮明其脈證之所以然,方可為後學程法,惟許學士其庶幾乎。

萬密齋治縣丞李天泉,六月中暑腹痛,渠有婢妾,醫謂病寒,進理中湯一劑痛止,乃發熱,一身骨節盡痛,又進十神湯,發汗熱退身不痛矣。萬候之,李稱病愈,觀其面色帶赤,知病未解,請脈之,洪滑而數。(色脈相對。)經曰:大則病進。今汗後脈猶洪數,病方進也,而彼自稱愈,萬去。

食頃而病作矣,滿腹急痛,狀如奔豚,上下左右,舉手按摩,亟延萬至曰:汝先診脈,不言而去,知我病也,幸急救我。萬曰無傷,乃進建中湯一服而痛定。次日有省祭官萬樸來問疾,樸善醫診之,且駭且顧,李亦疑懼,萬診之,謂樸曰:汝怪其脈之促止乎?蓋心下怔忡,故脈如是耳。

白話文:

《名醫類案》《增補名醫類案》

吳茭山治療一位婦女,冬天偶然感冒,症狀是忽冷忽熱、惡寒發熱、食慾不振、想吐,大便想解卻解不出來。其他醫生都認為是虛弱痰飲,用二陳湯、補心湯等藥物治療,都沒效。拖延了半個月,吳茭山診脈,發現脈象虛弱無力,像是中暑的症狀,其他醫生都不相信。吳茭山詳細詢問病因,婦女說:因為天氣寒冷換穿棉衣,用棉被蓋著,一會兒就感到煩躁口渴,出現寒熱嘔吐,一直持續到現在。吳茭山說:的確是中暑。

因為棉被在盛暑時曬過,夾帶暑熱收進棉套裡,裡面一定有暑氣,還沒有排出,現在病人體質虛弱,更容易受到暑氣侵襲,所以才會生病。婦女也認同,於是吳茭山開了黃連香薷飲,連服兩劑就痊癒了。

每年天氣很熱的時候,道路城市裡昏倒而死的人,都是體質虛弱的人,或者勞累過度,或者飲食失節,或者原本就有疾病,一旦被暑氣侵襲而無法排出,就會關竅阻塞,並不是暑氣直接致死,而是氣機閉塞而死。古代治療中暑的方法,就是用辛甘發散的藥物,疏通心氣,讓水分運行通暢,就沒有問題了。崇寧乙酉年,吳茭山在書局工作,當時一位馬伕在書局外面騎馬,突然倒地昏迷,急用五苓散、大順散灌服,都不見效。

過了一段時間,同住的王相,取來一大把大蒜,和熱土一起搗爛,加清水調和,過濾掉渣滓,從牙縫灌進去,一會兒就蘇醒了,傍晚這個馬伕還為吳茭山牽馬回來。才知道藥物和疾病的對應,竟然如此巧妙。這個方子原本是徐州沛縣門上刻著的,有人說這是神仙救人的方法,沈存中、王聖美都記載了這個說法,而吳茭山親自驗證過,記載於石林老人的《避暑錄》。

汪希說治療一位壯年男子,面色蒼黑,夏天乘船遊玩回來,患上嘔吐、呃逆,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六天粒米未進,脈象沉細虛弱,其他醫生用藿香、柴胡、茯苓等藥物治療無效,情況危急。汪希說:這是中暑。他用人參白虎湯(人參五錢),服下後嘔吐、呃逆立刻停止,鼾睡到五更才醒,要吃粥,連服兩三劑,然後減少人參用量,調養幾劑就痊癒了。

霖按:治療中暑的案例很多,這些只是千百個案例中的一小部分,這裡選取幾個,以補充不足。

許叔微治療一人頭痛發熱,心煩躁渴,診脈發現脈象大而虛,用白虎湯幾劑就治癒了。張仲景說:脈象虛弱而發熱,是中暑的症狀。又說:脈象弦細虛遲是什麼原因呢?《素問》說:寒邪傷形,熱邪傷氣,主要是傷氣而不傷形,所以氣機衰弱,脈象虛弱,所謂弦細虛遲,都是虛脈。張仲景認為弦脈屬陰,朱丹溪、龐安時也說中暑脈象微細,說明是虛證。

霖按:用白虎湯幾劑就治癒的,脈象是大而虛。如果脈象弦細虛遲,就包含著濕邪的象徵,是暑邪傷氣,同時夾雜濕邪。這就不適合用白虎湯,也不能拘泥於補氣,全部用虛證治療。所有醫案都必須說明脈證的病理原因,才能作為後學的學習方法,只有許學士的論述勉強可以做到。

萬密齋治療縣丞李天泉,六月中暑腹痛,李天泉的僕人認為是寒證,用了理中湯一劑,疼痛停止,然後發熱,全身關節疼痛,又用了十神湯,發汗後熱退,身體也不痛了。萬密齋觀察李天泉,發現他的面色帶赤,知道病還沒好,診脈發現脈象洪滑而數(面色脈象相符)。《內經》說:脈象大則病情加重。現在發汗後脈象還是洪數,病情正在加重,而李天泉自己卻說病好了,萬密齋就離開了。

一會兒病又發作了,腹部劇痛,像奔豚一樣,疼痛遊走於全身,李天泉用手按摩,急忙請萬密齋回來,說:你剛才診脈,沒說話就走了,知道我病情嚴重,快救救我。萬密齋說沒關係,就給他用了建中湯一劑,疼痛就停止了。第二天有祭祀官萬樸來探望病情,萬樸也懂醫術,診脈後很吃驚,李天泉也感到害怕,萬密齋診脈後,對萬樸說:你奇怪他脈象促數嗎?這是心下驚悸的緣故,所以脈象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