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中 (8)
卷中 (8)
1. 辨惡寒
論曰:惡寒否乎?曰傷寒自冬月風寒而成,外則有惡寒惡風之證,既名為溫,則無此證矣。曰:然則子之言何所據乎?曰:據乎經耳。經曰: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不惡寒則病非因外來,渴則明其自內達表。
按:冬月傷寒,由於外感而惡寒是矣。曰:溫證不惡寒非也。蓋溫證緣陽氣發暢,為春時風寒所迫,雖系內熱,亦由外感,故亦有惡寒等證,豈獨溫即暑病?亦有此證,蓋暑屬外火傷於臟腑,內外炎炎,故熱極戰慄而成惡寒,醫不知,遂為傷寒,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辨惡寒
文中討論的是如何區分惡寒的成因。傷寒通常在冬天由風寒引起,會有惡寒怕風的症狀,而溫病則沒有。有人質疑這種說法,文中以經書記載為依據反駁:太陽病發熱但不惡寒且口渴,就是溫病。不惡寒說明疾病不是外感引起的,口渴則說明病邪由內達表。
冬天傷寒,因外感而惡寒是常見的。但溫病不惡寒並非絕對。溫病是因陽氣旺盛,被春天風寒所阻,雖然是內熱,但也是外感導致,所以也可能出現惡寒等症狀,並非只有溫病或暑病才會有惡寒。暑病是外來的火熱之邪損傷臟腑,內外皆熱,熱極則會戰慄而出現惡寒。有些醫生誤以為這是傷寒,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2. 辨溫暑涼寒諸證
論曰: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感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夫傷寒二字,蓋冬時天氣嚴寒,以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即時病者為傷寒,乃有惡寒頭疼發熱之證,故用麻黃、桂枝發散表中寒邪,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如或頭疼惡寒,表證皆除,而反見譫語怕熱燥渴,大便閉者,以法下之,大便通而熱愈,有何怪證?其餘春夏秋三時,雖有惡寒身熱,頭疼亦微即為感冒,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時氣正傷寒為重也。
如冬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夏秋時,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為熱者,因溫暑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矣,所以仲景有云:發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見,溫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尤加熱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表,無表證明矣。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過時而發,不在表也。
其伏寒至夏,又感冒寒變為暑病,暑病者,即熱病也。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緣其溫熱二證,從冬時伏寒所化,總曰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不可混也,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非也。此三者,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之,定殺人矣。辛涼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為至穩,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垣夷其神乎哉!世俗皆所未知也。若表解其里證具者,亦以法下之無惑,又傷寒下後,過經不愈者,亦溫病也。
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隨病制宜。凡有辛苦勞役之人,有患頭疼惡寒身熱,加之骨腿痠疼,微渴自汗,脈雖浮大而無力,此為勞力感寒,用補中益氣辛溫之劑為良。經云: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若當和解者,即以小柴胡加減和之,下證見者,即以本方加大黃微利之,切勿過用猛烈,其害非細。
若初病無身熱,無頭疼,便就怕寒厥冷,腹痛嘔吐泄瀉,脈來沉遲無力,此為直中寒證,宜溫之,而不宜汗下也。疫癘者,皆時行不正之氣,老幼傳染相同者是也。緣人不近穢氣,免傷真氣,若近穢氣,有傷正氣,故病相傳染,正如牆壁固,賊人不敢入,正氣盛,邪氣不敢侵,正氣既虛,邪得乘機而入。
與前溫暑治又不同,表證見者,人參敗毒散;半表半裡證者,小柴胡;里證具者,大柴胡下之。無以脈診,以平為期,與其瘧痢等證,亦時疫也,照常法例治之。
按:此辨傷寒傷暑,最為吃緊,廣度慈航,一披卷而瞭然者,當熟讀精思,方得其解,斟酌用之,方得其妙。
白話文:
辨溫暑涼寒諸證
論述道:中暑和傷寒都會發熱,如果誤把中暑當成傷寒治療,就會產生嚴重後果。因為寒邪傷及形體,熱邪傷及氣血。傷寒是外感寒邪,脈象浮緊;中暑則不惡寒,脈象虛弱,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經書記載:脈象有力而身體寒冷,是傷寒;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中暑。治療中暑可用小柴胡湯,口渴則加石膏、知母,或用人參白虎湯。如果長時間陰雨綿綿,濕邪盛行,則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而且病情嚴重,則用清暑益氣湯治療。
所謂「傷寒」二字,是指冬天天氣嚴寒,冰天雪地,形成致病的寒邪之氣,人體觸犯了這種寒邪,就會立即發病,這就是傷寒,會有惡寒、頭痛、發熱的症狀,因此用麻黃、桂枝等藥物發散表面的寒邪,自然就會退熱、身體涼爽。如果出現什麼變證呢?例如頭痛惡寒的表證都消失了,反而出現神志不清、怕熱、口渴、便秘,就應該用藥物通便,大便通暢後,熱證自然就會痊癒,這有什麼奇怪的呢?春夏秋三季,即使有惡寒、發熱、頭痛,也大多是輕微的感冒,與冬天寒邪盛行、導致嚴重的傷寒相比,輕得多。
如果冬天受寒沒有立即發病,寒邪潛伏在肌膚之中,到了春夏秋三季,潛伏的寒邪會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轉化為溫邪或熱邪。當溫熱之邪將要發作時,又受到寒邪侵襲,春天就會變成溫病。一旦轉化成溫病,就不能再說它是寒邪了。所以張仲景說:「發熱不惡寒而口渴」,道理就在這裡,這就是溫病,暑病也是如此。與溫病相比,暑病更明顯地表現為發熱不惡寒,說明病情不是外感,口渴則說明熱邪由內而外,沒有外感證據了。治療溫暑大抵不宜發汗,因為時間久了,熱邪已深入內裡,不在肌膚表面了。
潛伏的寒邪到了夏天,又受寒邪侵襲而轉化為暑病。暑病,就是熱病。用「暑」字,是因為夏天陽氣最盛,與溫邪、熱邪一起,都是由冬天潛伏的寒邪轉化而來,統稱為傷寒。但發病時間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可混淆。如果說四季都是正傷寒,那就錯了。這三種病症,都應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用治療冬天正傷寒的藥物來治療這三種病症,一定會危及生命。辛涼羌活沖和湯就是這樣一種藥物,它還能代替大青龍湯治療傷寒見風、傷風見寒,非常安全可靠,一方藥可以代替三種危險的藥物,真是神效!世人大多不知道。如果表證已解,裡證已經明顯,就應該用藥物通便,沒有什麼疑惑。如果傷寒治療後,服藥多日未愈,那也是溫病。
已經發汗、通便了,熱邪也不在體表了,治療應該隨證調整。凡是經常辛苦勞作的人,如果出現頭痛、惡寒、發熱,並伴有骨骼肌肉酸痛、輕微口渴、自汗,脈象雖然浮大,但無力,這是由於勞累受寒引起的,應該服用補中益氣、辛溫的藥物。經書記載:「溫能除大熱」,正說明這個道理。如果需要和解,就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如果有裡證,就用小柴胡湯加大黃微利。千萬不要過度使用猛烈的藥物,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如果一開始發病沒有發熱、頭痛,只是怕冷、厥冷、腹痛、嘔吐、腹瀉,脈象沉遲無力,這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證候,應該溫暖身體,而不宜發汗、通便。疫癘,都是時行不正之氣,老幼傳染相同。人如果不接觸污穢之氣,就不會傷及正氣;如果接觸污穢之氣,就會損傷正氣,所以疾病會傳染。就像牆壁堅固,賊人不敢進入一樣,正氣旺盛,邪氣就不敢侵犯;正氣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
疫癘的治療方法與溫暑不同。有表證的,用人參敗毒散;表裡兼證的,用小柴胡湯;有裡證的,用大柴胡湯通便。不用脈象診斷,以平穩為目標。瘧疾、痢疾等疾病,也是時疫,按常規治療即可。
總結:辨別傷寒、中暑,至關重要。廣泛傳播慈悲的醫術,讀一遍就能明白的人,應該認真研讀、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根據病情靈活運用,才能體會到它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