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中 (7)
卷中 (7)
1. 治傷寒用藥大略
論曰:四時皆有傷寒,治之不可一概論也。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湯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克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
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太峻,又非庸俗所可擬也,予亦有代之者。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必宜用辛溫散之。其非冬時,亦有惡寒頭疼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通治之,則殺人多矣。
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為至穩,嗚呼!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
按:辨寒溫暑藥甚明,沖和一湯,尤為溫涼二證穿楊之劑,百發百中者也。
白話文:
治傷寒用藥大略
傷寒一年四季都會發生,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冬天寒氣重,肌膚毛孔閉塞,必須用辛溫甘的藥物才能治療,所以用桂枝湯等溫經散寒。但風寒常常同時侵襲,寒邪傷及營氣,出現惡寒頭痛、脈浮緊無汗的症狀,就應該用麻黃湯,疏通毛孔,散發邪氣,出汗就能痊癒。風邪則傷及衛氣,出現頭痛怕風、脈浮緩自汗的症狀,就應該用桂枝湯,收斂毛孔,散發邪氣,汗止即癒。
經典醫籍記載:辛甘發散的藥物屬於陽性的藥物。如果營衛都受損了,單用以上兩種湯劑就無法治療。必須用大青龍湯,但此湯藥性峻猛,不是一般醫生可以輕易使用的,我也有替代方劑。因為冬天是正邪傷寒盛行的季節,天氣寒冷凝滯,風寒猛烈,受寒邪侵襲的人,必須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如果不是冬天,也有惡寒頭痛的症狀,就應該用辛涼的藥物,疏通表裡,調和營衛,就能痊癒。如果用冬天使用的桂枝等辛溫藥物來治療,就會造成很多死亡病例。
什麼是辛涼的藥物呢?羌活沖和湯就是,它還能代替大青龍湯,非常安全可靠,啊!一劑藥就能代替三劑危險藥物。
總之,辨別寒溫暑三種病證的藥物非常重要,而沖和湯尤其能治療寒溫兩種病證,就像穿楊箭一樣,百發百中。
2. 傷寒變溫熱病
論曰:《活人書》發於溫病曰:陽熱未盛,為寒所制,豈有伏寒既已變而為溫?尚可言寒,能制其陽熱耶?又於熱病曰:陽熱已盛,寒不能制,亦不當復言其為寒也。蓋是春夏陽熱已變其伏寒,即非有寒能制其陽熱耳,外有寒邪,能折陽氣者,乃是時行寒疾,仲景所謂春分以後,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為時行寒疫是也。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則輕。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是知時行寒疾,與溫熱二病所論陽氣盛衰時月則同。至於論暴寒之寒,與伏寒已變之寒,自是相違,名不正則言不順矣。張仲景又云: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辨其病源,寒熱溫三者之殊,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
按:南陽發變字,大有慧心,至於伏寒之誤,南翁亦灼然知其然,而不敢明攻其非,恐起襲聞者議耳。乃亦為非時寒疾,以破其惑,始自東垣設寒疫一款,皆可羽翼《內經》,啟蒙萬世也。
白話文:
傷寒變溫熱病
文中討論《活人書》中關於溫病的說法:認為陽氣還未旺盛就被寒邪抑制,那寒邪已經轉變為溫熱,還能說寒邪能抑制陽熱嗎?同樣,在陽熱已經旺盛的情況下,寒邪就無法抑制了,也不應該再說它是寒邪。總之,春夏時節,陽熱已經轉變了潛伏的寒邪,就不是寒邪能抑制陽熱了。外來的寒邪能損傷陽氣的,那是流行的寒邪疾病,就像張仲景說的,春分以後、秋分以前,天氣突然變冷,導致流行寒疫一樣。三、四月陽氣還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就輕;五、六月陽氣旺盛,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就重;七、八月陽氣衰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也輕微。所以,流行寒邪疾病和溫熱兩種疾病,論述陽氣盛衰與季節的關係是一致的。至於論述突然嚴寒的寒邪和潛伏的寒邪轉變而來的寒邪,這兩者是不同的,名稱不正確,論述就不順暢了。張仲景也說過,這種疾病和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關鍵是要辨別病因,寒、熱、溫三者的不同,用藥的寒熱也就自然分明了。
文中還提到,南陽的某位醫家(文中稱「南陽發變字」,指一位醫學著作的作者,這裡推測是對其醫學觀點的稱呼)很有見地,雖然知道潛伏寒邪的說法有誤,但不敢直接批評,擔心引起爭議。所以,作者以「非時寒疾」來破除這種錯誤觀念。從東垣(指李東垣)開始設立寒疫一節,都是對《內經》的補充和完善,也啟迪了後世。
3. 溫病辨
《難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陽證頭疼惡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病溫也。
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經曰:不惡寒而反渴者溫病也。明其熱自內達外,無表證明矣。
按:傷寒傳經,由腑入臟,由陽入陰。溫病不傳經,止中一二經,或乘某經火,或乘某經虛,被春時寒氣所中,自內發外,而作寒熱等證,或中腑則腑病,或中臟則臟病,不論日期,始終惟此一二經。《內經》言惟經所動,隨經而取,自是明明斷案,節庵分經良是,而以過太陽經不傳別經,定為溫病,此辨別寒溫之口訣,所當佩服者。
白話文:
溫病辨
《難經》說:溫病的脈象,會在各個經脈運行,無法確定是哪條經脈的病變,就根據脈象所在的經脈來治療。
例如,太陽經證候出現頭痛、惡寒,汗出後病症仍未痊癒,診脈發現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浮,這就是太陽經的溫病。
病症延誤治療才發病,就不是表證;汗出後病症仍未痊癒,也不是表證。《難經》說:「不惡寒反而口渴,就是溫病。」這說明熱邪由內而外,沒有表證的表現。
分析:傷寒的傳變是循經絡由腑臟到臟腑,由陽經到陰經。溫病不循經絡傳變,只停留在某一兩條經脈上,或者乘藉某條經脈的火熱之氣,或者乘藉某條經脈的虛弱之處,受到春季寒邪的侵襲,從內而外發病,表現出寒熱等症狀。如果病邪侵犯腑臟,就會出現腑臟的病症;如果病邪侵犯臟腑,就會出現臟腑的病症。不論發病時間,始終只侷限於一兩條經脈。《內經》說只要診斷出哪條經脈受邪,就根據受邪的經脈治療,這就是明確的診斷方法。節庵先生將經絡分佈歸類很正確,他認為過了太陽經就不再傳變到其他經脈,以此來確定是溫病,這是辨別寒溫病的關鍵,值得學習和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