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6)

1. 陶節庵·辨張仲景《傷寒論》

辨張仲景《傷寒論》曰: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黃二湯,為當時之傷寒設,與過時之溫暑者,有何預焉?夫受病之原則同,亦可均謂之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則不可混也。請略陳之。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四時之正氣也,以成生長收藏之用,風亦因四時之氣而成溫涼寒熱也。

若氣候嚴寒,風亦凜冽,天道和煦,風亦溫暖,冬時坎水用事,天令閉藏,水冰地凍,風於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人觸冒之,腠理鬱塞,乃有惡風惡寒之證,其餘時月,則無此證也。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他病可緩,故其為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不幸此書傳世久遠,遺帙頗多。

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散亡之餘,詮次流傳,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附會。陳無已氏因之順文註釋,並無缺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而未已也。溫暑必別有方,今皆失而無徵也。

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傷寒論》非全書,得其旨哉,蓋傷寒之初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陽寒水之經,此經行身之後,自頭貫脊,乃有頭疼脊強,惡寒之證,在他經則無此證矣。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為諸陽之主氣,猶四通八達之衢,治之一差,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

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則誤之甚矣。

按:麻黃桂枝湯,原為冬月傷寒正藥,溫暑二病,不可混施。節庵力破從來之迷,至於辯仲景書中多遺帙缺誤,歸罪於王叔和之詮次,陳無已之註釋,可謂發前人所未發,但仲景醫書,專明傷寒,故詳於寒病,略於溫暑,原不為溫暑設也。

白話文:

陶節庵辨析張仲景《傷寒論》指出,傷寒指的是冬天受寒而發病。桂枝湯和麻黃湯是針對當時的傷寒所設的方劑,與其他季節的溫病、暑病並無關聯。雖然各種疾病的致病原理可能相同,都可以稱為傷寒,但發病季節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可混淆。

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影響著人體的生長、收藏。風的寒暖也隨四季變化。

當天氣嚴寒,寒風凜冽時,這是冬天坎水當令,天地閉藏,冰天雪地,寒風交加,形成致病的寒邪之氣,人體受寒後,毛孔閉塞,就會出現惡風惡寒的症狀。其他季節則不會出現這種症狀。仲景很清楚傷寒是由冬天嚴寒的邪氣所致,病情發展迅速,不能拖延,所以《傷寒論》詳細論述傷寒,而對其他雜病著墨較少。如果能從名稱入手探究其本質,就能理解大半了。

不幸的是,《傷寒論》流傳至今,遺失了不少篇章。晉朝太醫令王叔和收集殘缺的篇章,整理編排,功勞很大。可惜的是,他將自己的見解混雜到經文中,難免有些牽強附會。陳無已據此進行註釋,也沒有糾正錯誤,反而將冬天的傷寒方劑通用於溫病和暑病,導致錯誤沿襲至今。溫病和暑病自有其治療方法,現在卻失傳了。

宋朝景濂學士曾感嘆《傷寒論》並非一部完整的醫書,這話說得很精闢。傷寒初期,寒邪必先侵犯肌表,所謂“表”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絡沿著背部從頭到腳,所以會有頭痛、項強、惡寒的症狀,其他經絡則沒有這種症狀。而且,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經絡的綱要,是諸陽之氣的根本,如同四通八達的道路,治療稍有不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使用桂枝湯和麻黃湯發散表邪是必要的。《傷寒論》中說“辛甘發散為陽”,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用這兩種湯劑治療春溫夏熱的疾病,那就大錯特錯了。

總之,麻黃湯和桂枝湯原本是治療冬月傷寒的正藥,溫病和暑病不能混用。陶節庵力破長期以來的誤解,將《傷寒論》中許多遺漏和錯誤歸咎於王叔和的整理和陳無已的註釋,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仲景的醫書專門闡述傷寒,所以詳述寒病,而溫暑病的記述較少,原本就不是針對溫暑病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