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朱丹溪·中暑論

中暑論曰: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畜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肉分也。

當以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如氣虛者,加人參,此為傷暑。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湯、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盛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按:暑病原有輕重,分傷冒中三款是已。但凡感暑而病者,皆從冒火而得,總謂之傷暑,其感火多而熱重者,乃為中暑。以內外諸雜證分屬五臟,猶為近理,至以五臟分屬冒傷中三者,則誤矣。其內外諸雜證,即有重輕,均從臟腑而發,若以分屬之三證,豈不泥且左矣。名家亦有此誤,又何以破後人之迷也?

白話文:

中暑論說:中暑是指夏天的炎熱天氣,強烈的熱氣侵襲人體,可分為冒暑、傷暑、中暑三種,各有輕重虛實之別。肚子痛、拉肚子的人,是胃和大腸受暑熱影響;噁心的人,是因為胃裡有痰濕。這兩種情況是冒暑,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治療,黃連能退暑熱,香薷能消水腫。

若出現發熱頭痛、煩躁不安,或全身像針刺一樣疼痛,這是熱邪傷及肌肉,應用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如果氣虛,再加入人參,這是傷暑。

若出現咳嗽、發熱、畏寒、盜汗不止,脈搏頻數,這是熱邪侵入肺經,應使用清肺湯、柴胡湯、天水散等藥物,必須及時治療,延誤則無法挽回,因為強烈的火邪會損傷金氣(肺),這是中暑。

治療中暑必須仔細辨別病情,切勿混淆,春秋季節也可能發生中暑,不可拘泥於一種療法,應根據病情開方用藥才是最佳方法。

附註:中暑的病情有輕重之分,分為冒暑、傷暑、中暑三種,這已經是既定的分類。但是,所有因暑熱而生病的人,都是因為感受暑熱而起病,總稱為傷暑,感受暑熱較多、熱邪較重的情況,才稱為中暑。根據內外各種雜症歸屬於五臟,比較符合道理,但若以五臟來區分冒暑、傷暑、中暑三種情況,就錯誤了。內外各種雜症的輕重,都是從臟腑的病變而來,如果硬要按照冒暑、傷暑、中暑三種症狀來區分,豈不是拘泥而且錯誤呢?名家也曾犯此錯誤,又怎能解開後人的迷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