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清瘟敗毒飲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梔子,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五分),桔梗,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黃芩,真川連(大劑,四錢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知母,赤芍,元參,連翹,甘草,丹皮,鮮竹葉

先煮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犀角磨汁和服。

余師愚曰: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凡一切火熱,表裡俱感,狂躁煩心,口乾咽痛,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方。蓋斑疹雖出於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經,使其敷布於十二經,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於上焦,丹皮及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連翹、元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大寒解毒之劑。重用石膏,則甚者先平,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證疫若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如斑一出,即加大青葉,並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加劇者,何為俯取芻蕘之一得乎?

白話文:

清瘟敗毒飲

此方主要治療各種因火熱導致的疾病。藥方根據病情輕重,石膏用量有所不同:重症用六兩到八兩,中等症用二兩到四兩,輕症用八錢到一兩二錢。其他藥材用量也依病情輕重而有所調整。 藥材包括:石膏、梔子、生地黃、桔梗、犀牛角、黃芩、川連、知母、赤芍、元參、連翹、甘草、丹皮、鮮竹葉。

先將石膏煮沸多次,然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犀牛角需磨成汁,與藥湯一起服用。

此方是清泄十二經脈火熱的藥方。凡是一切由火熱引起的疾病,無論是表症或裡症,例如:狂躁煩悶、心煩意亂、口乾舌燥、咽喉疼痛、高燒嘔吐、胡言亂語、失眠、吐血、流鼻血、高燒長疹子等等,不論病程長短,都可以以此方為主方。因為雖然斑疹等症狀看似來自於胃,但其實也與其他經脈的火熱有關。方中大量使用石膏,直接作用於胃經,再由胃經將藥力佈散到十二經脈,以消除過盛的熱邪。黃連、犀牛角、黃芩清泄心肺之火;丹皮、梔子、赤芍清泄肝經之火;連翹、元參消除浮游的熱邪;生地黃、知母滋陰降火,以平衡過盛的陽氣並保護津液;桔梗、竹葉則幫助藥力上行;甘草則和胃。此方為大寒解毒之劑。大量使用石膏,可以先平息病情,其他經脈的火熱自然也會平復。

如果患病初期出現惡寒發熱、頭痛劇烈、煩躁胡言、發熱肢冷、舌尖紅腫、嘴唇乾燥、嘔吐腹瀉、脈象沉細而數等症狀,則使用大劑量;脈象沉而數者,使用中劑量;脈象浮大而數者,則使用小劑量。若已出現斑疹,則需加大青黛的用量,並少加一些升麻,以幫助毒邪外洩。此方內外兼治,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療效確切。與那些只注重發汗而加重病情的方法相比,此方療效遠勝。

2. 聖散子方

草豆蔻(麵裹,炮,十個),木豬苓(去皮),石菖蒲,高良薑,獨活(去蘆,頭),附子(炮製,去皮臍),麻黃,(去根),藁本(去穰,土炒),厚朴(去皮,薑汁炙),芍藥,枳殼(去穰,麵炒),柴胡,澤瀉,白朮,細辛,防風(去蘆,頭),藿香,半夏(薑汁製,各半兩),甘草(炙,一兩),茯苓(半兩)

上銼碎,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盅半,煮取八分,去滓熱服,余滓兩服,合為一服,重煎空心服。

白話文:

聖散子方:

將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炮製,十個)、木豬苓(去皮)、石菖蒲、高良薑、獨活(去蘆頭)、附子(炮製後去皮臍)、麻黃(去根)、藁本(去穰後土炒)、厚朴(去皮後用薑汁炙)、芍藥、枳殼(去穰後用麵粉炒)、柴胡、澤瀉、白朮、細辛、防風(去蘆頭)、藿香、半夏(用薑汁炮製,以上藥材各半兩)、甘草(炙烤,一兩)、茯苓(半兩)等藥材,磨碎成如麻豆般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用一盅半(約300毫升)的水煎煮,至藥汁剩下八分,濾去藥渣後趁熱服用。剩下的藥渣再煎煮一次,兩次藥渣合併作一劑,再次煎煮空腹服用。

3. 附:霍亂瘧痢發斑

暑證即發為熱病,吐瀉霍亂,積久後發為瘧、痢。霍亂、瘧、痢三證,醫書各有專科,治法亦詳,故不具載。姑以主方取效速者,附列於下。

白話文:

夏天中暑引起的疾病,初期會發作成為熱病,伴隨嘔吐、腹瀉以及霍亂;時間久了,則會發展成瘧疾或痢疾。霍亂、瘧疾、痢疾這三種疾病,醫書中都有專門的章節詳細論述,治療方法也已經敘述得很清楚了,因此這裡就不再贅述。只是將一些見效快的常用處方列在下面參考。

4. 乾霍亂吐法

暑氣入腹,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瀉如水注,此暑火暴發,升降不利,清濁不分,所瀉者皆五臟之津液,宜速止之。用五苓散,或胃苓湯,利小便清火實臟,甚者桂苓甘露飲。此證間有夾食積者,醫家認為食傷,而用下誤矣。亦有謂其穢濁當去者,不知津液暴涸,元氣頓傷,當立止之為上。

更有吐瀉無物者,為乾霍亂,令人立斃,急用炒鹽湯或二陳湯探吐之,通則易救。

丹溪亦用理中湯吐,恐熱,不敢載方。

二陳湯,化痰利氣,乾霍亂多煎服之,探吐代瓜蒂散,瓜蒂性峻而損胃,此藥利痰而性平。

廣陳皮(去白,一錢五分),半夏(薑汁炒,一錢),雲茯苓(去皮,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上㕮咀,水煎服。

白話文:

暑熱入侵腹部,導致噁心腹痛,嘔吐腹瀉,瀉下如水般湧出,這是暑熱之氣暴發,身體升降功能失調,清濁之氣混亂,所瀉出的都是五臟的津液,應當立即止瀉。可以使用五苓散或胃苓湯,促進小便排出體內火氣,滋養臟腑,病情嚴重者則用桂苓甘露飲。有些情況夾雜食物積滯,一些醫生誤認為是食物中毒而使用瀉下之法,這是錯誤的。也有人認為應該將穢濁之物排出,卻不知這是津液大量流失,元氣受損,應當立即止瀉才是上策。

有些患者嘔吐腹瀉卻沒有東西排出,這是乾霍亂,能迅速致人死亡,應立即使用炒鹽湯或二陳湯催吐,使氣機通暢就能更容易治癒。

朱丹溪也曾用理中湯催吐,但擔心藥性過於溫熱,所以不敢列出方劑。

二陳湯具有化痰利氣的功效,乾霍亂患者多用它煎服催吐,以代替瓜蒂散。瓜蒂性峻烈且傷胃,而二陳湯利痰且藥性平和。

方劑組成:廣陳皮(去白,1.5克),半夏(薑汁炒,1克),茯苓(去皮,1.2克),甘草(0.3克)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粗末,水煎服。

5. 痢疾方

芍藥湯加減,兼治赤白痢。

白芍藥(一錢),黃連(一錢),枳實(一錢),白茯苓(一錢),檳榔(七分),當歸(八分),黃芩(一錢),川芎(五分),大黃(二錢),加滑石(二錢)

大黃,初痢二三日內用一帖,動後即去之,痢日久者不可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和木香末三分溫服,日夜三服方效。

香連丸,方伯王嵩淮傳自楚府。

木香(二兩),黃連(茱萸炒,八兩),廣陳皮(二兩),槐角子(一兩五錢),地榆(一兩),枳殼(麩炒,二兩),枳實(麩炒,一兩),檳榔(二兩),益元散(二兩)

醋糊為丸,每服一錢,紅痢、米湯下,白痢、薑湯滾白水送下,亦每日三服,或湯一丸二丸亦可。老弱數服後,即當溫補。

白話文:

痢疾方

芍藥湯加減,可以治療赤白痢疾。

藥方:白芍藥、黃連、枳實、白茯苓各一錢,檳榔七分,當歸八分,黃芩、川芎各一錢,大黃二錢,另加滑石二錢。

用法:大黃只在痢疾發病二三日內使用一劑,瀉下後即停用,久痢者禁用。藥材用一盅半水煎煮,至八分滿,加入三分木香末,溫服。每日三次,分早中晚服用。

香連丸,此方出自伯王嵩淮,據說是從楚王府流傳出來的。

藥方:木香二兩,黃連(用茱萸同炒)八兩,廣陳皮二兩,槐角子一兩五錢,地榆一兩,枳殼(麩炒)二兩,枳實(麩炒)一兩,檳榔二兩,益元散二兩。

用法:用醋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錢,赤痢用米湯送服,白痢用薑湯加滾水送服。每日三次。也可一次服用一丸或兩丸。體弱年老的人,服用幾劑後就應該改用溫補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