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7)
卷下 (7)
1. 清瘟敗毒飲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梔子,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五分),桔梗,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黃芩,真川連(大劑,四錢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知母,赤芍,元參,連翹,甘草,丹皮,鮮竹葉
白話文:
這是一份古文中描述的一種藥方:
主要成分:
- 石膏:使用大量為 6 至 8 盎司,中量為 2 至 4 盎司,少量為 3 至 5 盎司。
- 梔子:不提供用量指示。
- 生地:使用大量為 6 錢至 1 盎司,中量為 3 至 5 錢,少量為 2 至 4 錢 5 分。
- 桔梗:不提供用量指示。
- 犀角:使用大量為 6 至 8 錢,中量為 3 至 4 錠,少量為 2 至 4 錢。
- 黃芩:不提供用量指示。
- 川連:使用大量為 4 至 6 錢,中量為 2 至 4 錠,少量為 1 至 1.5 錢。
- 知母:不提供用量指示。
- 赤芍:不提供用量指示。
- 元參:不提供用量指示。
- 連翹:不提供用量指示。
- 甘草:不提供用量指示。
- 丹皮:不提供用量指示。
- 新鮮竹葉:不提供用量指示。
請注意,在現代醫學實踐中,請遵循醫生或藥劑師的專業建議來確定正確的用藥劑量和用法。
先煮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犀角磨汁和服。
余師愚曰: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凡一切火熱,表裡俱感,狂躁煩心,口乾咽痛,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方。蓋斑疹雖出於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經,使其敷布於十二經,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於上焦,丹皮及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連翹、元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大寒解毒之劑。重用石膏,則甚者先平,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白話文:
先將石膏煮沸多次,然後加入其他藥材,再將犀角磨成汁混合服用。這種藥方針對十二經的熱症,無論是表裡俱感,還是狂躁煩心、口乾咽痛、大熱乾嘔、胡言亂語、失眠、吐血、鼻出血、發熱起疹等症狀,都以此方為主。因為斑疹雖然出自胃部,但也受到十二經的火熱影響,因此重用石膏,直接入胃經,使其散佈於十二經,消退熱邪。再配合黃連、犀角、黃芩,瀉除心肺部的火熱;丹皮、梔子、赤芍,瀉除肝經的火熱;連翹、元參,疏散浮游的熱氣;生地、知母,滋陰降火,救治水虧;桔梗、竹葉,引藥上行;最後以甘草和胃,這就是清熱解毒的良方。重用石膏,可以先平息重症,讓十二經的火熱得以平息。
證疫若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如斑一出,即加大青葉,並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加劇者,何為俯取芻蕘之一得乎?
白話文:
如果剛開始感染疫病,出現惡寒發熱、頭痛劇烈、煩躁胡言亂語、身體發熱但手腳冰冷、舌頭刺痛嘴唇乾燥、嘔吐腹瀉,脈象沉細而數,就應該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如果脈象沉而數,就使用中等劑量的藥物;如果脈象浮大而數,就使用小劑量的藥物。如果出現斑疹,就加用大青葉,並少量配伍升麻,引導毒素向外透出。這是內化外解,濁氣下降清氣上升的方法,效果非常顯著,治療一人成功,治療十人也成功。與那些只注重升提發表,反而加重病情的方法相比,這簡直是天壤之別。
2. 聖散子方
草豆蔻(麵裹,炮,十個),木豬苓(去皮),石菖蒲,高良薑,獨活(去蘆,頭),附子(炮製,去皮臍),麻黃,(去根),藁本(去穰,土炒),厚朴(去皮,薑汁炙),芍藥,枳殼(去穰,麵炒),柴胡,澤瀉,白朮,細辛,防風(去蘆,頭),藿香,半夏(薑汁製,各半兩),甘草(炙,一兩),茯苓(半兩)
上銼碎,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盅半,煮取八分,去滓熱服,余滓兩服,合為一服,重煎空心服。
白話文:
草豆蔻用麵裹好,再用火烤,取十個;木豬苓去掉皮;石菖蒲、高良薑、獨活去掉蘆頭;附子經過炮製,去掉皮和臍;麻黃去掉根;藁本去掉穰,用土炒;厚朴去掉皮,用薑汁炙烤;芍藥、枳殼去掉穰,用麵炒;柴胡、澤瀉、白朮、細辛、防風去掉蘆頭;藿香、半夏用薑汁製成,各取半兩;甘草用火烤,取一兩;茯苓取半兩。
把所有藥材都切碎,大小如麻豆,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盅半水煮,煮到八分滿,去渣趁熱服用,剩下的藥渣可以再煮兩次,加在一起當成一服,再次煮好後空腹服用。
3. 附:霍亂瘧痢發斑
暑證即發為熱病,吐瀉霍亂,積久後發為瘧、痢。霍亂、瘧、痢三證,醫書各有專科,治法亦詳,故不具載。姑以主方取效速者,附列於下。
白話文:
當出現暑氣引起的疾病時,會有發燒、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長期下來可能會發展成為瘧疾或痢疾。關於霍亂、瘧疾和痢疾這三個疾病的治療方法,在醫學書籍中有詳細記載,因此在此不再贅述。為了方便大家瞭解這些病症的主要藥方以及快速取得療效,我們在下面列出了一些有效的處方。
4. 乾霍亂吐法
暑氣入腹,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瀉如水注,此暑火暴發,升降不利,清濁不分,所瀉者皆五臟之津液,宜速止之。用五苓散,或胃苓湯,利小便清火實臟,甚者桂苓甘露飲。此證間有夾食積者,醫家認為食傷,而用下誤矣。亦有謂其穢濁當去者,不知津液暴涸,元氣頓傷,當立止之為上。
更有吐瀉無物者,為乾霍亂,令人立斃,急用炒鹽湯或二陳湯探吐之,通則易救。
丹溪亦用理中湯吐,恐熱,不敢載方。
白話文:
當暑氣侵入腹部,就會感到噁心腹痛,並且上吐下瀉,瀉得很厲害,就像水一樣流個不停。這是因為暑熱突然發作,導致人體升降失調,清濁混淆,所瀉出來的都是五臟的津液,必須趕快止住。可以用五苓散或胃苓湯,利尿清熱滋養臟腑。如果症狀嚴重,可以服用桂苓甘露飲。
這種病症有時會伴隨著食物積滯,但有些醫生誤以為是食物中毒,而用瀉藥,這是錯誤的。也有人認為應該把體內穢濁之物排出去,卻不知道津液大量流失,元氣受損,應該立即止住瀉痢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吐瀉到沒有東西可吐可瀉,這就是乾霍亂,會讓人立刻死亡,必須緊急使用炒鹽湯或二陳湯探吐,暢通之後才容易救治。
丹溪先生也用理中湯來止吐,但擔心藥性過於溫熱,所以沒有記載藥方。
二陳湯,化痰利氣,乾霍亂多煎服之,探吐代瓜蒂散,瓜蒂性峻而損胃,此藥利痰而性平。
廣陳皮(去白,一錢五分),半夏(薑汁炒,一錢),雲茯苓(去皮,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上㕮咀,水煎服。
白話文:
二陳湯的功效和用法
二陳湯具有化痰利氣的功效,對於乾霍亂症狀,可以多加煎服。如果患者出現嘔吐、反胃等症狀,可以改用瓜蒂散,但瓜蒂性峻,容易損傷胃部,而二陳湯則利痰而不傷胃,性屬平和。
藥方:
- 陳皮(去白,1.5錢)
- 半夏(薑汁炒,1錢)
- 茯苓(去皮,1.2錢)
- 甘草(3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煎煮服用。
5. 痢疾方
芍藥湯加減,兼治赤白痢。
白芍藥(一錢),黃連(一錢),枳實(一錢),白茯苓(一錢),檳榔(七分),當歸(八分),黃芩(一錢),川芎(五分),大黃(二錢),加滑石(二錢)
大黃,初痢二三日內用一帖,動後即去之,痢日久者不可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和木香末三分溫服,日夜三服方效。
白話文:
芍藥湯加減,兼治赤白痢
芍藥湯加減方,可同時治療赤痢(血痢)和白痢(黏液便)。
藥方:
- 白芍 一錢
- 黃連 一錢
- 枳實 一錢
- 白茯苓 一錢
- 檳榔 七分
- 當歸 八分
- 黃芩 一錢
- 川芎 五分
- 大黃 二錢
- 滑石 二錢
用法:
- 大黃只適用於痢疾發病初期,即二三日內服用一帖,一旦病情穩定,即停用大黃。痢疾病程較長者,則不可使用大黃。
- 將所有藥材用一盅半水煎煮,至剩八分,加入三分木香末,溫服。
- 日夜服用三次,才能見效。
香連丸,方伯王嵩淮傳自楚府。
木香(二兩),黃連(茱萸炒,八兩),廣陳皮(二兩),槐角子(一兩五錢),地榆(一兩),枳殼(麩炒,二兩),枳實(麩炒,一兩),檳榔(二兩),益元散(二兩)
醋糊為丸,每服一錢,紅痢、米湯下,白痢、薑湯滾白水送下,亦每日三服,或湯一丸二丸亦可。老弱數服後,即當溫補。
白話文:
香連丸
此方為王嵩淮先生所傳,源自楚府。
藥材:
- 木香(二兩)
- 黃連(用茱萸炒,八兩)
- 廣陳皮(二兩)
- 槐角子(一兩五錢)
- 地榆(一兩)
- 枳殼(用麩炒,二兩)
- 枳實(用麩炒,一兩)
- 檳榔(二兩)
- 益元散(二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用醋糊做成丸子。
用法:
- 每服一錢,紅痢者用米湯送服,白痢者用薑湯或滾白水送服。
- 每日服用三次。
- 也可每次服用一至二丸。
- 老弱者服用數次後,應及時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