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卷中

2. 古今名醫暑證匯論

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作《傷寒論》,醫方大備。扁鵲倉公,無以加焉,後世稱為醫聖。

孫思邈,唐景兆華原人。幼稱聖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隱太白山,學道養氣,得度世之術,洞曉天文,精究醫業,著《千金方》三十卷。

朱肱,號無求子,宋吳興人。深於傷寒,著《活人書》,道君朝詣闕投進,授奉議郎醫學博士,其中論暑一二款,見節庵內,不另載。

劉完素,字守真,金河間人。少聰敏博學,忽遇異人,以酒飲之大醉,及寤,洞達醫術,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素問玄機原病式》。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號通玄處士。

張元素,字潔古,金易州人。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歲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乃學醫,洞徹其術,其學則李東垣深得之,其論不另載。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元之鎮人也。幼好學,博經史,尤樂醫藥,捐千金從張元素,盡傳其業,當時稱為醫聖,《東垣十書》,多其著述。

朱震亨,字彥修,學者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自幼好學,日記千言。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因母病,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乃棄舉業,一於醫致力,褒然稱醫大成焉。

方廣,字約之,號古庵,休寧人。讀儒之暇,留意醫經,為名醫,善用丹溪法。

王綸,字汝言,號節齋,浙江慈溪人,官至廣東布政,因父病精醫,著《明醫雜著》,發丹溪所未發,世甚尊信之。

陶華,字尚文,號節庵,餘杭名醫。幼讀儒書,旁通百氏,著《傷寒瑣言》,發仲景所未發,大行於世,正統間被徵,引疾歸,時論高之。

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正德花溪人。著《醫學正傳》、《醫學權輿》、《醫學集成》,岐黃之宗匠也。

李梴,字文清,江右南豐人。生儒家,習詩禮之訓,惓惓有志於澤物,遂博古今方論,著《醫學入門》,雖時業乎,而精詳可追花溪。

王肯堂,字宇泰,號損庵,金壇人。中萬曆己丑進士,授翰林檢討,制舉義鑿覈,傳誦海內,尤以歧黃顯,所著有《證治準繩》、《證治類方》諸書,大行於世,慧識燭照,精心縷析,力追古人焉。

按:自古以方術名世者,多不能遍列,姑即其切於治暑者,錄其論並方,因錄其姓氏,使後之業岐黃者,誦其書以考其世,奮然有仰止之思焉,安知不與古長桑、伯元諸公,兢駕而馳聲乎?

白話文:

古今名醫暑證匯論

張仲景,東漢南陽人,官至長沙太守,著有《傷寒論》,醫術精湛,後世尊為醫聖。

孫思邈,唐朝人,精通天文,醫術高明,著有《千金方》。

朱肱,宋朝人,精通傷寒,著有《活人書》,書中關於暑證的部分,可參考節庵陶華的著作。

劉完素,金朝人,擅長使用涼劑,著有《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素問玄機原病式》。

張元素,金朝人,醫術精湛,其學說對李東垣影響深遠。

李杲(李東垣),元朝人,師從張元素,著有《東垣十書》,被稱為醫聖。

朱震亨(丹溪先生),元朝人,醫術造詣極高,醫學成就斐然。

方廣,明朝人,精通醫學,善於運用丹溪學說。

王綸(節齋先生),明朝人,官至廣東布政使,著有《明醫雜著》,對丹溪學說有深入研究。

陶華(節庵先生),明朝人,著有《傷寒瑣言》,對張仲景的學說有新的闡發。

虞摶(恆德老人),明朝人,著有《醫學正傳》、《醫學權輿》、《醫學集成》。

李梴,明朝人,著有《醫學入門》。

王肯堂,明朝人,官至翰林檢討,著有《證治準繩》、《證治類方》等醫書。

自古以來,精通醫術的名醫眾多,此處僅列舉部分與暑證治療相關的醫家及其著作,以供後世學習參考,希望能激勵後學,在醫學領域有所成就。

3. 張仲景·傷寒例第三論、濕暍第四論、辨太陽病脈第五論

傷寒例第三論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霖按:此乃王叔和序例中語,不得拉雜謂是仲景之論,脈盛傷寒是矣,然必盛於左部,脈虛身熱傷暑是矣,虛大之脈,必盛於右部,且傷寒未有不發熱者此序例言其略例耳,不可泥也。

痓濕暍第四論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又曰: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按:此證一味涼藥清內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為妙。汗下俱不可,若加之溫針,則速其斃耳。

霖按:仲景治暍,三法鼎峙,前已釋明,注言此證一味涼藥清內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為妙,恐未盡然。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濕勝也,豈寒涼酸收所能治哉!疏矣。

辨太陽病脈第五論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霖按:此節正仲景示人以傳經之活法也。天有寒暑燥濕風火之六氣,人之臟腑有三陽三陰之六氣,天之寒熱感於人,人即以己身之寒氣應之,所謂同氣相得也。《靈樞·本藏篇》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太陽寒水主皮毛,為膚表之第一層,故風寒首傷太陽,然亦有不從太陽而竟至於陽明少陽,以及於三陰者,蓋三陽三陰所主之部位,何經虛,何經即受邪也。

如病形篇云:中於面則下於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又曰:中於陰者,常從胻臂始是也。至於《素問·熱論》,所謂傳經之法,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者,乃人身之六氣,以次相傳,此氣傳非病傳。但人身何經何氣之虛,其病邪亦即由此而入,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仲景恐治傷寒者,泥於按日傳經,故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是二日陽明如傳,當見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陽,當見胸脅痛而耳聾,若不見陽明少陽經病證,則不傳也,三陰亦然,是傳經不可拘執按日,見何經病證,即以何經法治之,至若言足不言手者,省文也。須知陰陽有互根之義,寒邪首傷足太陽,熱邪必首傷手太陰,此互根之理,不可移易者也。

後世言傷寒按日傳經,固屬大謬,而謂溫暑只在三焦,而不傳他經者,亦非果否。則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傳經之說,何以見諸熱論乎?夫傷寒有直中三陰者,溫熱伏氣有發於少陰出諸少陽者,暑邪中人,有入心入肝入脾之辨,是皆不可膠柱者也。

又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按:溫病無專經,隨其所中,以脈辨之,亦有不中太陽,初不頭痛惡寒諸證,而庸醫認為痰火內傷,禍不旋踵矣。此證不傳經,止中一二經,慎之慎之。

白話文:

張仲景《傷寒例第三論、濕暍第四論、辨太陽病脈第五論》白話文翻譯:

**傷寒例第三論:**脈象洪大而身體發冷是因傷寒引起的;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則是因中暑引起的。

(霖按:這是王叔和序例中的話,不能混為一談說這是仲景的論述。脈象洪大而患傷寒是對的,但必須左部脈象洪大;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中暑,虛大的脈象,必定右部脈象洪大。而且傷寒必然會發熱。此序例只是大概的說明,不可拘泥。)

**濕暍第四論:**太陽經受熱邪,就是中暑。患者會出汗、惡寒、發熱、口渴。

(另有記載):太陽經中暑,會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浮弱、遲緩,小便量多而清稀,汗毛豎立,手腳冰冷,稍微活動身體就發熱,張開嘴巴,前排牙齒乾燥。如果發汗,則惡寒加重;如果用溫針灸,則發熱加重;多次針灸,則小便量更多。

(按語:這種病症只用寒涼的藥物清熱瀉火,再用辛味藥物疏散,酸味藥物收斂,三者配合最好。發汗和瀉下都不可以,如果使用溫針灸,會加快死亡。)

(霖按:仲景治療中暑的三種方法,前面已經解釋清楚了。注釋中說這種病症只用寒涼的藥物清熱瀉火,再用辛味藥物疏散,酸味藥物收斂,三者配合最好,恐怕並不完全正確。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浮弱、遲緩,這是濕邪過盛,怎麼可以用寒涼收斂的方法治療呢?這註解太過疏漏了。)

**辨太陽病脈第五論:**傷寒病二三日,陽明、少陽的症狀沒有出現,就表示邪氣沒有傳變。

(霖按:這一段是仲景教導人們掌握經絡傳變規律的精妙之處。 天有寒暑燥濕風火六氣,人體有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十二經絡,天之寒熱影響人體,人體則以自身之寒氣來應對,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靈樞‧本藏篇》說:「三焦和膀胱是通過皮膚和汗毛來反應的。」也就是說,太陽經寒水主司皮毛,是皮膚表面的第一層防禦,所以風寒首先侵犯太陽經。但也有不從太陽經而直接侵犯陽明、少陽,以及三陰經的,這是因為三陽三陰經所主司的部位,哪條經絡虛弱,邪氣就會侵犯哪條經絡。

就像《傷寒論‧病形篇》中所說:「邪氣侵犯面部,則向下傳至陽明經;侵犯項部,則向下傳至太陽經;侵犯頰部,則向下傳至少陽經;侵犯胸背兩脅,也侵犯了其相關經絡。」又說:「邪氣侵犯陰經,通常從手臂開始。」至於《素問‧熱論》中所說的經絡傳變規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指的是人體的六氣依次傳變,這是氣的傳變,不是病邪的傳變。只是人體哪條經絡哪種氣虛弱,邪氣就會由此而侵入,這就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仲景擔心治療傷寒的人,死板地拘泥於按日論斷經絡傳變,所以說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的症狀沒有出現,就表示邪氣沒有傳變。如果二日陽明經傳變,應該出現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不能臥睡;三日少陽經傳變,應該出現胸脅疼痛、耳聾。如果沒有出現陽明少陽經的病症,就表示邪氣沒有傳變,三陰經也是一樣。因此,經絡傳變不能拘泥於按日論斷,看到哪條經絡出現病症,就用哪條經絡的治療方法。至於只講足經不講手經,是為了簡潔文字。必須知道陰陽有互根的道理,寒邪首先侵犯足太陽經,熱邪必然首先侵犯手太陰經,這是互根的道理,不可改變。

後世人說傷寒按日傳經,確實是大錯特錯;說溫病暑邪只停留在三焦,而不傳變到其他經絡的,也未必正確。那麼《素問‧熱論》中一日太陽,二日陽明的經絡傳變之說,又從何而來呢?傷寒有直接侵犯三陰經的;溫熱病伏邪有從少陰經發病而從少陽經而癒的;暑邪侵犯人體,有侵入心、肝、脾的不同情況,這些都不能死搬硬套。)

(另有記載):太陽病發熱而口渴,但不惡寒,是溫病。

(按語:溫病沒有固定的經絡,隨其侵犯的經絡而異,用脈象來辨別。也有些溫病不侵犯太陽經,一開始沒有頭痛惡寒等症狀,庸醫卻認為是痰火內傷,後果不堪設想。這種溫病不傳變經絡,只侵犯一、二條經絡,要謹慎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