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上 (17)
卷上 (17)
1. 增訂客氣客運活法
大暑燔燎,螟蝗為災,此之謂復。山崩地震,埃昏時作,此謂之太過。陰森無時,重云晝昏,此之謂不及。隨其所變,疾厲應之,皆視當時當處之候,雖數里之間,但氣候不同,而所應全異,豈可膠於一定?熙寧中京師久旱,祈禱備至,連日重陰,人謂必雨,一日驟晴,炎日赫然。予時因事入對,上問雨期,予對曰:雨候已見,期在明日。
眾以謂頻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暘燥,豈復有望?次日果大雨。是時濕土用事,連日陰者,從氣已效,但為厥陰所勝,未能成雨,後日驟晴者,燥金入候,厥陰當折,則太陰得伸,明日運氣皆順,以是知其必雨,此亦當處所佔也。若他處候別,所佔亦異,其造微之妙,間不容髮,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夫沈氏為以主客皆常,而以當時當處所見者為客,深得軒岐活法。若邵弁占候補遺十五條,尤嫌緣刻,未能盡運氣之變也,故不錄,其太過、不及、淫、郁、從、逆、勝、復之應,仍當於《內經》中求之。
白話文:
大暑時節酷熱乾燥,蝗蟲肆虐,這是「復」的徵象;山崩地裂,塵埃遮天蔽日,這是「太過」的徵象;陰暗潮濕,烏雲蔽日,這是「不及」的徵象。疾病的發生隨著氣候變化而應,都必須根據當時當地的氣候來判斷,即使相隔數里,氣候不同,應驗的疾病也完全不同,怎麼能拘泥於一定的法則呢?
熙寧年間,京城久旱,人們祈禱非常虔誠,連日陰沉,大家都認為一定會下雨,沒想到有一天突然放晴,烈日當空。我當時因事進宮面聖,皇上詢問雨期,我回答說:雨候已經出現,明天一定會下雨。
大家都認為連日陰暗潮濕,還沒下雨,現在天氣這麼乾燥,怎麼還會下雨呢?第二天果然下了大雨。當時濕土之氣盛行,連日陰天,陰氣已經有所效應,只是被厥陰之氣所克制,還未能成雨;第二天突然放晴,燥金之氣入候,厥陰之氣被制,則太陰之氣得以舒展,第二天運氣皆順暢,因此知道一定會下雨。這就是根據當時當地情況所做的判斷。其他地方的氣候不同,判斷也自然不同,這種微妙之處,非常精細,深入探究,就能掌握其中的道理。
沈氏的醫學理論認為,主氣和客氣都是常態,但將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視為客氣,這才是真正掌握了《黃帝內經》的活法。像邵弁的占候方法,遺漏了十五條,過於拘泥於條文,未能完全體現氣候的變化,所以沒有錄入。至於「太過」、「不及」、「淫」、「郁」、「從」、「逆」、「勝」、「復」等方面的應對,還是應該在《內經》中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