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4)
卷下 (4)
1. 黃龍丸
治伏暑發熱,煩渴嘔吐噁心。
黃連(去毛,極淨者,二斤)
上以好醋五升,煮乾為末,麵糊丸梧子大,熱湯下,每服三十丸。
白話文:
黃龍丸
治療中暑導致發熱、口渴、嘔吐、噁心。
取乾淨的黃連(去除鬚根,需非常乾淨),二斤,用上好的醋五升煮乾,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用熱水送服,每次服用三十丸。
2. 消暑丸
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
半夏(一斤),生甘草,雲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為末,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下。此藥味平,備一斑耳。
白話文:
消暑丸
此方治療因伏天暑熱導致飲水過多,脾胃不和的症狀。
用半夏一斤,生甘草半斤,雲茯苓(去皮)半斤,磨成粉末,用薑汁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熱水送服。此藥性平和,僅供參考。
3. 玉露散
治暑渴。
寒水石,滑石(去黃垢土),石膏(火煅),栝蔞根(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水調下。
白話文:
玉露散
治療中暑口渴。
將寒水石、滑石(去除黃色雜質)、煅燒過的石膏、栝樓根(各二兩)、甘草(一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乾淨水送服。
4. 卻暑散
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生甘草(各四兩),寒食麵,生薑(各一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白話文:
卻暑散治療中暑、暑熱內伏,症狀包括頭昏眼花、嘔吐、腹瀉、口渴、背部發冷、臉色發白。
處方:赤茯苓、生甘草各四兩,寒食麵、生薑各一斤。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5. 備用方類
6.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三斤),乾薑,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皮,各六兩四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蜜炒,及八分黃熟,次入乾薑同炒,卻入杏仁,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篩淨,後入肉桂,一處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五七分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不拘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可。
此劫劑也,從治火攻,用暑厥等劇證則效,效後仍用辛涼劑調理,切不可常用。
白話文:
大順散
此方治療中暑、暑熱、飲水過多導致脾胃受濕、消化不良、霍亂嘔吐、臟腑功能失調等症狀。
配方:甘草(三斤,用白糖蜜炒至八分熟),乾薑、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皮,各六兩四錢)。
製法:先將甘草用白糖蜜炒至八分熟,再加入乾薑同炒,然後加入杏仁,炒至杏仁不發出聲音為止。過篩後,加入肉桂,一起搗碎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至五七分溫熱服用。如果感到煩躁,可用井水調服;不限時間,也可以用滾水沖服。
此方為急症方,適用於治療因火熱攻心引起的暑厥等危急症狀,療效顯著。但治癒後仍需服用辛涼藥物調理身體,切勿長期服用。
7. 龍鬚散(一名甘草散)
治中暑迷悶,不省人事,及泄瀉霍亂煩渴,一服即愈,能解暑毒。
白礬(生,一兩),五倍子(生,三錢),烏梅(捶去仁,二兩),甘草(炙,一兩五錢,一方生用),飛羅面(一兩,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
上為末,入飛羅面拌勻,每服二錢,新水調下。
一方加訶子肉,滴水為丸,如彈子大,細嚼水下。名龍涎丸,此豁痰劫劑,輕證不可用。
白話文:
龍鬚散(又名甘草散)能治療中暑昏迷、神志不清,以及腹瀉、霍亂、口渴等症狀,通常服用一次就能痊癒,並能解暑毒。
藥方組成:生白礬一兩,生五倍子三錢,去核烏梅二兩,炙甘草一兩五錢(也可用生甘草),飛羅面一兩(用清明節前後製作的麵粉效果更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飛羅面拌勻。每次服用二錢,用溫水送服。
另一方可在上述藥方中加入訶子肉,製成彈子大小的水丸,細嚼後服用。此方名為龍涎丸,屬於豁痰的峻猛藥物,症狀輕微者不宜使用。
8. 加味桂苓甘露飲
即桂苓甘露飲,外加人參、香薷、甘草煎服,治法同前。
白話文:
加味桂苓甘露飲:就是在桂苓甘露飲的基礎上,再加入人參、香薷、甘草一起煎服,治療方法與原方相同。
9. 補中益氣湯
治暑傷元氣,脈虛身弱者用之。
黃耆(炙一錢五分),人參,甘草(炙,各五分),當歸(七分),白朮(土炒,八分),柴胡(三分),升麻(三分),廣陳皮(留白,一錢)
渴加葛根五分,咳加麥門冬一錢、五味子十五粒。
一方有白芍藥五分,秋冬不用,黃柏三分,以滋腎水,瀉伏火,加紅龍三分,入心養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熱服。
溫補但助火,反昏沉,須加連膏方效。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此方用於治療暑熱傷及元氣,脈象虛弱、身體衰弱的人。
藥材包含:黃耆(炙烤,1.5克),人參,甘草(炙烤,各0.5克),當歸(0.7克),白朮(土炒,0.8克),柴胡(0.3克),升麻(0.3克),廣陳皮(留白皮,1.5克)
若患者口渴,可加葛根0.5克;若患者咳嗽,可加麥門冬1.5克、五味子15粒。
另一方劑則加入白芍藥0.5克(秋冬季節不用此藥),黃柏0.3克(滋養腎水,瀉去伏火),並加入紅棗0.3克(養心血)。
以上藥材為一劑量,水煎後,溫熱服用,宜在上午服用。
若溫補藥物反而助長火氣,導致昏沉,則需加入連翹膏方以改善。
10. 調中湯
大黃(去皮,七錢),葛根,黃芩,藁本,白朮,芍藥,桔梗,雲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移時再服,得利即止。
此下藥也,須有生冷麵食積聚者,方可用。
霖按:治暑首以六和湯、香薷飲,此兩方乃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劑,未可概治也。五苓散為傷寒中風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所以用桂術蒸膀胱之津液上騰,宣陽氣,布水精,乃治濕之方。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辛溫升散,暑濕忌汗,用者皆宜慎。其大順散,治暑月內傷飲冷證,非治暑也,移治暑厥燥火之病,恐貽人夭殃。
即使脈伏肢冷,汗多舌潤,亦當以參附回陽,斷不可專恃薑桂燥烈之品。況熱厥亡陽,辨之不真,雖參附亦殺人事也,可不慎諸,增訂數方,附列於後。
白話文:
[調中湯]
大黃(去皮,7錢)、葛根、黃芩、藁本、白朮、芍藥、桔梗、茯苓(去皮)、炙甘草(各5錢),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5錢,用半碗水煎煮至八分滿,稍候再服用,大便通暢即可停止。
此方為下瀉藥,只有在有生冷食物積聚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按語:治療暑熱,首先應該使用六和湯、香薷飲。這兩種藥方是治療夏季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的,不能概括所有暑熱症狀。五苓散用於治療傷寒中風,兼有表裡證,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它是利用桂枝和白朮蒸騰膀胱津液上行,宣通陽氣,布散水液,從而治療濕邪的藥方。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性味辛溫,具有升散作用,暑濕病人忌諱出汗,使用這些藥方都需謹慎。至於大順散,治療的是夏季內傷寒飲的症狀,並不是治療暑熱的藥方,用它來治療暑熱導致的厥逆燥熱,恐怕會危及生命。
即使脈象隱伏、肢體冰冷、汗多舌潤,也應該用人參、附子回陽救逆,絕對不能單獨依靠生薑、桂枝等燥烈藥物。更何況熱厥亡陽,辨證不準確,即使使用人參、附子也可能致死,不可不慎重。因此,我增訂了幾個方劑,附列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