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人參白虎湯

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

人參(一錢五分),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炙,一錢)

上㕮咀,入粳米一合,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熱服。如伏暑作,寒熱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熱後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冷氣在脾下不散,令日晡作寒慘壯熱,渾身灑淅,宜加桂煎服便解。

白話文:

治療因暑熱引發的口渴、嘔吐、發熱,脈搏虛弱、自汗的症狀,可以用人參一錢五分、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炙)一錢,將藥材研磨後加入一合粳米,用兩盅水煎煮至一盅,不分時辰服用。如果暑熱症狀持續,寒熱未退,可以加入五苓散一起煎服。如果暑熱之後,因冷水沐浴或食用冰冷食物導致脾胃受寒,出現日晡時分發冷發熱、全身發汗的情況,可以加桂枝煎服即可緩解。

2. 白虎加蒼朮湯

治中暑無汗,脈虛弱,腹滿身重,口燥面垢,譫語發黃。

石膏(二錢),知母(去粗),蒼朮(米泔水浸曬),羌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一劑,水二盅,糯米一撮,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治療中暑不流汗,脈搏虛弱,肚子脹滿、身體沉重,口渴、臉色污濁,神志不清、皮膚發黃,可用石膏二錢、知母(去粗)一錢、蒼朮(米泔水浸曬)一錢、羌活一錢、甘草五分,一起煎成一劑藥,用兩碗水,加入一小撮糯米,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服用。

3. 竹葉石膏湯

治伏暑內外發熱,煩躁大渴。

石膏(研,一兩六錢),法半夏(二錢五分),人參(二錢),甘草(炙,二錢),麥門冬(去心,五錢五分),淡豆豉(二錢),糯米(一合)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盅,入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煎服。

白話文:

治療伏暑內外發熱,煩躁大渴的方子:

藥方:

  • 石膏(研磨成粉,一兩六錢)
  • 半夏(二錢五分)
  • 人參(二錢)
  • 甘草(炙炒,二錢)
  • 麥門冬(去除心,五錢五分)
  • 淡豆豉(二錢)
  • 糯米(一合)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盅水,加入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煎煮服用。

注:

  • 方子中藥材的劑量以錢為單位,一兩等於十錢。
  • 此方子主要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状。

4. 三黃石膏湯

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

黃連,黃柏,黃芩(各一錢),石膏(一兩五錢),山梔(三十個),香豉(二合)

上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捶法入細茶一撮,煎之熱服。

白話文:

治療陽毒引發的斑點,患者全身發黃如同塗抹朱砂,眼珠像火一樣,狂躁亂叫想要逃跑,脈搏洪大有力,口渴難耐,快要渴死,鼻子乾燥,臉頰發紅,牙齒發黃。用黃連、黃柏、黃芩各一錢,石膏一兩五錢,山梔子三十個,香豉二合,加水兩盅,薑三片,大棗兩枚,搗碎加入細茶葉少許,煎煮後趁熱服用。

5. 桂苓甘露飲合敗毒散

消暑更捷。

以上諸方,皆大寒味,鎮墜消毒之劑,驅暑之將軍也。中用人參者,攝氣保中,防驟損耳,此等藥,必重病而後用,輕則惟前十方內酌用為妙。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所提到的是治療中暑的方法和藥物。這些方法都是使用非常寒冷的味道來鎮靜、消除毒素,並且驅趕暑氣的藥劑。其中有人參這種藥材是爲了幫助保持身體內部的氣息平衡並防止突然損害的發生。只有在病情嚴重時才應該使用這類藥品,在輕度的情況下則可以考慮前十個配方中的某些成分作爲治療的選擇。

6. 百合湯

病已愈而觸犯者,用之最效。

柴胡(去蘆,一錢),人參(去蘆,五分),黃芩(一錢),甘草(五分),知母(去粗,八分),百合(一錢二分),陳皮(去白,一錢),生地黃(七分)

渴加天花粉。胸中煩熱加山梔。有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入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者加杏仁。心中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神、遠志。

白話文:

病已經好了,但又犯了病,用這個藥方最有效。柴胡(去蘆,一錢)、人參(去蘆,五分)、黃芩(一錢)、甘草(五分)、知母(去粗,八分)、百合(一錢二分)、陳皮(去白,一錢)、生地黃(七分)。口渴加天花粉。胸中煩熱加山梔。有輕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慾恢復加枳實、黃連。嚴重便秘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病癒後乾嘔、神志不清、呻吟睡不安加黃連、犀角。咳嗽喘不過氣加杏仁。心慌驚恐,因血虛所致,加當歸、茯神、遠志。

虛汗加黃耆。脾虛加白朮。腹如雷鳴加煨生薑。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生薑汁。

上㕮咀,水二盅,姜三片,捶法醋煮鱉甲,煎之溫服。

白話文:

若有虛汗,可加黃耆。若脾虛,可加白朮。若腹部如雷鳴作響,可加煨生薑。若勞累後體熱不退,可加葶藶、烏梅、生薑汁。

將藥材上部切碎,用水二盅、薑三片,用醋煮鱉甲,煎煮後溫服。

7. 加味胃苓丸

蒼朮(五兩),陳皮(三兩),厚朴(二兩),甘草(炙,二兩),白朮(四兩),雲茯苓(二兩),肉桂(二兩),豬苓(二兩),澤瀉(去粗,二兩),人參(去蘆,一兩),黃連(去毛,姜炒,二兩),白芍(炒,二兩)

上為末,蜜丸,清米湯下,每服五六十丸。

白話文:

蒼朮五兩,陳皮三兩,厚朴二兩,甘草(炙,二兩),白朮四兩,雲茯苓二兩,肉桂二兩,豬苓二兩,澤瀉(去粗,二兩),人參(去蘆,一兩),黃連(去毛,姜炒,二兩),白芍(炒,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