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上 (8)
卷上 (8)
1.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甚旦止。若夏月間,有頭面外項赤腫,或咽喉腫痛,或腿足掀腫,長至數寸,不能動履,人皆疑為瘡,但其頭痛內燥,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證不同。但以敗毒散加石膏、黃連等藥,熱證一解,赤腫自消,全無膿血,此名暑瘍,毫釐而千里者也。
霖按:暑瘍一證,熱勝者紅腫堅痛,風勝者則癢,濕勝者多膿水。治宜清達泄熱,消風祛濕,當權其微甚以消息之。
白話文:
各種癰疽毒瘡,發熱的情況時有時無,傍晚加重,早晨減輕。如果在夏天,出現頭面、頸部外側紅腫,或者咽喉腫痛,或者腿腳腫脹,腫脹範圍可達數寸,無法行走,人們通常會誤認為是瘡瘍。但是這種病症患者頭痛、口乾舌燥,而且晝夜持續發熱,與一般的瘡瘍症狀不同。只需在敗毒散中加入石膏、黃連等藥物,熱症一經解除,紅腫就會自然消退,完全沒有膿血,這就是所謂的「暑瘍」,細微之處就能看出千里之外的差別。
(霖的註解:)暑瘍這種病症,熱盛的表現為紅腫堅硬疼痛;風盛的則會發癢;濕盛的則膿水較多。治療應當以清熱解毒、疏風祛濕為主,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
2.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勞熱燥擾,而火動於心肺者,令人咳嗽氣喘,驟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煩暍不寧,即童稚老夫,間一病此,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在血上,非真陰虧損而虛勞者等也。宜四物湯、黃連解毒、二陳湯三藥內,去川芎、白芍、黃柏,以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冬、五味以斂之,自愈。或加童便、藕汁,或黃連香薷飲一二劑亦可。
靜攝數日,忌酒煎炒自安,是名暑瘵,宜酌而善用焉,或用東垣參苓調中亦妙。
霖按:暑瘵乃陰氣不生,陽氣不潛,證見咳血吐血,日晡煩蒸,早間清爽,舌白口渴,頭脹身疼、皆暑熱之邪內襲,陰劫絡傷,雖有宿恙,亦當先清絡熱。宜沙參、甜杏仁、川貝、蔞皮、連翹、麥冬、竹葉、鮮生地等味,鮮荷葉汁一杯和服,尤有奇功。俟血止後,再議育陰。
若先後失序,或誤用溫補,則絡中伏熱不得外達,必成不治之證。醫見舌苔白,多疑伏寒,未敢逕用清涼,因循貽誤者有之,不知舌苔白乃暑邪傷氣,肺主氣屬金,金色白故也。
白話文:
盛夏酷暑,陽氣熾盛,如同烈火能熔化金屬。如果恣意飲酒吃辛辣食物,脾胃之火就會暴增,導致勞累、燥熱等症狀,甚至引發心肺的熱症。病人會出現咳嗽、氣喘、突然吐血或流鼻血、頭昏眼花、胸悶煩躁不安等症狀。不論是孩童、成年人還是老年人,都可能患此病。有些人誤以為這是勞累所致的虛弱症狀,卻不知道這是由於血液中的熱邪所致,並非真正的陰虛損傷。治療應選用四物湯、黃連解毒湯、二陳湯三種藥方,去除川芎、白芍、黃柏,用貝母代替半夏,再加入桔梗來抑制病情,薄荷來疏散風熱,麥冬、五味子來滋陰斂肺,即可自愈。也可以加入童尿、藕汁,或服用黃連香薷飲一到兩劑。
靜養幾天,忌酒及煎炸辛辣食物就能痊癒,這就是暑瘵。需根據情況靈活運用藥方,也可以服用李東垣的參苓白朮散。
(霖按:)暑瘵是因陰氣不足,陽氣不能潛藏所致。症狀表現為咳血、吐血、午後煩熱、早晨清爽、舌苔白、口渴、頭痛身痛等,都是暑熱邪氣入侵,損傷陰液絡脈所致。即使有舊疾,也應先清解絡脈中的熱邪。宜用沙參、甜杏仁、川貝母、蔞皮、連翹、麥冬、竹葉、鮮生地等藥材,加一杯鮮荷葉汁同服,效果更佳。等出血停止後,再考慮滋陰補虛。
如果治療順序錯誤,或者誤用溫補藥物,則會使絡脈中的伏熱無法排出體外,最終導致病情無法治愈。有些醫生看到舌苔白,就誤認為是寒邪伏藏,不敢使用清涼藥物,導致延誤病情,這是錯誤的。因為舌苔白是暑邪傷氣的表現,肺主氣屬金,金之色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