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中卷 (31)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中卷 (31)

1. 第六四案,大陷胸湯證(其一)

又曰:「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此以少腹痛為主證者也。若是諸式結胸,吾信本湯皆能療之,與五苓散之治水,能治水之壅在下焦者,亦能治水之壅及中焦者,更能治水之壅及上焦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論本湯方下云:「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未,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至吾師之用本方,病者常將三藥同煎,不分先後,亦不用末,服後每致嘔吐痰誕,繼而腹中作痛,痛甚乃大便下,於是上下之邪交去,而病可愈。竊按甘遂用末和服,其力十倍於同量煎服,吾師常用制甘遂錢半同煎,以治本證。

若改為末,量當大減,切要切要。甘遂月良後之反應,互詳下卷懸飲案。

陸淵雷先生按云:「結胸既由誤下而得,復以大陷胸湯峻下。舒弛遠既疑之,鐵樵先生亦謂大陷胸不可用。太炎先生云:『結胸有惡涎,此有形之物,非徒無形之熱也。非更以下救下,將何術哉?然江南浙西妄下者少,故結胸證不多見,而大陷胸湯之當否,亦無由目驗也。吾昔在浙中,見某署攜有更夫。

其人河北人也,偶患中風,遽飲皮硝半碗,即大下,成結胸。有揚州醫以大陷胸下之,病即良已,此絕無可疑者。』」按以下救誤下,是猶將計就計,良工之謀,奚用疑為?故每讀醫書,輒佩太炎先生之偉論,非無因也。

先賢余聽鴻云:「泰興太平洲王姓婦,始而發熱不甚,脈來浮數,舌苔薄白,因其發熱,投以二陳、蘇葉等,其舌即紅而燥,改投川貝、桑葉等,其舌又白。吾師蘭泉見其舌質易變,曰:此證大有變端,使其另請高朗。王姓以為病無所苦,起居如常,諒無大患。後延一屠姓醫診之,以為氣血兩虛,即服補中益氣兩三劑,愈服愈危,至六七劑,即奄奄一息,脈伏氣絕。時正酷暑,已備入木。

吾師曰:王氏與吾世交,何忍袖手。即往視之。見病人仰臥正寢,梳頭換衣,備入木矣。吾師偕余細視,面不變色,目睛上反,唇色尚紅,其形似未至死。後將薄紙一張,蓋其口鼻,又不見鼓動。氣息已絕,按脈亦絕。吾師左右躊躇,曰:未有面色不變,手足尚溫而死者!後再按其足上太衝太谿,其脈尚存。

曰:未有見足脈尚存,而手脈已絕者!必另有別情,即將其衣解開,按其脘中,石硬而板重;力按之,見病人眉間皮肉微動,似有痛苦之狀。吾師曰:得矣,此乃大結胸之證也!非水非痰,是補藥與熱邪摶結而成,醫書所未載也。即書大黃一兩、芒硝三錢、厚朴三錢、枳實三錢、萊菔子一兩、瓜蔞皮一兩,先煎枳樸萊蔞,後納大黃濾汁,再納芒硝濾清。將病人牙關挖開,用竹箸兩隻,插入齒中,將藥汁漸漸灌入,自午至戌,方盡一劑。

白話文:

這個案例提到,太陽病如果因為重複發汗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五六天沒有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會稍微發熱,並且從心窩到小腹都感到硬滿疼痛,而且不能觸碰,這就是大陷胸湯所主治的症狀,這個情況是以小腹疼痛為主要症狀。我認為所有結胸的狀況,用這個湯劑都能治療。就像五苓散治療下焦水腫一樣,大陷胸湯也能治療中焦甚至上焦的水腫,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傷寒論》記載大陷胸湯的煮法是:先用水煮大黃,取出藥汁後,再加入芒硝煮沸一下,最後放入甘遂粉末,溫服一升,如果順利排便就可以停止服用。但我的老師在使用這個方子時,病人常常把三種藥一起煎煮,不分先後,也不把甘遂磨成粉末,結果常常導致服用後嘔吐痰涎,接著腹痛,痛到極點才排出大便,於是上下邪氣一起排出,病就好了。我認為甘遂如果磨成粉末和服,藥力會比煎煮強十倍,我的老師常常用制甘遂半錢和藥一起煎煮,來治療這種情況。

如果把甘遂改成粉末,用量就應該大大減少,這是非常重要的。關於甘遂使用後的反應,可以參考下卷懸飲的案例。

陸淵雷先生說:「結胸是因為誤用瀉下所導致,卻又用大陷胸湯來峻下,舒弛遠已經對此感到懷疑,鐵樵先生也認為不應該使用大陷胸湯。太炎先生說:『結胸有惡劣的痰液,這是有形的東西,不是單純無形的熱。如果不再次用瀉下的方式來處理,還有什麼方法呢?不過江南、浙西一帶很少有人亂用瀉下,所以結胸的症狀也不常見,大陷胸湯是否真的適用,也就無從驗證了。我以前在浙江,看到某個衙門的人帶著一個更夫,那個更夫是河北人,偶爾中風,就喝了半碗皮硝,結果就大瀉,形成了結胸。有個揚州醫生用大陷胸湯治療,病就好了,這絕對沒有什麼可疑的。』」用瀉下來處理誤用瀉下所導致的病,就像將計就計一樣,這是高明醫生的策略,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所以我每次讀到醫書,都非常佩服太炎先生的偉大見解,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前輩余聽鴻先生說:「泰興太平洲有個姓王的婦人,一開始發燒不嚴重,脈搏浮數,舌苔薄白,因為她發燒,就給她吃了二陳湯、蘇葉等藥,結果舌頭就變紅而乾燥,改用川貝、桑葉等藥,舌頭又變白。我的老師蘭泉看到她的舌頭容易變化,就說:這個病可能會出現變化,要她另請高明。王姓婦人認為自己沒有什麼不舒服,生活起居都正常,應該沒有大問題。後來找了一個姓屠的醫生診斷,醫生認為她氣血兩虛,就給她吃了補中益氣湯,結果越吃越危險,吃了六七劑,就奄奄一息,脈搏微弱,呼吸快要停止。當時正值酷暑,已經準備裝入棺材了。

我的老師說:王姓婦人跟我家是世交,怎麼能袖手旁觀呢?就去看了她。看到病人仰臥在床上,梳好頭髮,換好衣服,準備裝入棺材了。我的老師和我也仔細看了看,她的臉色沒有改變,眼睛向上翻,嘴唇還是紅色的,看起來還不像要死的人。後來用一張薄紙蓋住她的口鼻,沒有看到紙張被氣息吹動。呼吸已經停止了,按脈也沒有脈搏。我的老師左右徘徊,說:沒有臉色不變、手腳還是溫熱就死的人!後來又按了按她的腳上太衝穴和太谿穴,發現還有脈搏。

又說:沒有看到腳部還有脈搏,而手部已經沒有脈搏的!這肯定有其他狀況,就將她的衣服解開,按壓她的胃部,發現硬得像石頭一樣,而且很重;用力按壓,看到病人的眉毛間的皮膚微微動了一下,看起來很痛苦。我的老師說:知道了,這是大結胸的症狀啊!不是水也不是痰,是補藥和熱邪互相結合而成的,醫書上沒有記載過。就開了大黃一兩、芒硝三錢、厚朴三錢、枳實三錢、萊菔子一兩、瓜蔞皮一兩,先煎煮枳實、厚朴、萊菔子,然後加入大黃濾過的藥汁,最後加入芒硝過濾澄清。把病人的牙關撬開,用兩根竹筷子插入牙齒中,慢慢地把藥汁灌進去,從中午到傍晚,才喝完一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