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下卷 (16)

1. 第九六案,陽明大實,(穎師醫案)

陳(左,住馬浪路,十四歲)

初診(八月十七日),發熱有汗,闕上痛,右髀牽制,膝外廉痛,時欲嘔,大便不行,渴飲,舌苔黃燥,腹滿,脈滑,陽明證備,於法當下,宜大承氣湯黃連

生錦紋軍(四錢,後入),枳實(四錢),中樸(錢半),芒硝(三錢,沖服),淡吳萸(五分),細川連(二分)

二診(八月二十日擬方),下後,但見燥矢,闕上仍痛,時欲吐,痰多,是陽明燥氣未盡,上膈津液化為痰涎也,宜小半夏加硝黃。

製半夏(四錢),生川軍(三錢,後入),芒硝(錢半,沖),生薑(五片)

佐景按,若仍用大承氣湯加重厚朴,似亦甚佳,因厚朴並能

去上濕也。

三診(八月二十二日),進小半夏合承氣,下後熱除、痛止、知飢。經食煮紅棗六枚,頓覺煩悶,夜中譫語不休,甚至昏暈。此特下後腸中燥熱上熏腦部,而又發於下後,要為無根毒熱,不足為患。夜不能寐,當用酸棗仁湯加減。

酸棗仁(五錢),辰砂(五分),潞黨參(三錢),知母(三錢)天花粉(一兩),生薑(三片),紅棗(三枚)

佐景按,本湯之用,似不得當。蓋此時熱勢方稍稍受折,轉

瞬當復熾。觀其僅服紅棗六枚,即轉為譫語昏暈,不可終日,可以知矣。酸棗仁湯功能安和神經,使人入睡,為病後調理之良方,而不宜於此熱勢囂張之時,故服後少效,宜其然也。或者當時病家見兩服硝黃,遂懼病者虛脫,故乃懇師用此似較平穩之方歟?

四診(八月二十三日擬方),陽明之熱未清,故尚多譫語,闕上痛,渴飲,宜白虎湯加味。

石膏(八錢),知母(四錢),生甘草(二錢),天花粉(一兩)洋參片(五錢),滑石(六錢),粳米(一撮),牡蠣(二兩,生打先煎)

五診(八月二十四日),服人參白虎湯加味,渴飲,闕上痛定,夜無譫語,今尚微渴,飲粥湯便止,仍宜前法。

生石膏(一兩),知母(三錢),生草(三錢),天花粉(一兩)北沙參(八錢),潞黨參(五錢),塊滑石(一兩),左牡蠣(二兩,先煎)

拙巢注,此證不大便二十餘日,始來就診,兩次攻下,燥熱

依然未盡。予所治陽明證未有若此之重者,自十七日至今,前後凡八日,方凡五易,始得出險。此與三角街吳姓婦相似,蓋鬱熱多日,胃中津液久已告竭也。

曹穎甫曰,此證下後,濕痰未去。二診懸擬方,因病家來告

貧苦,減去厚朴,以致濕熱留於上膈。三診,但治不寐,未嘗顧及陽明實證。下後胃熱未除,以致病根不拔,誠如佐景所言。蓋胃不和,固寐不安也。附志於後,以志吾過,而警將來。曾記八年以前,同鄉周鉅臣介紹一汪姓病人,初診用生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四錢,芒硝三錢,其人病喘不得眠,壯熱多汗,脈大而滑,下後稍稍安眠,而時吐黃濁之痰,予用承氣湯去大黃加皂莢末一錢,二劑而愈,與此證相似.並附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