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14)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下卷 (14)

1. 第九二案,太陽轉陽明(其三,穎師醫案)

俞哲生

初診,微覺惡寒,頭痛,發熱,脈浮小緊,宜麻黃。

白話文:

第一次看診,病人稍感寒意、頭痛、發熱,脈象浮小而緊,適宜服用麻黃。

淨麻黃(三錢),桂枝(三錢),生草(一錢),光杏仁(三錢)

白話文:

乾淨的麻黃(三錢),桂枝(三錢),生石膏(一錢),去皮的杏仁(三錢)

二診,汗出,熱除,頭痛惡寒止,惟大便三日不行,胸悶惡熱,脈浮大,宜承氣湯,所謂先解其表後攻其里也。生川軍(三錢,後入),枳實(四錢),川樸(二錢),芒硝(二錢,沖)

拙巢注,服藥後,下四次,病全愈。

白話文:

第二次診治,汗水排出,體內熱氣消除,頭痛和畏寒的症狀都已經止住,但三天沒有排便,胸中悶熱不適,脈象浮大。應該使用承氣湯來治療,所謂的承氣湯就是先解表,再攻裡。

生川芎(三錢,最後加入),枳實(四錢),川樸(二錢),芒硝(二錢,沖服)

我的藥舍的記錄:服藥後,大便了四次,疾病完全痊癒了。

2. 第九三案,太陽轉陽明(其四,穎師醫案)

王(左)

白話文:

禦覽仲景方論(王左)

仲景方論乃漢末張仲景所撰,為中醫經典著作。

緒言

仲景方論是醫聖張仲景所著。張仲景是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家,以其高超的醫術和豐富的臨牀經驗而聞名,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仲景方論集仲景畢生行醫經驗之大成,內容豐富,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本書特色

仲景方論以其精闢的理論和實用的方劑著稱,在中醫臨牀中廣泛運用,具有以下特色:

  1. **理論嚴謹:**採用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理論,闡述疾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原則,邏輯清晰,條理分明。
  2. **配方嚴謹:**方劑組成嚴謹,配伍精當,藥性相合,療效顯著。
  3. **辨證論治:**強調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證型,選用相應的方劑,針對性強,療效明確。
  4. **實用價值高:**方劑切中病機,療效可靠,在臨牀上廣泛應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影響深遠

仲景方論自東漢問世以來,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醫家爭相研究,形成了無數流派和學說,成為中醫臨牀實踐的重要指導依據。

本書內容包括傷寒、雜病兩部分,其中傷寒論主要闡述外感熱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雜病論則收錄了各種內科疾病的治療方法。

結論

仲景方論是中醫經典著作,理論嚴謹,配方精當,辨證論治,實用價值高,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醫臨牀實踐的寶貴指南。

初診,(二十四年三月五日),起病於浴後當風,惡寒而咳,一身盡痛,當背尤甚,脈弦,法當先解其表。得汗後,再行攻裡。大便七日不行,從緩治。

白話文:

第一次看診,(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五日),患者的病發始於洗澡後被風吹到,接著感到畏寒和咳嗽,全身疼痛,以背部疼痛最為嚴重,脈搏弦緊,依據病症應該先發汗解表。待發汗後,再進行攻裡治療。大便七天不通,慢慢調理。

生麻黃(三錢),川桂枝(三錢),光杏仁(三錢)北細辛(二錢),乾薑(三錢),五味子(二錢),生甘草(一錢),製半夏(三錢),白前(四錢)

白話文:

生麻黃(15克),川桂枝(15克),光杏仁(15克),北細辛(10克),乾薑(15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5克),製半夏(15克),白前(20克)。

佐景按,本案病者王君平素有疾必就師診,每診一二次,疾必良已。者番又來,自謂病重甚,不知能如前速愈否?師笑謂無

白話文:

醫生景按,這個病人王君平時有病一定會去看醫生診治,每次看診一兩次,病情一定很快好轉。這一次又來看病,他自己說病情很嚴重,不知道能不能像以前那樣快點好起來。醫生笑著說,沒事。

妨,汗出續診一次可矣。君欣然告辭。

二診(三月六日),發汗已,而大便未行,食入口甜,咽腫脘脹,右脈滑大,下之可愈。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三月六日),發汗後,但大便未通,食物入口感覺甜,喉嚨腫脹,腹部脹滿,右脈浮軟而有力,瀉下即可痊癒。

生川軍(三錢),枳實(四錢),厚朴(一錢),芒硝(三錢,沖)

白話文:

  • 生川軍:三錢

  • 枳實:四錢

  • 厚朴:一錢

  • 芒硝:三錢,沖服

佐景按,診後病者問明日尚須復診否,察其神情,蓋已非昨

日病象矣。師笑曰:無須再勞駕矣。後如師言。

白話文:

診後,病人詢問明天是否需要回診。醫師觀察他的神情,發現已經不是昨日的病狀了。醫師微笑說:不用再麻煩你了。後來果然如醫師所說。

學者當知疾病之傳變,絕無一定之成規。若我前所謂桂枝證一變而為白虎湯證,麻黃證一變而為麻杏甘石湯證,葛根湯證一變而為葛根芩連湯證,此皆言其至常者也。若以上太陽轉陽明諸案,或由桂枝證傳為承氣證或麻子仁丸證,或由麻黃湯證或由小青龍湯證傳為承氣證,又皆不失其常者也。

白話文:

醫師應該明白疾病的傳變,沒有絕對固定的規律。就像我之前所說的桂枝證可能會變成白虎湯證,麻黃證可能會變成麻杏甘石湯證,葛根湯證可能會變成葛根芩連湯證,這些都是很常發生的情況。至於由太陽病傳變為陽明病的案例,像是桂枝證變成承氣證或麻子仁丸證,或者麻黃湯證或小青龍湯證變成承氣證,這些也都是很常見的變化。

若其他種種傳變,或由葛根湯證傳為承氣證,或由大青龍湯證傳為承氣證,又悉在可能之中,何必一一贅列?是故醫者但求能辨證用方,初不必慮其病變多端;但求能大膽細心,初不必泥於溫熱傷寒。下工之所得貢獻於上賓者,若是而已。

白話文:

如果其他種種的病情變化,或者由葛根湯的證候轉變成承氣湯的證候,或者由大青龍湯的證候轉變成承氣湯的證候,這些情況都在可能的範圍之內,何必一一列舉呢?所以醫生只要求能夠辨別證候並且使用合適的方劑,不必去考慮到病情可能有多種變化;只要能夠大膽而仔細,不必拘泥於溫病或傷寒。低水平的醫生所能貢獻給上層醫生的,也就只是這些了。

「邪之著人,如飲酒然。凡人醉酒,脈必洪而數,氣高身熱,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變,各有不同。有醉後妄言妄動,醒後全然不知者;有雖沉醉,而神思終不亂者;醉後應面赤而反刮白者;應委頓而反剛強者;應壯熱而反惡寒戰慄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難醉而難醒者;有發呼欠及噴嚏者;有頭眩眼花及頭痛者。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各異,更兼過飲少飲之別。

白話文:

邪氣侵襲人體,就像喝酒一樣。一般人喝醉了酒,脈搏一定又強又快,精神亢奮、身體發熱,臉色通紅,這是正常的現象。至於醉酒後的變化,則各有不同。

有些人喝醉後胡言亂動,醒來後卻完全不記得;有些人即使喝得酩酊大醉,神志始終不亂;有些人喝醉後應該臉紅,卻反而臉色蒼白;有些人應該委頓不振,卻反而剛強有力;有些人應該發熱,卻反而畏寒戰慄。

有些人容易醉,也容易醒;有些人難以喝醉,也難以醒來;有些人會打哈欠和噴嚏;有些人會頭暈眼花和頭痛。

這些不同的症狀,是由於氣血虛實的不同、臟腑稟賦的差異,以及飲酒過多或過少等因素造成的。

考其情狀,各自不同。至論醉酒一也,及醒,一時諸態如失。」此吳氏又可借飲酒以喻邪之傳變無定者也。因其言通俗易曉,故借錄之。

白話文:

觀察中邪的人的情狀,各自不同。到論起喝醉酒這事,醒來後,一時之間各種狀態就像(被魂魄)奪走了一般的狂亂。這個吳氏又可以借用喝酒來比喻邪氣的傳播變化沒有定準。因為他說話通俗易懂,所以我才引用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