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中卷 (3)
第一集中卷 (3)
1. 第三七案,桂枝二麻黃一湯證(其二,佐景醫案)
時施婦更示我以一方,蓋即初得病時,就診於海上傷寒名家所得之方箋也。箋云:「右,丙子五月廿四日
溫邪,身熱,嘔吐,口乾,坐臥不安,防其昏厥,候高才正。
炒香豉(三錢),前胡(二錢),桑葉(錢半),藿香(錢半),砂仁(五分,打),赤苓(三錢),蘇梗(錢半),朱茯神(三錢),姜山梔(二錢),姜竹茹(錢半),佛手(錢半)」
上方蓋即傷寒名家治傷寒之標準方或模範方也,余獲見者屢,故毫不以為奇。試問本方竟可防昏厥乎?大論之用梔子豉湯,必曰「發汗吐下後」,今人乃用之於發汗吐下前,得毋大謬?容在本書第二集中詳述其理。
曹穎甫曰,太陽水氣留於心下,則津不上承而渴,此意丁甘仁先生常言之。舌黑不焦,大便又溏,知非陽明熱證,而黑色亦為水氣,水氣凌心,心陽不振,故痛。大便溏,則為條芩之誤,不用條芩,溏薄自止,非本方之功也。水氣不能化汗外泄,故脾陽不振,而指臂麻。經水淋漓,亦水分多於血分,為水氣所壓故也。知病之所從來,即知病之所由去,不待煩言矣。
三診(七月十七日),寒熱如瘧漸除,大便已行,舌苔黑色亦淡,麻木僅在手指間。惟余咳嗽未楚,胸脅牽痛,有喘意,參桂枝加厚朴杏子法。
杏仁(四錢),厚朴(錢半),川桂枝(二錢),生草(三錢),白芍(二錢),大生地(六錢),絲瓜絡(四錢),生薑(一片),紅棗(六枚)
佐景按,服此大佳,輕劑調理而安。
白話文:
當時這位施太太又給我看了一張藥方,原來是她剛生病時,向一位上海有名的傷寒專家求診時拿到的處方。藥方上寫著:「右,丙子年五月二十四日。溫病,身體發熱,嘔吐,口渴,坐立不安,擔心會昏厥,等待高明醫師診治。炒香豆豉(三錢)、前胡(二錢)、桑葉(一錢半)、藿香(一錢半)、砂仁(五分,搗碎)、赤茯苓(三錢)、蘇梗(一錢半)、朱茯神(三錢)、薑製山梔子(二錢)、薑製竹茹(一錢半)、佛手(一錢半)。」
這張藥方應該是那位傷寒名醫治療傷寒的標準處方或基本方,我看到很多次了,所以並不覺得奇怪。但請問這張藥方真的能預防昏厥嗎?《傷寒論》使用梔子豉湯時,一定會寫明是在「發汗、嘔吐、瀉下之後」,現在的人卻在發汗、嘔吐、瀉下之前就使用,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嗎?我會在本書第二集中詳細說明這個道理。
曹穎甫先生說,太陽的水氣停留在心下,就會導致津液無法上輸而口渴,這個道理丁甘仁先生常常提到。舌頭發黑但不焦燥,大便又稀溏,知道這不是陽明熱證,而黑色也是水氣的表現。水氣侵擾心臟,導致心陽不振,所以會疼痛。大便稀溏,是使用了黃芩的錯誤,不用黃芩,稀溏自然會停止,並不是這個藥方的功效。水氣無法轉化為汗液排出體外,所以脾陽不振,導致手指和手臂麻木。月經淋漓不斷,也是因為水分多於血液,被水氣壓迫的緣故。知道疾病的來源,就知道如何治療,不需要多說了。
第三次看診(七月十七日),發冷發熱像瘧疾的情況逐漸消退,大便也通暢了,舌苔的黑色也變淡了,麻木感只在手指間。只是還剩下咳嗽沒有完全好,胸脅牽連疼痛,有些喘的感覺,用桂枝加厚朴杏仁的藥方來治療。藥方包括:杏仁(四錢)、厚朴(一錢半)、川桂枝(二錢)、生甘草(三錢)、白芍(二錢)、大生地(六錢)、絲瓜絡(四錢)、生薑(一片)、紅棗(六枚)。
佐景按語:服用這個藥方效果很好,用輕劑調理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