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50)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上卷 (50)

1. 第三五案,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其腸結最重者,當用下法,又曰急下法,又曰攻法,即為大承氣湯證。實則三承氣湯方對於麻桂葛之汗法及白虎湯之清法言,皆得曰下法也。又吳凝軒師兄於三承氣之分辨,另有高見,詳本集附錄中,可參閱。

麻杏甘石湯證之傳為承氣湯證,在以上諸實驗醫案中,似尚未有述及。實則此種病例雖較白虎湯證傳為承氣湯證為少,卻並不鮮見。蓋經謂肺與大腸相表裡,腸熱可以移肺,肺熱亦可及腸。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者,即系麻杏甘石湯重證,不能解於桑菊銀翹,乃傳為腸熱,腸熱不已,灼及神經,發作神昏譫語,遂指為逆傳心包耳。依余臨床所得,肺熱傳為腸熱之後,其肺熱每不因此而消。

此時若但治其肺熱,縱用麻杏石甘湯極重之量,必然無濟,當急用承氣湯法,去其腸熱。如嫌承氣傷肺,伐及無辜,則導法甚佳(法詳中卷),余屢用之獲效。腸熱既去,續用麻杏甘石以治肺熱,乃得有濟。故大論曰:「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本條條文極似重出,當刪,而事實上卻有此例,奈何?甚有既下之後,而肺氣自開,咳嗽自爽者,余亦屢屢逢之。有一俞姓小孩,於某月初三日,患咽痛,紅腫,兼見白點,胸悶不舒。初四日,皮膚髮出細點如麻。甲醫斷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連、黑梔、淡芩之屬。夜間,病孩喉腫譫語,齗齒目赤。

初五日,甲醫用玄參、生地、山梔、左金丸之屬。易乙醫,改投解肌透痧之劑,如豆豉、薄荷、葛根、牛蒡之屬。初六日,乙醫主喉痧以透痧為要,重予透發之藥。初七日,痧密布,夾白㾦,熱度更高,入夜夢囈。乙醫慮其傷津,又與存陰清熱之法,如連翹、銀花、竹葉、黛蛤散等。

如是延至十一日晚,痧雖回而熱不退,咳嗽氣粗,鼻扇口燥,胸悶不舒,神識不清,加以腹痛拒按,耳下漫腫。丙醫有識,曰:宜通腑氣。徑用生大黃三錢,元明粉一錢,併合透發之藥,以達其餘邪。其夜大便既行,神煩即安,鼻扇耳腫悉漸退。復診,依然用硝黃,直至糞色轉黃,方予調理而安。

由本案觀之,凡肺熱之轉為腸熱者,苟不設法去其腸中熱結,但知透表生津,豈有濟乎?

然則麻杏甘石、白虎、葛根芩連三湯證皆能化熱而為承氣湯證,在病所方面言,三湯證之病所為較上,承氣湯證之病所偏於腸,為較下,由此吾人得外感疾病傳變之第三原則,曰「由上傳下」是也。大論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其斯之謂乎?

吾人研究上列九方,有一事當注意及者,即此九方中用甘草者竟達七方是也。麻桂葛上列三湯既不離甘草,中列三湯又不脫甘草,下列調胃承氣湯亦用甘草。因知甘草安腸一說,不為無見。蓋疾病由上傳下,由表入里,由寒化熱,既為必然之趨勢,今安和其腸,即所以保其在裡在下之津者,自為著要之法矣。至於大小二承氣湯證因病已傳腸,邪已內實,故不必用甘草。

白話文:

腸道阻塞最嚴重的情況,應該使用攻下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急下法,也就是大承氣湯證。事實上,三承氣湯對於用麻黃、桂枝、葛根等發汗的藥,或是白虎湯清熱的藥來說,都可以算是下法。吳凝軒師兄對於三承氣湯的辨別有獨到的見解,可以參考本書附錄。

麻杏甘石湯證轉變成承氣湯證的情況,在之前的醫案中似乎沒有提到。實際上,這種病例雖然比白虎湯證轉變成承氣湯證的情況少,但並不少見。因為中醫認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腸道有熱可以影響到肺,肺有熱也可以影響到腸道。所謂「溫邪侵襲人體,首先侵犯肺部,逆傳到心包」的說法,其實是指麻杏甘石湯證的重症,如果沒有用桑菊飲、銀翹散等藥治療好,就會轉變成腸熱。腸熱不退,就會影響到神經,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才被誤認為是逆傳心包。根據我的臨床經驗,肺熱轉為腸熱後,肺熱往往不會因此而消失。

這個時候如果只治療肺熱,即使使用劑量很重的麻杏石甘湯,也一定沒有效果,必須趕緊使用承氣湯的方法,去除腸道的熱。如果擔心承氣湯會傷害肺,影響無辜的臟器,使用導下的方法是很好的(方法詳見中卷),我多次使用都有效。腸熱去除後,再使用麻杏甘石湯治療肺熱,才能見效。所以《傷寒論》說:「下法之後,不可以再用桂枝湯,如果汗出而喘,沒有大熱,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條條文很像重複出現,應該刪掉,但事實上確實有這樣的例子,這是為什麼呢?甚至有些情況是,用下法之後,肺氣就自然通暢,咳嗽也自然停止,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有一個姓俞的小孩,在某月初三,喉嚨痛、紅腫,還看到白點,胸悶不舒服。初四,皮膚出現像麻疹一樣的細點。甲醫生認為應該清血保養喉嚨,用了生地、黃連、梔子、黃芩之類的藥。到了晚上,小孩喉嚨腫脹,胡言亂語,牙齦紅腫,眼睛發紅。

初五,甲醫生改用玄參、生地、山梔、左金丸之類的藥。換了乙醫生,改用解肌透疹的藥,像豆豉、薄荷、葛根、牛蒡之類的藥。初六,乙醫生認為喉痧要用透發的方法,大量使用了透發的藥。初七,痧點密布,夾雜白色的膿皰,體溫更高,晚上說夢話。乙醫生擔心他傷到津液,又用了滋陰清熱的方法,像連翹、銀花、竹葉、黛蛤散等。

就這樣拖到十一日晚上,痧雖然消退了,但體溫沒有下降,咳嗽氣喘,鼻翼煽動,口乾舌燥,胸悶不舒服,神智不清,加上肚子痛拒絕按壓,耳朵下面也腫脹。丙醫生比較有經驗,說:應該通暢腸胃之氣。就用了生大黃三錢,元明粉一錢,同時配合透發的藥,清除剩餘的邪氣。當晚大便排出後,煩躁不安的情況就緩和了,鼻翼煽動、耳朵腫脹也都逐漸消退。複診時,仍然使用硝石、大黃,直到糞便顏色轉黃,才改用調理的藥,病就好了。

從這個案例來看,凡是肺熱轉變成腸熱的情況,如果不用方法去除腸道的熱結,只知道透表、滋陰,怎麼會有效呢?

這樣看來,麻杏甘石湯、白虎湯、葛根芩連湯三種證型都可以轉變成承氣湯證。從病位來說,這三種證型的病位比較高,而承氣湯證的病位偏於腸道,比較低。由此我們得到外感疾病傳變的第三個原則,就是「由上傳下」。《黃帝內經》說:「陽明位於中間,主土,是萬物歸宿的地方,不會再傳到其他地方。」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們研究上面列出的九個方劑,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這九個方劑中,竟然有七個使用了甘草。麻黃、桂枝、葛根等這三個方劑離不開甘草,中間的方劑也離不開甘草,下面的調胃承氣湯也使用了甘草。由此可知甘草可以安和腸道,並非沒有道理。疾病由上往下傳,由表入裡,由寒轉熱,是必然的趨勢,現在安和腸道,就是保護腸道在裡在下的津液,自然是重要的方法。至於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證,因為疾病已經傳到腸道,邪氣已經在裡結實,所以就不需要使用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