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49)
第一集上卷 (49)
1. 第三五案,調胃承氣湯證,(穎師醫案)
沈寶寶,(上巳日),病延四十餘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陽明主中土,無所復傳之明證。前日經用瀉葉下後,大便先硬後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轉機。下後,腹中尚痛,余滯未清,脈仍滑數,宜調胃承氣湯小和之。
生川軍(二錢,後入),生甘草(三錢),芒硝(一錢,沖)
佐景按,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並前大承氣湯為三承氣湯。三者藥味各異,分量不同,煎法既殊,服法亦差,仲聖分之至詳,用之至精。歷來注家能辨之至稔,言之至明者,當推柯氏韻伯,學者當細心參究。惟竊有一二小議,當略略補充如下:仲聖常言「胃中有燥矢」,此「胃中」二字,當連讀成一名詞,即「腸」字之別稱,並非言「胃之中」,故「調胃承氣」之胃,「微和胃氣」之胃,均可作「胃中」,或徑作「腸」字解,此其一。柯氏謂調胃承氣湯為太陽陽明並病之和劑,並謂「此外之不解,由於里之不通,故太陽之頭項強痛雖未除,而陽明之發熱不惡寒已外見。」不知陽明亦有頭痛,惟痛在闕上,而不在太陽穴;陽明亦有發熱,惟熱屬蒸蒸,而不屬翕翕,故大論曰:「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此「不解」二字並非表不解,乃太陽熱去,陽明熱繼,亦不解之謂也。柯氏硬加「頭不痛」句,反逆,此其二。柯氏謂厚朴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大黃倍厚朴是氣藥為臣。謂之曰「氣」,似尚見含糊,蓋厚朴是腸藥,能直達腸部,寬放腸壁。彼腸結甚者,燥矢與腸壁幾密合無間,硝黃雖下,莫能施其技,故必用厚朴以寬其腸壁,而逐其矢氣,如是燥矢方受攻而得去,此其三。
雖然,竊於大承氣一法,猶有疑義焉。仲聖於本方中用厚朴至半斤之多,以吾師什一之法折之,當得八錢。但吾師用此,似未有至八錢者。吳氏又可為承氣專家,而其大承氣湯用大黃達五錢,至厚朴則一錢而已。吳氏鞠通較為闊步,本方用大黃六錢,用厚朴亦僅及其半量,至三錢而止。
吳氏辨謂治傷寒本證,當重用厚朴,治溫熱本證,當減用之者,此乃點綴之語,非通人之論也。由是觀之,使用嚴酷之眼光,細計藥量之比重,世乃無有真大承氣湯。閱者博雅,曾有慣用真大承氣湯,而能識其底蘊者乎?辱承賜教,下工之願也。
以上論自桂枝湯至調胃承氣湯九證既竟,乃可合列一表如下:
麻黃湯證———麻杏甘石湯證
桂枝湯證———白虎湯證
葛根湯證———葛根芩連湯證
承氣湯證
小承氣湯證,大承氣湯證,調胃承氣湯證
此表之意猶曰:麻黃湯證化熱入里,為麻杏甘石湯證。桂枝湯證化熱入里,為白虎湯證。葛根湯證化熱入里,為葛根芩連湯證。而葛根芩連湯證、白虎湯證、麻杏甘石湯證化熱之後,則均為承氣湯證。其腸結輕,可攻補兼施,所謂和之者,是為調胃承氣湯證。其腸結較重者,亦用和法,即為小承氣湯證。
白話文:
沈寶寶,上巳日生病,病程已超過四十天,大便秘結,口乾舌燥,這是陽明經證實犯中焦,病邪無法傳遞的明顯表現。之前用瀉下藥後,大便先硬後軟,稍微好睡一些,這是病情好轉的轉機。瀉下後,腹部仍疼痛,餘邪未清,脈象仍滑數,所以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略微加減。
藥方:生川軍(二錢,後下),生甘草(三錢),芒硝(一錢,沖服)
關於調胃承氣湯,它與小承氣湯和大承氣湯合稱三承氣湯。三者藥味、劑量、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都不同,張仲景已詳細區分,應用也十分精準。歷代註釋者中,能精準辨析並清晰闡述的,當推柯韻伯,學習者應仔細研究。不過我個人有些小見解,想略作補充:張仲景常說「胃中有燥矢」,這裡的「胃中」二字應連讀為一個詞,是「腸」的別稱,並不是指「胃的裡面」,所以「調胃承氣」中的「胃」,「微和胃氣」中的「胃」,都可以理解為「腸」。柯氏認為調胃承氣湯是太陽陽明兩經合病的調和劑,並說「其他原因的不解,都是由於裡不通,所以太陽經的頭項疼痛雖然還沒消除,但陽明經的發熱不惡寒的症狀已經出現。」但是陽明經也有頭痛,只是痛在額頭上方,而不是太陽穴;陽明經也有發熱,但熱是蒸蒸的,而不是翕翕的,所以《傷寒論》說:「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這裡的「不解」並不是指不理解,而是太陽經的熱退了,陽明經的熱接著來,也是不解的含義。柯氏硬加「頭不痛」一句,是錯誤的。柯氏認為厚朴加倍於大黃是氣藥作君,大黃加倍於厚朴是氣藥作臣。稱之為「氣」,似乎還不夠明確,其實厚朴是腸藥,能直達腸部,舒緩腸壁。腸道阻塞嚴重時,燥屎與腸壁幾乎緊密相連,芒硝雖然能瀉下,卻難以發揮作用,所以必須用厚朴來舒緩腸壁,排出燥屎和氣,這樣燥屎才能被攻下。
然而,對於大承氣湯的用法,我還有一些疑問。張仲景在這個方劑中用厚朴多達半斤,按照我老師十分之一的比例折算,應該是八錢。但是我老師用這個方子,好像從未用過八錢厚朴。吳氏也是承氣湯的專家,但他用大承氣湯時,大黃用五錢,厚朴卻只用一錢。吳氏用藥更為大膽,這個方子中大黃用六錢,厚朴也只用它的一半,也就是三錢。
吳氏解釋說,治療傷寒本證,應該多用厚朴;治療溫熱本證,應該少用。這只是點綴性的說法,不是通行的論述。由此看來,用嚴格的眼光,仔細計算藥量的比例,世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大承氣湯。讀者諸位博學多識,有誰經常使用真正的大承氣湯,並能了解其精髓的呢?懇請賜教,盼望能得到指點。
以上從桂枝湯到調胃承氣湯九個證候的論述已完成,可以歸納成下表:
麻黃湯證———麻杏甘石湯證
桂枝湯證———白虎湯證
葛根湯證———葛根芩連湯證
承氣湯證
小承氣湯證,大承氣湯證,調胃承氣湯證
這張表的意思是:麻黃湯證化熱入裡,變成麻杏甘石湯證;桂枝湯證化熱入裡,變成白虎湯證;葛根湯證化熱入裡,變成葛根芩連湯證;而葛根芩連湯證、白虎湯證、麻杏甘石湯證化熱之後,都變成承氣湯證。如果腸道阻塞輕微,可以攻補兼施,所謂調和,就是調胃承氣湯證;如果腸道阻塞較重,也用調和的方法,就是小承氣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