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卷首 (5)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卷首 (5)

1. 楊序

自「輕可去實」之說興,經方遂不為人所重視。醫者但求無過,避重就輕,即偶有用之者,病家亦顧而卻步,競相效尤,風靡一時,而仲景之方几成寡和之曲矣。噫,時方流行,去實驗益遠,欲求中醫之振興,進而與西醫抗衡,安可得乎?民國十一年,志一負笈上海中醫專校,時曹師穎甫講授醫經,興味盎然。次年秋,志一以飲食不慎,身染霍亂,吐瀉肢冷,勢瀕於危。

同學章君次公,邀師來診,投以大劑四逆湯,二劑而安,經方之神效固早已嘗試之矣。問世以來,服膺師訓,悉心體驗,深知功效宏而應用廣者,固舍經方莫屬。除四逆湯之於霍亂(虎列拉)外,如麻杏石甘湯之治喉痧(猩紅熱);小青龍湯之治肺風(急性肺炎);梔子厚朴湯之治濕溫(腸窒扶斯);大黃牡丹湯之治腸癰(盲腸炎);十棗湯之治懸飲(肋膜炎)等,苟對證施用,靡不立竿見影,化險為夷,此其彰明較著者也。

師著行《傷寒發微》、《金匱發微》二書,後同學姜君佐景編師醫案,成《經方實驗錄》一書,復加按以伸其義,痛砭時弊,獨標真諦,俾世之以玄學相視者,亦知吾國醫學確有實驗可據,絕非空言所能左右。挽醫林頹風,新世人耳目。然則本書之作,其價值寧可以道里計哉。

丙子十二月一日,拙師門下同門吉安楊志一謹序

白話文:

自從「輕劑量也能去除實證」的說法興起後,經方就越來越不被重視。醫生只求不出錯,避開重劑量,選擇輕劑量,即使偶爾有醫生使用經方,病家也會因為害怕而退縮,大家競相模仿,一時蔚為風潮,使得張仲景的方劑幾乎成了沒人理睬的曲調。唉,現在的時方盛行,距離實驗驗證越來越遠,想要讓中醫振興,進而與西醫抗衡,怎麼可能做到呢?民國十一年,我楊志一到上海中醫專校求學,當時曹穎甫老師講授醫經,我聽得津津有味。隔年秋天,我因為飲食不注意,得了霍亂,上吐下瀉,手腳冰冷,情況非常危急。

同學章次公請老師來診斷,老師給我開了大劑量的四逆湯,喝了兩劑就痊癒了,我早就親身體驗過經方的神奇療效了。自從我接觸中醫以來,一直遵從老師的教誨,用心體會,深深知道功效宏大而且應用廣泛的,唯有經方而已。除了四逆湯能治療霍亂之外,像是麻杏石甘湯能治療喉痧(猩紅熱);小青龍湯能治療肺風(急性肺炎);梔子厚朴湯能治療濕溫(腸窒扶斯);大黃牡丹湯能治療腸癰(盲腸炎);十棗湯能治療懸飲(肋膜炎)等等,只要對症下藥,沒有不立刻見效,化險為夷的,這些都是比較顯著的例子。

老師撰寫了《傷寒發微》、《金匱發微》兩本書,後來同學姜佐景編輯老師的醫案,寫成了《經方實驗錄》一書,又加上了自己的按語來闡述其中的道理,痛斥當時的弊病,獨特地標明了真諦,讓世人把中醫看成玄學的,也能夠知道我國的醫學確實有實驗可以依據,絕非空談所能左右。可以挽救醫學界衰敗的風氣,讓世人耳目一新。那麼本書的價值,哪裡是用路程遠近可以衡量的呢?

丙子年十二月一日,我的老師的學生,同門吉安楊志一敬上。

2. 尹序

曩者肄業醫校,與秦子伯未、張子雄飛、許子半龍,以詩請業於穎師門下。師邃於醫而嫺於詩。詩源漢魏,而醫宗長沙。無如當時諸子皆舍醫論詩,故得力於詩者多,而致力於醫者少也。蓋學者有大患二:急於行道者,棄經方而不敢用;好臆斷者,非不知經方可貴,輒隨繙數章,若有所悟,尋以卷目浩繁難撮綱要,輟而弗讀。此醫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醫籍最古者,莫如《傷寒》、《金匱》,而諸家箋註者,又不能澈其底蘊而改其訛誤,令讀者多明昧參半之處。吾師乃不畏艱深,獨殫思竭慮,潛志闡揚,治跡多以經方奏功,蓋仲聖有嗣音矣。跡其心力所萃,已梓行者有《傷寒發微》、《金匱發微》,其餘師說驗案,二十年來頗多散失。逸夫衣食奔走,久違師訓,輒用愧恧。

乃姜君佐景,受師親炙不過在三數年間,慨然以蒐集散佚諸什為責,積案若干,都為一集,附以按語,成《經方實驗錄》,壽之梨棗。聞者壯之,語云:學於古訓乃有獲,發仲聖之秘者,吾師也,公吾師不傳之秘者,姜君也。問世有期,用綴小言,而予年未四十,頹狀都陳,倘吾師仍以不屑教誨也而教誨之乎?

二十五年,雲南起義紀念日,上虞尹逸夫識於題鳳廬

白話文:

我過去在醫學校求學時,和秦子伯未、張子雄飛、許子半龍等人,用詩歌向穎師門下請教。穎師精通醫術又擅長詩歌。他的詩歌承襲漢魏風格,醫術則宗法張仲景。無奈當時我們這些學生都捨棄醫學而專論詩,因此在詩學上有所得的人多,而致力於醫學的人少。

大概學者有兩個大毛病:一是急於求成,不肯腳踏實地研究經方,不敢使用;二是喜歡自以為是,並非不知道經方的珍貴,卻隨意翻閱幾章,好像有所領悟,但又覺得書卷太多難以抓住重點,就停止閱讀。這就是醫學道理常常不明確的原因。

醫學典籍最古老的,莫過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但各家註解又不能徹底闡明其深奧的道理,改正其中的錯誤,使得讀者多半對內容似懂非懂。我的老師卻不畏艱難,獨自費盡心思,潛心研究發揚,治療疾病多用經方而見效,可說是張仲景的傳人。他用心血凝結而成的著作,已經刊行的有《傷寒發微》和《金匱發微》,其他老師的學說和驗案,二十年來頗多散失。我因為生活奔波,很久沒有遵從老師的教誨,常常感到慚愧。

現在姜佐景先生,接受老師親自教導的時間不過幾年,卻慨然以蒐集散失的文稿為己任,累積了許多案例,匯編成一集,附上按語,完成了《經方實驗錄》,並付梓出版。聽聞此事的人都稱讚他,說:「從古訓中學習才能有所獲得,發揚張仲景醫學奧秘的人是我的老師,公開我老師不傳之秘的人是姜先生。」此書問世指日可待,所以寫下這段話。而我年紀不到四十,卻已呈現頹廢的樣子,不知道老師是否仍會像過去一樣不屑地教導我呢?

二十五年,雲南起義紀念日,上虞尹逸夫在題鳳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