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35)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上卷 (35)

1. 第二四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四)

第三組,銀花,赤芍,滑石,竹葉,葦莖。

第四組,人中黃,甘草,梨皮,蔗漿,地慄。

以上第一組藥九味,功在解表,試問能出麻黃之範圍否?第二組藥九味,功在化痰,試問能出杏仁之範圍否?第三組藥五味,功在涼血,試問能出石膏之範圍否?第四組藥五味,功在生津,試問能出甘草之範圍否?然則統辛涼甘潤法之妙藥,總不出麻杏甘石湯之範圍,一經指出,彰彰明甚。

故謂辛涼甘潤藥系從麻杏石甘湯脫胎,向平淡方向變化,以治麻杏甘石湯之輕證也可,若謂辛涼甘潤法為溫熱家創作,能跳出傷寒圈子者,曷其可哉?

葉氏《幼科醫案》曰:「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夫輕為咳,重為喘,喘急則鼻掀胸挺。」此實麻杏甘石湯之的證,使及時投以麻杏甘石湯重劑,則藥到病除,何致有「逆傳心包」之危?依佐景臨床所得,本湯證以小兒患者居多,且多發在冬春之間,與夫白虎加桂枝湯證之多發於夏日及大人者悉相反,與葉氏所言頗合,是葉氏乃明知麻杏甘石湯者也。

吳氏鞠通亦知之,故雖在《條辨》「上焦」「中焦」二篇隱而不言,及在「下焦篇」第四十八條,即不復藏匿。曰:「喘,咳,息促,吐稀涎,脈洪數,右大於左,喉啞,是為熱飲,麻杏甘石湯主之。」然則溫熱諸家果能識麻杏甘石湯證,並即以此為基礎,更從而變化之,擴充之,欲自成為廣義之溫病學說,實無疑義。惜乎不肯道破根源,反欲求分庭抗禮。

其學力獨到處,可以令人佩仰;其禮貌未修處,殊不可效尤。獨怪今之一般醫師,讀溫熱書而忘《傷寒論》,更不曉溫熱病在《傷寒論》中之出處,欲求愈疾,抑亦難矣。故余敢作公平之論,曰:溫熱家之說並非全錯,時方輕方並非全不可用,但當明其與傷寒經方間之師承貫通處,然後師經方之法,不妨用時方之藥,且用之必更神驗,此為親歷之事實,所可忠告於同仁者也。

余前謂白虎湯證有非由桂枝湯證傳變者,同理,麻杏甘石湯證有非由麻黃湯證傳變者。使其一見而為麻杏甘石湯證,醫必曰:此溫病也。葉香岩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旨哉斯言。於是桑菊銀翹滔滔而來,病輕者幸愈,病重者竟至「逆傳心包」。

嗚呼!若而人者,不學無術,其安知麻杏甘石湯本可免逆傳心包乎?安知首先犯肺者不但為溫邪,且有時屬寒邪上受,即是麻黃湯證乎?安知麻黃湯證化熱之後,即是麻杏甘石湯證乎?又安知傷寒傳足,溫病傳手,悉是殺人之邪說乎?我敢實告讀者,我非神昏,我不譫語!

今歲臘月,一同鄉何姓小孩,住菜市路一百號煤炭店樓上,病鼻扇,喘息不寧,汗出微黏,便溏帶臭,身微熱,先日曾經他醫投辛涼輕劑,絕不見效。余曰: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杏甘石湯主之。因即予本湯輕劑,略加蟬衣、桔梗、蘆根,以助透發,次日據報,病大減,喜吮乳矣。

白話文:

第二四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四)

第三組藥,包含銀花、赤芍、滑石、竹葉和葦莖,主要功效是清涼血液。請問,這組藥能超出石膏的功效範圍嗎?

第四組藥,包含人中黃、甘草、梨皮、蔗漿和地慄,主要功效是滋潤生津。請問,這組藥能超出甘草的功效範圍嗎?

總的來說,這些辛涼甘潤的藥物,都離不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個範圍。一旦點明這點,就非常明顯了。

所以說,辛涼甘潤的藥物系統是從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演變而來,逐漸往平和的方向變化,可以用來治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輕微症狀。如果說辛涼甘潤法是溫病學家創造出來的,可以跳脫傷寒的範疇,這怎麼可能呢?

葉氏的《幼科醫案》說:「春天天氣忽冷忽熱,小孩先感受溫邪,接著又被寒邪束縛,咳嗽痰喘的情況最多......輕微的是咳嗽,嚴重的是喘,喘得厲害就會鼻翼扇動,胸部挺起。」這其實就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典型症狀。如果及時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重劑,就能藥到病除,怎麼會出現「逆傳心包」的危險呢?根據我臨床的經驗,這種病症以小兒患者居多,而且多發生在冬春之際,和白虎加桂枝湯證多發於夏季和大人是完全相反的。這和葉氏所說的十分符合,可見葉氏是了解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

吳鞠通也知道這一點,所以雖然在《溫病條辨》的「上焦」、「中焦」篇中沒有明確提及,但在「下焦篇」第四十八條就直接點明了。他說:「喘氣、咳嗽、呼吸急促、吐稀痰、脈象洪數、右脈比左脈強、聲音嘶啞,這是熱飲的症狀,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由此可見,溫病學家確實能夠辨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證候,並且以此為基礎,加以變化和擴充,想要自成一套廣義的溫病學說,這是沒有疑問的。可惜的是,他們不願意說明其根源,反而想要與傷寒學說分庭抗禮。

他們的學術造詣值得佩服,但他們不夠謙虛的態度,卻不值得效法。奇怪的是現在一般的醫生,只讀溫病學的書籍卻忘了《傷寒論》,更不了解溫病在《傷寒論》中的來龍去脈。想要治好疾病,恐怕很困難。所以我才敢提出公平的看法:溫病學家的理論並非完全錯誤,時方和輕劑也並非完全不能使用,但應該了解它們與傷寒經方之間的師承關係,然後學習經方的方法,使用時方的藥物也無妨,而且效果會更好。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實,可以忠告各位同仁。

我之前說過,白虎湯證有的不是從桂枝湯證演變而來的,同樣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有的也不是從麻黃湯證演變而來的。如果醫生一看到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就說:「這是溫病啊」。葉天士說:「溫邪侵犯人體,首先侵犯肺部。」這話說得太好了。於是就用桑菊飲、銀翹散等藥方,病輕的可能僥倖治癒,病重的就會「逆傳心包」。

唉!這些人,不學無術,怎麼知道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本來可以避免「逆傳心包」呢?怎麼知道首先侵犯肺部的,不只是溫邪,有時候也是寒邪入侵,也就是麻黃湯證呢?怎麼知道麻黃湯證化熱之後,就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呢?又怎麼知道傷寒傳變到足部,溫病傳變到手部的說法是害人的邪說呢?我敢實話告訴大家,我沒有神志不清,我不是胡言亂語!

今年臘月,我一個住在菜市路一百號煤炭店樓上的同鄉,他的小孩得了病,鼻翼扇動,喘息不安,出汗有點黏,大便溏稀而且臭,身體有點發熱。之前別的醫生用了辛涼的輕劑,一點效果都沒有。我說:「出汗而喘,沒有大熱的,應該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我馬上給他用了這個方子的輕劑,略加蟬蛻、桔梗、蘆根來幫助藥效發揮。第二天就聽到消息說,病況大減,已經可以喝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