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13)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上卷 (13)

1. 第一○案,麻黃湯證(其四,穎師講授,佐景筆記)

師曰,予友沈鏡芙先生之房客某君,十二月起即患傷寒。因貧無力延醫,延至一月之久。沈先生傷其遇,乃代延予義務診治。察其脈,浮緊,頭痛,惡寒,發熱不甚,據云初得病時即如是。因予:

麻黃(二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

又因其病久胃氣弱也,囑自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急煎熱服,蓋被而臥。果一刻後,其疾若失。按每年冬季氣候嚴寒之日,患傷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黃湯一劑愈之,誰說江南無正傷寒哉?

佐景按,內經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之說,殊不足以為訓。若本案所示,其人作麻黃湯證,不服藥者一月之久,而麻黃湯證依然存在。及投以麻黃湯,一劑而愈,其效又依然如響。是蓋其人正氣本旺,故能與邪久持也。余在廣益醫院施診,曾遇一小兒驚厥之恙。目瞠神呆,大便不行,危在旦夕。迭用承氣下之,白虎清之,數日方定。旋竟轉為少陽寒熱往來之證,予以小柴胡湯加味。如是數日,又略安,意其愈矣。某日偶巡視鄰近某善堂,驚見此兒又在。其母曰:多謝先生再造之恩,活此小犬。昨日作卦占兆,謂有方向吉利故,改就此處調理為吉云云。予更細察其病情,則寒熱日數度發,又是麻桂各半湯之證矣。屈指計之,距其起病之日,已近一月。觀其病變曲折,彷彿「離經叛道」,是又豈一日二日之說,所得而限之哉?

白話文:

我的朋友沈鏡芙先生的房客某人,從十二月就開始得了傷寒。因為貧窮沒錢請醫生,拖延了一個月之久。沈先生很同情他的遭遇,就代替他請我來免費看病。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浮而且緊,頭痛,怕冷,發燒不嚴重,據他說剛開始生病時就是這樣。所以我開了:

麻黃(二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

又因為他病了很久,胃氣也虛弱,囑咐他自己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趕緊煎好熱服,蓋著被子睡覺。結果過了一會兒,他的病就好了。我發現每年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得傷寒的人特別多,我通常用麻黃湯一劑就治好了,誰說江南沒有正宗的傷寒呢?

《內經》說的「一天是太陽病,兩天是陽明病,三天是少陽病……」這種說法,實在不足以作為準則。就像這個案例所示,這個人得了麻黃湯證,不吃藥拖了一個月,麻黃湯證的症狀依然存在。等到吃了麻黃湯,一劑就治好了,效果非常顯著。這大概是因為他本身的正氣旺盛,所以能跟邪氣抵抗這麼久。我曾在廣益醫院看診,遇到一個小孩子驚厥的病。眼睛瞪得很大,精神呆滯,大便不通,情況危急。多次用承氣湯瀉下,用白虎湯清熱,幾天後才穩定下來。沒想到又轉變成少陽寒熱往來的症狀,我給他開了小柴胡湯加味。這樣過了幾天,病情又稍微好轉,我想應該要痊癒了。有一天我偶然去附近一家善堂巡視,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又在那裡。他的母親說:「多謝先生的救命之恩,救活了這個小傢伙。昨天算卦,說這裡有吉利的方向,所以改來這裡調理比較好。」我再仔細觀察他的病情,發現他寒熱一天多次發作,又是麻黃桂枝各半湯的證候了。算算時間,距離他生病那天,已經快一個月了。看他病情變化曲折,簡直是「離經叛道」,這怎麼可以用一天兩天的說法來限制呢?

2. 第一一案,麻黃湯證(其五,穎師醫案)

俞(右),(住高昌廟維德里一號),傷寒頭項強痛,惡寒,時欲嘔,脈緊,宜麻黃湯。

麻黃(五錢),桂枝(五錢),杏仁(三錢),生草(三錢)

佐景按,病者服此方後,絕不汗出。閱者或疑余作誑言,安有服麻桂各五錢,而無反響者乎?非也,有其故在。緣病者未進藥之先,自以為大便不通,誤用瀉鹽下之。及其中氣內陷,其脈即由浮緊轉為微細,故雖服麻黃湯,而汗勿出。二診,師加附子以振心陽,救逆而差,此不汗出之因於誤治者也。余更目睹師治吏惠甫君之弟,發熱,惡寒,無汗,用麻桂各三錢,一劑,亦絕不汗出。二劑加量,方得微似汗解。其故安在?蓋史君弟執業於鴻昌造船廠,廠址臨江,江風颯颯,史弟平日督理工場之間,固曾飽嘗風露者,此不汗出之因於地土者也。又余在廣益醫院治一人,衣冠楚楚,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與麻桂各三錢,余藥稱是。次日二診,謂服藥後,了無變化。囑再服原方。三診又然。予疑院中藥量不足,囑改從藥鋪購服。四診,依然未汗出,予百思不得其故。及細詢其業,曰:「吾包車伕也。」至是,予方恍然。蓋若是之人,平日慣伍風寒,本不易受風寒之侵襲。若果受其侵襲,則其邪必較常人為重,此不汗出之因於職業者也。然凡此諸例,其不汗出,猶可理解。余又曾治一妊婦腫病,面目手足悉腫。一時意想所至,徑予麻黃湯加味。次日復診,腫退其半。問曾汗出否?曰否。問小便較多否?又曰否。然余未之信也,予原方加減。三日,腫將退淨,仍問其汗與小便各如何?則又絕口否認。倘其言果屬真切,則若不曰:水化為氣,無形外泄,而承認生理學上之所謂「潛汗」直無理足以釋之。嘻,病情萬變,固有不可以常理格之者,惟親歷者能信是言。

曹穎甫曰,發熱惡寒無汗,而兩脈浮緊者,投以麻黃湯,無不應手奏效。辛未六月,有鄉人子因事居舍弟裔伯家,卒然覯病,發熱惡寒,擁被而臥,寒戰不已。長女昭華為疏麻黃湯。服後,汗出神昏,裔伯大恐。不逾時,沉沉睡去,日暮始醒,病若失。大約天時炎熱,藥劑太重,以致神昏,非有他也。今年陰曆十一月初一日,予在陝西渭南縣,交通銀行行長曹欣莊之弟志松病,發熱無汗脈浮緊,予用麻黃三錢,桂枝四錢,生草三錢,杏仁五錢,服後,微汗出,脈微,嗜臥,熱退,身涼,不待再診,病已愈矣。又記昔在丁甘仁先生家,課其孫濟華昆季,門人裴德炎因病求診於濟萬,方治為荊防等味,四日,病無增減,亦不出汗。乃招予往診,予僅用麻黃二錢,桂枝一錢半,杏仁三錢,生草一錢。明日,德炎不至,亦不求再診,予甚疑之。越日,德炎欣然而來曰,愈矣。予按傷寒始病脈之所以浮緊者,以邪正交爭於皮毛肌腠間,相持而不下也。一汗之後,則皮毛肌腠已開,而邪正之交爭者解矣。世人相傳麻黃多用亡陽,而懸為厲禁,然則病太陽傷寒者,將何自而愈乎?

白話文:

第一一案,麻黃湯證(其五,穎師醫案)

一位住在高昌廟維德里一號的病人(右側身體不適),患傷寒,症狀是頭頸部疼痛、畏寒、偶爾想嘔吐,脈象緊,因此應該使用麻黃湯。

處方:麻黃五錢,桂枝五錢,杏仁三錢,生草三錢

旁註:病人服用此方後,竟然完全沒有出汗。讀者可能會懷疑我說謊,怎麼可能服用這麼多麻黃和桂枝卻沒有反應呢?不是的,這裡面有原因。因為病人服藥前,自己認為大便不通,錯誤地使用了瀉鹽通便。結果導致中氣下陷,脈象由浮緊轉為細弱,所以即使服用麻黃湯,也沒有出汗。第二次診治,老師加了附子來振奮心陽,救治逆氣,病人就好了。這是因為誤治而導致不出汗的例子。

我還親眼看到老師治療吏惠甫先生的弟弟,他發熱、畏寒、不出汗,老師用麻黃和桂枝各三錢,一劑藥後,還是完全沒有出汗。第二劑加量後,才稍微有點出汗的樣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吏惠甫先生的弟弟在鴻昌造船廠工作,廠址臨江,江風很強,他平時在工廠裡工作,經常受風寒侵襲,所以不出汗是環境因素造成的。

還有一次,我在廣益醫院治療一位衣著整齊的病人,他發熱、畏寒、不出汗、頭痛,我用麻黃和桂枝各三錢,以及其他適當的藥物。第二天複診,他說服藥後沒有任何變化,我讓他再服用原方。第三次複診還是這樣。我懷疑醫院的藥量不足,讓他從藥店購買藥物服用。第四次複診,仍然沒有出汗,我百思不得其解。仔細詢問他的職業,他說:「我是包車伕。」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因為這種人,平時經常風吹日曬,不容易受風寒侵襲。如果真的受風寒侵襲,那麼寒邪一定比常人更重,所以不出汗是職業因素造成的。

以上這些例子,不出汗的原因都可以理解。但我還治療過一個妊娠期水腫的婦女,她的臉、手、腳都腫了。我當時想到就用麻黃湯加味。第二天複診,腫脹消退了一半。我問她有沒有出汗,她說沒有。我問她小便是否增多,她也說沒有。但是我不相信,我調整了藥方。三天後,腫脹幾乎完全消退,我又問她出汗和小便的情況,她還是堅決否認。如果她說的是真的,那麼除了說體內水分轉化為氣體,無形中排出體外,似乎沒有其他生理學上的解釋,只能說是「潛汗」了。唉,病情變化多端,有些情況確實不能用常理來推測,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相信。

曹穎甫說:發熱、畏寒、不出汗,而脈象浮緊,使用麻黃湯,一定會奏效。辛未年六月,一位鄉下人的孩子因為事情住在舍弟裔伯家,突然生病,發熱、畏寒,裹著被子臥床不起,不停地發抖。長女昭華煎了麻黃湯給他喝。服藥後,他出汗昏迷了,裔伯嚇壞了。不久,他就沉沉睡去,直到傍晚才醒來,病就好了。大概是因為天氣炎熱,藥量太重,所以導致昏迷,沒有其他原因。

今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我在陝西渭南縣,交通銀行行長曹欣莊的弟弟志松生病,發熱、不出汗、脈象浮緊,我用麻黃三錢,桂枝四錢,生草三錢,杏仁五錢,服藥後,稍微出汗,脈象變弱,嗜睡,發熱退去,身體涼爽,不用再次診治,病就好了。

還記得以前在丁甘仁先生家,給他的孫子濟華兄弟講課,門生裴德炎生病求診於濟萬,治療用的是荊防等藥物,四天了,病情沒有好轉也沒有出汗。於是請我診治,我只用麻黃二錢,桂枝一錢半,杏仁三錢,生草一錢。第二天,德炎沒有來,也沒有再求診,我很奇怪。第三天,德炎高興地來了,說病好了。我認為傷寒初期脈象浮緊的原因,是邪氣和正氣在皮膚肌肉之間相互爭鬥,僵持不下。出一身汗後,皮膚肌肉的毛孔就張開了,邪氣和正氣的爭鬥就解除了。世人相傳麻黃用量多會傷陽氣,所以把它列為禁忌,那麼得了太陽傷寒的病人,又該怎麼治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