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上卷 (16)
第一集上卷 (16)
1. 第二一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一)
(穎師醫案)
鍾(右,住聖母院路大千世界隔壁福新電料行樓上)
白話文:
鍾醫師(診所位於聖母院路,鄰近大千世界隔壁福新電料行樓上)
初診(十一月初三日),傷寒七日,發熱無汗,微惡寒,一身盡疼,咯痰不暢,肺氣閉塞使然也。痰色黃,中已化熱,宜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浮萍。
白話文:
第一次診斷(十一月初三日),傷寒已經七天,高燒不退,沒有汗,稍微怕冷,全身疼痛,咯痰不順暢,這是由於肺氣閉塞。痰液呈黃色,中間已經化熱,宜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浮萍。
淨麻黃(三錢),光杏仁(五錢),生石膏(四錢),青黛(四分,同打),生草(三錢),浮萍(三錢)
白話文:
淨麻黃(三錢):麻黃,是一種中草藥,具有發汗、宣肺、平喘的作用。
光杏仁(五錢):杏仁,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生石膏(四錢):石膏,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除煩、止渴的作用。
青黛(四分,同打):青黛,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
生草(三錢):生草,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浮萍(三錢):浮萍,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佐景按,據史惠甫師兄言,鍾姓少婦先因外出探望其父疾,心滋憂戚,歸途白雪紛飛,到家即病。曾經中西醫師雜治未全,又因身懷六甲,家人憂懼萬分。耳師名,叩請出診,惠甫兄隨侍焉。初診時,病者面赤氣喘,頻頻呼痛,腹部尤甚,按脈浮緊。師謂此證易治,不足憂,徑疏本方。
白話文:
佐景注: 據史惠甫師兄說,這位鍾姓少婦,最初是因為外出探望生病的父親,心裡產生憂慮和悲傷,回家的路上大雪紛飛,到家後就生病了。曾經看過中西醫,但治療效果不佳,而且她已經懷孕,家人十分憂慮和害怕。史惠甫聽說了我的名聲,就請我出診,史惠甫兄也陪同前往。初次診斷時,病人面紅氣喘,頻頻喊痛,腹部尤為疼痛,脈搏浮緊。我說這個病很容易治,不用擔心,直接開了這個處方。
二診(十一月初四日)
昨進麻杏甘石湯加浮萍,汗泄而熱稍除,惟咳嗽咯痰不暢,引胸腹而俱痛,脈仍浮緊,仍宜前法以泄之。
白話文:
二診(十一月初四日)
昨天服用麻杏甘石湯加浮萍,出汗後熱氣稍退,但咳嗽咯痰不順,連帶胸腹也疼痛,脈象仍然浮緊,仍應繼續用前述方法來治療。
淨麻黃(三錢五分),生甘草(二錢),生石膏(六錢),薄荷末(一錢,同打),光杏仁(四錢),苦桔梗(五錢),生薏仁(一兩),中川樸(二錢),蘇葉(五錢)
白話文:
淨麻黃(17.5公克),生甘草(10公克),生石膏(30公克),薄荷末(5公克,與其他藥物一起研磨成粉末),光杏仁(20公克),苦桔梗(25公克),生薏仁(50公克),中川樸(10公克),蘇葉(25公克)。
佐景按,據史惠甫兄言,二診時病者已能與師對語,神情爽適,不若初診時之但呼痛矣,稔知服藥後,微汗出,一身盡疼者悉除。惟於咳嗽時,胸腹部尚覺牽痛耳。師謂本可一劑全愈,適值天時陰雨,故稍纏綿,乃加苡仁、厚朴、蘇葉等與之。
自服第二方後,又出微汗,身熱全除,但胸背腹部尚有微痛,遊移不居。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白話文:
佐景醫師在記錄中說,患者在第二次看診時,已經可以和醫師對談,精神和心情也都很好,不像第一次看診時只會喊痛。患者也表示服藥後,輕微出汗,全身疼痛的症狀都消失了。只是在咳嗽的時候,胸口和腹部還是會感到牽引的疼痛感。醫師表示,原本一劑藥就能讓患者痊癒,但碰巧遇到天氣陰雨,所以病情稍微拖延。因此醫師在藥方中加入了薏仁、厚朴、蘇葉等藥材。
服用了第二帖藥之後,又出了一點點汗,全身發熱的現象全消,不過胸部、背部和腹部還有輕微疼痛,且痠痛的感覺遊走不定。又過了一天,病症才完全痊癒,起牀活動就跟正常人一樣了。
2. 第二二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二)
(穎師醫案)
馮蘅蓀(嵩山路萼廬賬房,十月廿九日),始而惡寒,發熱,無汗,一身盡痛。發熱必在暮夜,其病屬營,而惡寒發熱無汗,則其病屬衛,加以咳而咽痛,當由肺熱為表寒所束,正以開表為宜。
白話文:
馮蘅蓀(嵩山路萼廬賬房,十月廿九日),開始是畏寒,發燒,沒有汗,全身疼痛。發燒一定在夜間,他的病屬於血脈,而畏寒發燒沒有汗,則他的病屬於衛氣,加上咳嗽並且咽喉痛,是肺熱為表寒所束,應該宣發表氣為宜。
淨麻黃(三錢),光杏仁(四錢),生石膏(五錢),青黛(四分,同打),生甘草(三錢),浮萍(三錢)
白話文:
-
淨麻黃(三錢):淨麻黃是一種中藥,具有疏散風寒、宣肺平喘的功效。
-
光杏仁(四錢):光杏仁是一種中藥,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的功效。
-
生石膏(五錢):生石膏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
-
青黛(四分,同打):青黛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生甘草(三錢):生甘草是一種中藥,具有補益中氣、緩急止痛的功效。
-
浮萍(三錢):浮萍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佐景按,本案脈案中所謂營衛,蓋本《內經》「營氣夜行於陽,晝行於陰;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之說。余則謂本案乃麻黃證化熱而為麻杏石甘湯證耳。觀其惡寒、發熱、無汗、身疼,非麻黃湯證而何?觀其咳而咽痛,非由寒邪化熱、熱邪灼津而何?方依證轉,病隨藥除。
白話文:
佐景提到,這個病例中的脈診結果所說的「營」、「衛」,是根據《內經》中所說的「營氣在晚上運行於陽、白天運行於陰;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晚上運行於陰」而來的。但我認為,這個病例實際上是麻黃證因熱而轉變為麻杏石甘湯證。觀察其惡寒、發熱、無汗、全身痠痛,不就是麻黃湯證嗎?觀察其咳嗽且咽喉疼痛,不就是因為寒邪化為熱,熱邪灼傷體液而引起的嗎?藥方根據證狀的變化而改變,疾病隨著藥物的服用而消失。
桂枝證,或以服藥故,或以病能自然傳變故,可一變而為白虎湯證。同理,麻黃湯證可一變而為麻杏石甘湯證。此可證之以大論。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言本屬麻黃湯證,予麻黃湯發汗,孰知藥劑太重,竟致肺部轉熱,雖汗出而仍喘。
白話文: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因為服藥的原因,或者是疾病可以自然轉變的原因,就可以轉變為白虎湯證。同樣的道理,麻黃湯證也可以轉變為麻杏石甘湯證。這可以是大論中的證明。大論說:「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後仍然喘,而且沒有嚴重的發熱,就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句話本來屬於麻黃湯證,服用麻黃湯發汗,但藥物太重,導致肺部轉熱,即使出汗了還是喘。
淺人無知,見無汗變為有汗,疑麻黃湯證轉為桂枝湯證。初不知身無大熱,熱反聚於肺臟,而肺臟之邪,並非傳於腸胃也。經文俱在,可以覆按。
白話文:
那些見識淺薄的人,看到沒有汗變成冒汗,就懷疑麻黃湯證已經轉變成桂枝湯證。他們沒有搞明白,身體沒有全身發熱,而是熱氣聚集在肺臟,而肺臟的病邪並沒有傳入腸胃。經書上都有記載,可以查閱核對。
余前謂白虎湯為桂枝湯之反面,今當續曰:麻杏甘石湯為麻黃湯之反面。此說當更易明瞭。何者?二湯中三味相同,所異者,一為桂枝,一為石膏。而後知麻黃湯證為寒實,麻杏甘石湯證為熱實。攻實雖同,寒熱不一。麻黃湯證有喘,麻杏甘石湯證亦有喘。其喘雖同,而其喘之因不一。
白話文:
我以前說白虎湯是桂枝湯的反面,現在應該再補充說:麻杏甘石湯是麻黃湯的反面。這個說法應該更容易理解。為什麼呢?這兩種湯劑中有三味藥相同,不同的是,一種是桂枝,一種是石膏。然後我們知道麻黃湯證狀是寒實,麻杏甘石湯證狀是熱實。攻實雖然相同,寒熱卻不相同。麻黃湯證狀有喘,麻杏甘石湯證狀也有喘。他們的喘雖然相同,但喘的原因卻不相同。
喘為肺閉,而其所以閉之因不一。人當健時,肺部寒溫調勻,啟闔合度,無所謂閉。及其受寒則閉,受熱則亦閉。閉者當開,故均用麻杏以開之,甘草以和之,而以桂枝、石膏治其原。於是因寒而閉者開,因熱而閉者亦開,仲聖制方之旨,於焉大明!
白話文:
喘是肺受到閉塞,而肺閉的原因不只一種。當人身體健康時,肺部的寒溫調節均勻,啟闔合適,沒有所謂的閉塞。當肺部受寒則閉塞,受熱也會閉塞。閉塞的肺部必須使它打開,所以都用麻杏來打開它,用甘草來調和它,而用桂枝、石膏來治療它根本的原因。這樣因寒而閉塞的肺部就可以打開,因熱而閉塞的肺部也可以打開,仲景制定方劑的用意,在這裡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