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31)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下卷 (31)

1. 第八五案,奔豚(其二,佐景醫案)

讀者試將前案吾師治驗例及本案拙案例合而考之,可知吾所言者,皆實驗之論,非玄想之談。又吾師之案與拙案較,在治法上言,有一不同之點在。讀者明眼,諒早已燭之。如其未也,不妨略予思考,得之,然後接閱下文,與吾所言者對勘。此乃治學之一法,添趣之一術也。

吾師前案先用吳茱萸合理中湯,繼用桂枝加桂湯納半夏;拙案則由桂枝加桂湯漸移作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加桂,一往一來,彼順此逆。易言之,吾師先治其本,後圖其標,余則先治其標,後圖其本,與上卷葛根芩連湯證,師用退一步法,余用進一步法者,遙遙對映,正可相得益彰。

學者當知一病之來,每非一方可奏全功,見其實則進,慮其虛則退;惟其急則顧標,因其緩則保本。必也進退合度,標本無誤,病乃速已。抑進退之外,尚有旁敲側擊之法,標本之間,更有中氣逆從之調。一隅三反,又豈待焦唇之喋喋乎?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

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吾人讀此,得毋驚扁鵲之神乎?獨惲鐵樵先生本《內經》以為說,曰:「扁鵲所以知齊侯之病,初無其他巧妙,全是今《內經》所有者。……且扁鵲必有左證,凡治一藝而名家者,其心思必靈活。當時之氣候,齊國之土宜,齊侯之嗜好之意志之環境,必曾一一注意。常人用意不能如此,扁鵲之言遂神。

」惲先生此言,可渭發前人所未發,實深得吾心者矣。後世醫人多自視過卑,以為古人能治未病,每油然生景仰之心,今人不及古人,輒廢然無抗衡之志,竊意以為過矣!

今設有一病婦,叩君之門而求診焉。君一見之下,即當望聞。見其愁眉緊鎖,聞其嘆聲頻發,可以想知其心志之抑鬱;見其腹部脹滿,聞其嘔逆時作,可以想見其腸胃之不運;見其叉手冒心,聞其自語慰藉,可以想知其驚恐之易乘。更察其苔,白而膩,切其脈,沉而弦。問之,幸未有逆氣之上衝。

但君於此時,當逆料奔豚上衝之期匪遙,發作欲死之候將屆。君乃出慰藉之言,以寬其心志。用芳香之藥,以鼓其胃氣。遣逐穢之劑,以掃其腸積。借安神之品,以扶其心君。無何,婦轉健碩,安病奔豚?夫若是,君已能治未病,君即是上工。彼扁鵲雖神,安得專美於前哉?學者當知古之上工,人也,吾亦人也,吾獨不得為上工乎?用特添一筆於此,以自勉勉人。

白話文:

讀者們試著將我老師之前的醫案驗證案例,以及我這個案例一起比較研究,就可以知道我所說的,都是經過實際驗證的理論,不是憑空想像的。而且我老師的醫案和我的醫案比較,在治療方法上,有一個不同的地方。聰明的讀者,應該早就看出來了吧。如果還沒發現,不妨稍微思考一下,得到答案後再繼續看下去,和我接下來要說的對照一下。這是學習的一種方法,也是增加樂趣的一種技巧。

我老師之前的醫案先用吳茱萸搭配理中湯,接著用桂枝加桂湯加入半夏;我的案例則從桂枝加桂湯逐漸轉為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加入桂枝,一前一後,一個順著病勢,一個逆著病勢。簡單來說,我老師先治根本,再處理表象;我則是先處理表象,再治根本。這和上卷治療葛根芩連湯證時,老師用退一步的方法,我用進一步的方法,遙相呼應,正好可以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學醫的人應該知道,疾病的發生,往往不是單用一個方子就可以完全治好的,看到病勢強盛就應該積極進攻,考慮到身體虛弱就應該退一步。病勢急迫時就要先處理表象,病勢緩慢時就要先顧根本。一定要進退有度,標本兼治,疾病才能迅速痊癒。除了進退之外,還有旁敲側擊的方法,在標和本之間,更有調理中氣逆亂的方法。能夠從一個角度思考多個方面,又何必像唐僧一樣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呢?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經過齊國,齊桓侯把他當客人接待,扁鵲入朝,見到桓侯說:『您的病在皮膚表面,不治療會加深。』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貪圖利益,想把沒病的人說成有病,來顯示自己的功勞。』過了五天,扁鵲再次見到桓侯,說:『您的病在血脈,不治療恐怕會加深。』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桓侯不高興。過了五天,扁鵲再次見到桓侯,說:『您的病在腸胃之間,不治療會加深。』桓侯沒有回應。

扁鵲離開,桓侯很不高興。過了五天,扁鵲再次見到桓侯,看見桓侯就退走了。桓侯派人問他原因,扁鵲說:『疾病在皮膚表面,可以用湯藥和按摩治療;在血脈,可以用針灸治療;在腸胃,可以用酒藥治療;在骨髓,即使是掌管生命的司命神也沒有辦法。現在病已經到了骨髓,所以我才沒有話說了。』過了五天,桓侯身體發病,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經逃走了,桓侯就這樣死了。」

我們讀到這裡,難道不會驚嘆扁鵲的神奇嗎?但惲鐵樵先生根據《內經》提出解釋,說:「扁鵲之所以知道齊桓侯的病,並沒有什麼其他的巧妙之處,完全是《內經》裡面就有的理論。...而且扁鵲一定有證據,凡是精通一門技術而成為名家的人,他的心思一定非常靈活。當時的氣候、齊國的地理環境、齊桓侯的喜好和意志以及生活環境,他一定都有仔細觀察。一般人做不到這樣,所以扁鵲的預言才顯得神奇。」

惲先生的這番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前人所沒有發現的道理,實在是深得我心。後世的醫生大多過於看輕自己,認為古人能治未病,就常常產生敬仰的心情,認為今人不如古人,就往往放棄與古人一較高下的志氣,我認為這種想法太過分了!

現在假設有一位生病的婦人,來找你求診。你一眼看到她,就應該開始望聞問切。看到她愁眉緊鎖,聽到她頻頻嘆氣,就可以推想她心情憂鬱;看到她腹部脹滿,聽到她時常嘔吐,就可以推想她腸胃功能不好;看到她雙手捂著胸口,聽到她自言自語安慰自己,就可以推想她容易驚恐。再觀察她的舌苔,是白色而膩,切她的脈象,是沉弦的脈。問診,幸好還沒有逆氣往上衝的現象。

但你此時,應該預料到奔豚之氣向上衝的時候不遠了,發作時可能會有死亡的危險。你於是說些安慰的話,來寬慰她的心情。用芳香的藥物,來振奮她的胃氣。用排除穢濁的藥劑,來清除她腸胃的積滯。借用安神的藥品,來扶助她的心神。沒多久,婦人的身體變得強健,哪裡還會有奔豚病呢?如果這樣,你已經能夠治療未病,你就是高明的醫生了。即使扁鵲再神奇,又怎麼能獨占鰲頭呢?學醫的人應該知道,古代的良醫也是人,我也是人,我為什麼就不能成為良醫呢?因此特地在這裡添上一筆,用來勉勵自己,也勉勵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