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27)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下卷 (27)

1. 第八四案,奔豚(其一,穎師醫案)

劉(右)

初診(九月十六日),始病中脘痛而吐水,自今年六月,每日晨泄,有時氣從少腹上衝,似有瘕塊,氣還則絕然不覺。此但肝鬱不調,則中氣凝滯耳。治宜吳茱萸湯合理中。

淡吳萸(四錢),生潞黨(五錢),乾薑(三錢),炙草(三錢),生白朮(五錢),生薑(三片),紅棗(十二枚)

二診(九月十八日),兩服吳茱萸合理中湯,酸味減而沖氣亦低,且晨泄已全愈。惟每值黃昏,吐清水一二口,氣從少腹挾痞上衝者,或見或否。治宜從欲作奔豚例,用桂枝加桂湯,更納半夏以去水。

川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生草(錢半),桂心(錢半),製半夏(五錢),生薑(五片),紅棗(七枚)

拙巢注,服後全愈。

佐景按,本案初診所謂吐水,二診所謂吐清水,頗可疑,或

即是「白津」,其說詳下案。

白話文:

劉先生(右)

第一次看診(九月十六日),剛開始是胃部中間疼痛而且吐水,從今年六月開始,每天早上都會腹瀉,有時候會有氣從小腹往上衝,感覺好像有腫塊,氣消下去就完全沒感覺。這只是因為肝氣鬱結不順,導致中焦的氣凝滯而已。治療應該用吳茱萸湯加上理中湯。

藥方:淡吳茱萸(四錢),生潞黨參(五錢),乾薑(三錢),炙甘草(三錢),生白朮(五錢),生薑(三片),紅棗(十二枚)

第二次看診(九月十八日),吃了兩帖吳茱萸湯加上理中湯,胃酸減少,往上衝的氣也降低了,而且早上的腹瀉也完全好了。只有在每天傍晚的時候,會吐一兩口清水,氣從小腹夾帶著痞塞的感覺往上衝的情況,有時候會出現,有時候不會。治療應該依照奔豚的狀況,使用桂枝加桂湯,再加上半夏來去除水氣。

藥方:川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生甘草(一錢半),桂心(一錢半),製半夏(五錢),生薑(五片),紅棗(七枚)

拙巢的註解:服藥後就完全康復了。

佐景的按語:這個病例第一次看診時說的吐水,和第二次看診時說的吐清水,很可疑,或許就是「白津」,詳細的說明在下一個病例。

2. 第八五案,奔豚(其二,佐景醫案)

周(右,住浦東)

初診,氣從少腹上衝心,一日四五度發,發則白津出,此作奔豚論。

肉桂心(一錢),川桂枝(三錢),大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片),大紅棗(八枚)

佐景按,本案為余在廣益中醫院所診得者,余視此頗感興

趣,若自珍其敝帚者然,請從「白津」說起。

《金匱要略》曰:「寒疝繞臍痛,苦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大烏頭煎主之。」本條中「苦發」二字,《千金》《外臺》作「若發」,此不足論。「白津」二字,《千金》《外臺》作「白汗」,「白汗」二字在仲聖書中為少見,或以為即《素問》之「魄汗」,或以為即《脈經》之「白汗」,似未得為的解。若仍作「白津」,亦未能確指為何物。

若釋「白津」為「白帶」,尤誤。因「帶」則稱「下」,而不稱「出」,稱「白物」而不稱「白津」故也。獨本案病者周右告我以一病狀,我無成句以形容之,欲得而形容之,除非「發則白津出」五字,庶足以當之。蓋周右每當寒氣上衝之時,口中津液即泉湧而出,欲止之不得,其色透明而白。

待沖氣下降,此種白津方止。其來也不知何自,其止也不知何往。但決非痰濁之屬,蓋痰濁出於肺胃,此則出於口中,痰濁較濃而厚,此則較淡而清。痰濁之吐出須費氣力,此則自然流溢,故二者絕然為二物。

夫奔豚為寒性病,既有出白津之例,則寒疝亦為同類之寒性病,其出白津復何疑?師兄吳凝軒謂嘗親見凍斃之人將死之時,口出白津無算,汩汩而來,絕非出於其人之自主,與此正可互相印證,事實之不可誣有如是者!

葉案曰:「高年少腹氣衝,脘下心肋時痛,舌底流涎,得甜味,或靜臥,少瘥,知飢不食,大小便日窒。此皆陰液內枯,陽氣結閉。喻西昌有滋液救焚之議。然衰老關格病,苟延歲月而已,醫藥僅堪圖幸。」藥用「大麻仁、柏子仁、枸杞子、肉蓯蓉、紫石英、炒牛膝」。細按本病實是奔豚,所謂「舌底流涎」,即是「白津」。

其用藥雖非正道,而足以互證病情者乃至審也。

按依西醫解剖學言,唾腺亦名涎腺,涎腺計有三對,曰耳下腺,曰顎下腺,曰舌下腺,其末端各有球囊如葡萄狀。耳下腺為最大,在外耳之直下,別有管開口於上顎臼齒之近旁,以輸送唾液;顎下腺在下顎之內前部,舌下腺在舌底黏膜之下,其輸送管皆開口於舌尖下部之兩側。若唾腺神經起反射興奮,以致唾液分泌亢盛者,謂之反射性流涎症云云。

竊意奔豚病者心腹部分之神經劇受刺激,因反射及於唾腺神經,故分泌唾液特多。此唾液也,實即本案所謂白津。

二診,投桂枝加桂湯後,氣上衝減為日二三度發,白津之出亦漸稀。下得矢氣,此為邪之去路,佳。

白話文:

第八五案,奔豚(其二,佐景醫案)

周姓病人(住在浦東),初診時,氣體從下腹部往上衝到心臟,一天發作四五次,發作時會流出白色唾液,這符合奔豚症的診斷。

處方:肉桂(一錢)、川桂枝(三錢)、大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生薑(三片)、大紅棗(八枚)。

佐景按:此案是我在廣益中醫院診治的病例,我對此案非常感興趣,就像珍惜自己的敝帚一樣,想從「白津」這個症狀開始討論。

《金匱要略》記載:「寒疝繞臍痛,發作時會流出白色唾液,手足厥冷,脈象沉而弦,大烏頭湯主治。」這條記載中「苦發」二字,《千金方》、《外臺秘要》作「若發」,這點差異無關緊要。「白津」二字,《千金方》、《外臺秘要》作「白汗」,「白汗」在仲景的著作中較少見,有人認為是《素問》中「魄汗」或《脈經》中「白汗」的別稱,但似乎沒有確切的解釋。如果仍然理解為「白津」,也無法明確指出是什麼物質。

如果將「白津」解釋為「白帶」,那就錯了,因為白帶是用「下」來形容,而不是「出」,用「白物」來形容,而不是「白津」。但周姓病人描述的病狀,我找不到更恰當的詞語來形容,只有「發則白津出」五個字才能準確地表達。每次寒氣上衝時,他口中就會湧出大量唾液,止都止不住,顏色清澈透明發白。

等到氣衝現象下降後,這種白色唾液才會停止。它來的不知從何而來,去的不知去向何處。但絕對不是痰濁,因為痰濁來自肺胃,而這種唾液是從口中流出;痰濁濃稠,而這種唾液清稀;吐出痰濁需要用力,而這種唾液則自然流出,因此兩者完全不同。

奔豚症是寒性疾病,既然有流出白津的例子,那麼寒疝也是同類的寒性疾病,它流出白津也就無可厚非了。師兄吳凝軒說他曾親眼見過凍死的人臨死前,口中會流出大量的白色唾液,源源不斷,完全不由自主,這與此案正好互相印證,事實不容置疑!

葉某的病例記載:「老年人下腹部氣體上衝,心窩下肋骨處時有疼痛,舌下流涎,帶有甜味,靜臥時稍有好轉,雖然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大小便不通暢。這些都是陰液枯竭,陽氣閉塞的表現。喻西昌主張用滋養陰液的方法來治療。然而對於老年人的關格病,只能苟延殘喘,藥物治療只能碰運氣。」藥物使用「大麻仁、柏子仁、枸杞子、肉蓯蓉、紫石英、炒牛膝」。仔細分析,這個病例實際上就是奔豚症,「舌下流涎」就是「白津」。

雖然用藥方法不是正統的,但足以互相印證病情。

按照西醫解剖學來說,唾液腺又稱涎腺,共有三對,即耳下腺、顎下腺、舌下腺,其末端都有像葡萄一樣的球囊。耳下腺最大,位於外耳下方,有導管開口在上顎臼齒附近,輸送唾液;顎下腺位於下顎內前方;舌下腺位於舌底黏膜下方,其導管都開口在舌尖下方的兩側。如果唾液腺神經反射性興奮,導致唾液分泌過多,就稱為反射性流涎症。

我認為,奔豚症患者心腹部的神經受到強烈刺激,反射作用影響到唾液腺神經,因此唾液分泌過多。這種唾液,就是本案中所說的「白津」。

第二次診治,服用桂枝加桂湯後,氣體上衝的次數減少到一天兩三次,白色唾液也逐漸減少。排出大量氣體,這是邪氣排出體外的途徑,情況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