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26)
第一集下卷 (26)
1. 第八三案,懸飲(其二,穎師親撰)
仲景書中曾載此症(見趙刻本《傷寒論》第一百六十條),非十棗湯不為功。乘此體力未衰之時,可以一下而愈,遲則不耐重劑也。乃擬方用甘遂三分(此藥須煨透,服後始不致作嘔,否則吐瀉並作,頗足驚人,曾經屢次試驗而知)。大戟、芫花(炒)各錢半,因體質素不壯盛,改用棗膏和丸欲其緩下。
並令侍役先煮紅米粥,以備不時之需。服藥後四五小時,腹中雷鳴,連瀉糞水十餘次,腹皮弛緩,頭痛亦除。惟神昏似厥,呼之不應。其家人咸謂用藥過猛。愚曰:勿驚。《尚書》所云「若藥不瞑眩,厥疾勿瘳」,此之謂也。如慮其體力不支,可進已冷之紅米粥一杯,以養胃氣而止便瀉。
如言啜下,果即瀉止神清。次日腹中仍微有水氣,因復投十棗丸錢半,下其餘水,亦去疾務盡之意。嗣以六君子湯補助脾元,且方內白朮一味能恢復其吸收機能。故調理旬日,即獲全愈。」(錄《中醫內科全書》)。此亦古方治今病之一好例也。
白話文:
張仲景的書中曾經記載過這種病症(在趙刻本《傷寒論》第一百六十條有提到),如果不用十棗湯就無法見效。趁著病人體力還沒有衰弱的時候,可以用猛藥一次就治好,如果拖延時間,身體就無法承受這種重劑量的藥物了。因此開立處方,使用甘遂三分(這個藥材必須用火煨透,服藥後才不會想吐,否則會同時發生嘔吐和腹瀉,非常驚人,我曾經多次試驗才得知)。大戟、芫花(炒過)各一錢半,因為病人體質本來就不強壯,所以改用棗膏做成藥丸,希望能讓藥性緩慢發揮作用。
同時吩咐僕人先煮好紅米粥,以便隨時需要。服藥後四、五個小時,肚子裡開始發出雷鳴般的聲音,連續腹瀉十幾次,拉出來的都是水狀糞便,肚子也變得鬆軟,頭痛也解除了。只是精神昏沉,好像要昏厥一樣,叫他也沒有反應。他的家人都說是用藥太猛了。我說:「不要驚慌。《尚書》說的『如果吃藥沒有昏迷的反應,病就無法痊癒』,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擔心他體力不支,可以給他喝一杯已經放涼的紅米粥,用來滋養胃氣,同時止住腹瀉。」
病人喝下粥後,果然就止住了腹瀉,精神也清醒了。第二天,肚子裡仍然微微有水氣,所以又投予十棗丸一錢半,來排除剩餘的水液,也是為了徹底根除疾病。之後用六君子湯來補養脾胃的元氣,而且方子裡面的白朮這一味藥,能夠恢復脾胃的吸收功能。因此調理了十天左右,就完全康復了。(節錄自《中醫內科全書》)。這也是古代的方子治療現代疾病的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