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21)
第一集下卷 (21)
1. 第八一案,肺癰(其二,穎師醫案)
余恨者何?曰:不能如吾師之善用葶藶牙皂也!為特詳志吾過,以告世之治醫者(又黃耆於本病有特效,醫者不可不知)。
曹穎甫曰,凡治此證,癰膿結聚肺部,當開泄肺氣,清其鬱熱,為第一步。及肺臟氣疏,咯痰不暢,則以決去癰膿為第二步。及腥臭之痰出盡,而膠痰之未成膿者,尚吐之不已,則以破除痰結為第三步。及膠痰漸少,肺之破碎處當用補救,則以扶養肺陰為第四步。惟補救之方推《千金》黃昏湯為最。黃昏為合歡皮,張璐玉稱其兩干相著,即黏合不解,取其黏性實足以補肺臟之罅漏,而收其全功,較世傳白及尤為穩當。敢布腹心,以告同仁。按合歡為馬纓花,花紅如馬纓,五六月始開,枝幹多連理,予親見之。蓋肺主皮毛,此樹之皮彼此易為黏合,故能補肺之綻裂也。
又按佐景謂肺癰病原實出陽明,此說甚精確。蓋腸胃燥實,鬱熱上熏於肺,則肺燥而膠痰生。一日之燥氣不除,則一日之膠痰不去。久久熱傷肺臟,因變癰膿。故治之之法,第一當開壅清熱,其次則當破頑痰,皆所以抉其壅也。至如中消之證,尤當破其壅結,而清其胃熱,重則承氣,輕則人參白虎,皆當用之。
否則,肺液一傷,甚則為癰,輕即為痿(佐景注:肺痿又有屬於寒性者,多為虛證,治法迥異,詳第二集)。童公之病,實由於此,竟致不起者,未嘗不由此也,可以為前鑑矣。
佐景又按,余記本案既竟,攜示吳君大鏞。吳君閱畢,乃書證明詞如下。「小女刻已全愈,曹公再造之恩,不敢忘也!本案記載翔實無誤,世有同病者,知所抉擇矣。特此附筆證明,並表謝忱。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吳大鏞拜志」
白話文:
我感到遺憾的是什麼呢?就是我不能像我的老師一樣,善用葶藶子和皂莢這兩味藥!所以我特別詳細地記錄下我的過失,來告訴世上從事醫療的人(另外,黃耆對於這個病有特效,醫生們不可以不知道)。
曹穎甫說,凡是治療這個病,當肺部有膿液積聚時,第一步應該要疏通肺氣,清除肺部的鬱熱。等到肺部的氣機疏通後,但痰卻不容易咳出來,這時第二步就要設法排出膿液。等到腥臭的痰都排盡了,但未形成膿的黏稠痰仍然不斷咳出,這時第三步就要設法去除這些痰結。等到黏稠痰逐漸減少,肺部破損的地方需要修復時,第四步就要用補養肺陰的方法。其中,修復的方子,我認為《千金方》中的黃昏湯是最好的。黃昏湯中的黃昏是指合歡皮,張璐玉說合歡皮的兩片會黏在一起,很難分開,這是取它的黏性,確實可以修補肺部的破損,並達到完整的效果,比世人常用的白及更加穩妥。我敢把我的想法坦誠地告訴大家,與同仁們分享。我認為合歡就是馬纓花,花是紅色的像馬的纓子,在五六月才開花,枝幹經常有連理的現象,我親眼見過。因為肺主管皮毛,而這種樹的皮容易互相黏合,所以能夠修補肺部的裂開之處。
此外,佐景說肺癰的病因其實是出於陽明經,這個說法非常精確。因為腸胃乾燥,熱氣往上熏蒸到肺部,就會使肺燥而產生黏稠痰。如果一天腸胃的乾燥之氣不消除,那麼黏稠的痰就一天不會減少。久而久之,熱邪傷到肺臟,就變成癰膿。所以治療的方法,第一步應該要疏通阻塞,清除熱邪,其次則要打破頑固的痰結,這些都是為了去除病邪的壅塞。至於中消的病症,更應該要消除其壅塞,並清除胃熱,病情嚴重的要用承氣湯,輕微的可以用人參白虎湯,這些都應該要使用。
否則,肺液一旦受到損傷,嚴重的就會變成癰,輕微的就會變成肺痿(佐景註解:肺痿也有屬於寒性的,大多是虛證,治療方法截然不同,詳見第二集)。童先生的病,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最後導致去世,不可以不引以為鑑。
佐景又註解說,我記錄完這個醫案後,拿給吳大鏞先生看。吳先生看完後,寫下了以下的證明。「小女現在已經完全康復,曹先生的再造之恩,我們不敢忘記!這個醫案記錄詳實,沒有錯誤,世上有相同疾病的人,應該知道如何選擇了。特別附筆證明,並表達謝意。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吳大鏞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