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15)
第一集下卷 (15)
1. 第八○案,肺癰(其一,穎師醫案)
」
又曰:「今年五六月間,余在施恩救濟院施醫,所診一漆匠名黃玉林,年四十,貧苦無依,患肺癰,吐出臭痰膿血,氣達六尺以外,其痰落地,須臾發酵,高至六七分,成花泡。咳嗽則胸中隱隱作痛,飲食衣服皆不適體。淳于公所謂六不治已居其半。余令自採蘆筍茅根煎水常服,仍依治羅樹成法出入為方。
經余贈藥九劑,幸告愈。可見苦同胞飲茅蘆水亦有洋參之力,堪作醫林經驗之一助。又余每遇貧人肺熱,囑食豆漿、豆芽湯,亦往往作焦頭爛額之客。聖方平易,不尚珍奇。當茲經濟破產時代,凡吾同道,在可能範圍內,當為民眾省節金錢,莫謂非本責而不顧也。」(錄《光華醫藥雜誌》三卷二期)熊老醫士大膽細心,誠是吾輩後學者之導師。
《要略》曰:「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由此可知肺癰之病源為熱,其病狀為先唾濁沫,後葉膿血。濁沫者,肺津為熱熏灼所成也;膿血者,津盡甚至肺體腐化也。
又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由此可知桔梗湯之所主者,為肺癰之初成,時出濁唾腥臭,必久而久之,方吐膿如米粥,非初時吐膿如米粥也。又曰:「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又曰:「肺癰。
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者,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後人見此二條無膿血字狀.竟以本方專為逐水之劑,非有膿血也,乃失仲聖原旨矣。夫曰胸滿脹,試問其所脹者何物,非肺津肺體化為膿血而何?曰喘鳴迫塞,曰不得臥,試問其故安在,非肺體腐化不能營其呼吸之工作而何?況仲聖之筆法多有詳於彼而略於此者。
故桔梗湯條既曰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葶藶大棗湯二條即但言肺癰,而隱含吐膿血於其中矣。又曰:「《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按煩滿,讀如煩懣。煩懣者,肺中微熱之初生,似尚未灼爍肺津為腥臭之濁唾也。故葦莖湯所主之候,還在桔梗湯之前。
由是觀之,以上三湯,殊有輕重層次之分。葦莖湯最先而輕,桔梗湯為中,葶藶大棗瀉肺湯最後而重。姑以方譬方,則葦莖湯猶如白虎湯,桔梗湯猶如調胃承氣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猶如大承氣湯。今有陽明腸胃病者於此,大便不行,醫試以調胃承氣,小瘥而未愈,於是與以大承氣,遂大下而病瘥。顧胃熱未楚,乃以白虎奏全功,此事實所許可者也。
故吾師本案先用桔梗,次用葶藶大棗,末用葦莖,其義殆亦猶是。未知吾師之意云何?
白話文:
有個案例,說到今年五六月間,我在施恩救濟院當醫生時,遇到一位名叫黃玉林的油漆工,他四十歲,很窮又沒依靠,得了肺癰,咳出來的痰又臭又帶膿血,味道遠到六尺以外都聞得到。他的痰掉在地上,過一會兒就會發酵,鼓起六七分高,像花泡一樣。他咳嗽的時候,胸口裡面隱隱作痛,吃東西、穿衣服都覺得不舒服。就像淳于意說的六種不治之症,他已經佔了一半。我讓他自己去採蘆筍和茅根,煮水當茶喝,然後參考治療羅樹成的方法,開藥方。
我給他開了九劑藥,幸好他康復了。可見,貧苦的同胞喝蘆筍茅根水也有像人參一樣的功效,這可以當作醫學界的一個經驗。另外,我每次遇到貧窮的人肺熱,都會叫他們吃豆漿、喝豆芽湯,也常常能治好這些病患。好的藥方都很簡單易用,不追求稀奇珍貴。現在經濟這麼差,我們這些當醫生的,應該盡可能為民眾省錢,不要認為這不是自己的責任而不去關心。(這是從《光華醫藥雜誌》第三卷第二期刊登的內容)熊老醫師膽大心細,實在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
《要略》這本書說:「風邪侵犯皮膚毛髮,熱邪侵犯血脈,風邪跑到肺部,人就會咳嗽,口乾、氣喘、胸悶,喉嚨乾燥但不覺得口渴,會咳出很多混濁的泡沫,有時會發冷。熱邪經過的地方,血液會凝結,積聚成癰膿,咳出來像米粥一樣。剛開始出現時還可以救,如果膿已經形成就沒救了。」由此可知,肺癰的病因是熱,症狀是先咳出混濁的泡沫,然後才咳出膿血。混濁的泡沫是肺部的津液被熱熏烤形成的;膿血是津液耗盡,甚至肺組織腐爛造成的。
書中又說:「咳嗽、胸悶、發冷、脈搏跳得快、喉嚨乾燥但不渴,有時會咳出混濁且有腥臭味的痰,久了會咳出像米粥一樣的膿,這是肺癰,用桔梗湯治療。」由此可知,桔梗湯主要治療肺癰初期,出現混濁腥臭痰的情況,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咳出像米粥一樣的膿,而不是一開始就咳出膿。書中又說:「肺癰導致呼吸困難,躺不下來,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還說:「肺癰導致胸悶、全身和臉部浮腫、鼻塞、流鼻涕、聞不到味道、咳嗽、呼吸困難,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後人看到這兩條沒有提到膿血的症狀,竟然認為這個方子是專門用來利水的,沒有膿血,這就誤解了張仲景的原意了。如果說胸悶脹滿,試問脹的是什麼?不就是肺部的津液和組織化為的膿血嗎?又說呼吸困難、躺不下來,試問原因是什麼?不就是肺部組織腐爛,不能正常進行呼吸工作嗎?何況張仲景的寫作風格,常常是有的地方寫得很詳細,有的地方卻寫得很簡略。
所以桔梗湯的條文已經說了「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而葶藶大棗湯的兩條只是說了肺癰,但其實也包含著咳出膿血的意思。書中又說:「《千金方》的葦莖湯治療咳嗽、輕微發熱、胸悶、胸部感覺像有東西覆蓋一樣,這也是肺癰。」這裡的「煩滿」應該讀作「煩懣」。煩懣的意思是肺部微微發熱的初期,似乎還沒有把肺部的津液燒成腥臭的混濁痰。所以葦莖湯主要治療的情況,比桔梗湯還要早。
由此看來,以上三個方子,在輕重程度上有所區別。葦莖湯最先而輕,桔梗湯次之,葶藶大棗瀉肺湯最重。如果用方子來比喻,葦莖湯就像白虎湯,桔梗湯就像調胃承氣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就像大承氣湯。現在有個陽明腸胃病的患者,大便不通,醫生先試著用調胃承氣湯,稍微好一點但沒有痊癒,於是改用大承氣湯,就大便通暢而痊癒了。但如果胃熱沒有完全清除,就要用白虎湯才能徹底治好,這是實際情況允許的。
所以我老師在本案例中,先用桔梗湯,然後用葶藶大棗湯,最後用葦莖湯,其中的道理大概也是這樣。不知道我老師的想法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