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4)
第一集下卷 (4)
1. 第七七案,腸癰(其一,穎師醫案)
二診,昨用大黃牡丹湯,加當歸、赤豆。所下黏膩赤色之物,非膿非血。此種惡濁久留腸中,必化為黑色之河泥狀。服湯後,腸中有水下行,作漉漉聲。蓋此證腸中必有阻塞不通之處,故謂之癰。癰者,壅也。然則不開其壅,寧有濟乎?病根未拔,仍宜前法減輕。
生川軍(三錢),丹皮(五錢),桃仁(五十粒),當歸(五錢),冬瓜仁(一兩),赤芍(五錢),芒硝(二錢,沖),敗醬草(五錢),杜赤豆(四兩,煎湯,後入前藥)
佐景按,史君服此方凡二日,計二劑,夜間皆大下,甚至疲於奔波床第與便具之間。所下除河泥狀汙物外,更有白色之膿水。下此水時,每作劇痛。史君自曰:計吾三日夜所下之物,當已滿一器有半。吾腹雖大,乃何來若許汙物,斯亦奇矣!
第三日史君服此原方,余親訪之於其私宅。史君曰:我昨未告老師以所下之物如河泥狀,而老師立案,乃徑曰:「必化為黑色之河泥。」噫,何其神也!余笑頷之。因憶某日有徐先生(先生亦嘗從師遊)者嘗來謁師,曰:「家慈以腸病棄養矣。時余以事遠羈他方,未克侍側。
中醫以藥攻之不下。西醫剖開腸之一角,見腸中所蓄,非為燥矢,乃盡屬如河泥狀之物。於是施術取去汙物,病暫愈。乃不幸又二月餘而棄養。」於此可見西醫之治療腸癰,雖見效於一時,而終不足恃,忽其本而務其末,倘死者有知,能不飲恨九泉乎?
坐談有頃,因詢史君以得病之由。曰:「昔年患病,常不服藥。家嚴篤信仙佛,每以香灰令服,病因其在此乎?」但斯時史君所下者,已由黑色漸變為紫紅之咖啡色矣。
三診,兩進加味大黃牡丹湯,腸中宿垢漸稀。惟臍右斜下近少腹處按之尚痛,則病根尚未盡去也。仍用前法減硝、黃以和之。
粉丹皮(一兩),冬瓜子(一兩),生苡仁(一兩),桃仁泥(五錢),敗醬草(五錢),京赤芍(六錢),生甘草(二錢),當歸(五錢),桔梗(三錢),杜赤豆(四兩,煎湯代水)
佐景按,史君服此凡六劑,所下之物,漸由咖啡色轉為綠色。而綠色之中更雜有如蠶砂之黑粒。少腹痛處較瘥,惟上行之筋反覺微微牽引不舒。六劑之後,停藥二大,乃行四診。
四診,腸癰近已就全,惟每日晨起大便,患處尚覺脹滿,恐系夙根未除。然下經多次,血分大虧,時時頭暈,脈大,虛象也。當以補正主治,佐以利下焦水道。
大川芎(一兩),全當歸(五錢),大熟地(四錢),春砂仁(一錢),赤白芍(各三錢),豬苓(三錢),明天麻(四錢),陳皮(三錢),澤瀉(二錢),生白朮(五錢),冬葵子(五錢)
佐景按,史君服此補正分利之劑後,前之大便時痛者,今已不痛矣。且其前色綠者,今亦轉黃矣。惟七分黃之中,仍有三分綠耳。史君前有遺精宿恙,此時又發。或系本方分利藥太重之故歟?惟遺後絕不疲勞,則亦無妨焉。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昨天用了大黃牡丹湯,加上當歸、赤小豆。病人排泄出來的黏膩紅色物質,既不是膿也不是血。這種污濁的東西如果長時間留在腸道中,一定會變成黑色像河底爛泥一樣的狀態。服藥後,腸道中有水往下流動,發出漉漉的聲音。這種病症是因為腸道中有阻塞不通的地方,所以才稱為癰。癰的意思就是阻塞。既然這樣,不疏通阻塞,怎麼能治好呢?病根還沒去除,仍然要用之前的藥方,但要稍微減輕藥量。
藥方如下:生大黃(三錢)、牡丹皮(五錢)、桃仁(五十粒)、當歸(五錢)、冬瓜仁(一兩)、赤芍(五錢)、芒硝(二錢,沖服)、敗醬草(五錢)、赤小豆(四兩,煎湯,之後將其他藥加入湯中一起服用)。
史醫師按語:史先生服用了這個藥方共兩天,總共兩劑,晚上都大量腹瀉,甚至疲於奔波於床上和便盆之間。排出的除了像河泥的污物外,還有白色的膿水。排出膿水的時候,每次都劇痛。史先生自己說:我這三天晚上排出的東西,應該已經裝滿一器皿還多一半。我肚子雖然大,但怎麼會排出這麼多污物,真是奇怪啊!
第三天,史先生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我親自到他家拜訪。史先生說:我昨天沒有告訴老師我排出的東西像河泥一樣,而老師在病歷上直接寫「一定會變成黑色像河泥一樣的東西」,真是太神奇了!我聽了笑著點頭。我回想起之前有位徐先生(他也曾跟隨老師學習)來拜訪老師時說過:「我的母親因為腸道疾病過世了。當時我因為有事遠在外地,無法在身邊照顧她。中醫用藥攻治都沒有效果。西醫將腸道切開一角,發現裡面積聚的不是乾燥的糞便,而是全部像河泥一樣的東西。於是手術取出污物,病情暫時好轉。但不幸的是,兩個多月後又過世了。」由此可見,西醫治療腸癰,雖然一時有效,但終究不可靠,捨本逐末,如果死者有知,能不抱憾而終嗎?
我們坐著聊了一會兒,我詢問史先生得病的原因。他說:「以前生病,常常不吃藥。我的父親篤信仙佛,每次都讓他服用香灰,會不會是病因此而起的呢?」但這時,史先生排出的東西,已經從黑色漸漸變成紫紅色的咖啡色了。
第三次看診,吃了兩劑加味的大黃牡丹湯,腸道內的宿便漸漸減少。只有肚臍右下方靠近小腹的地方按壓時還會疼痛,可見病根還沒有完全去除。仍然用之前的藥方,但要減輕芒硝、大黃的用量,以調和藥性。
藥方如下:粉狀牡丹皮(一兩)、冬瓜子(一兩)、生薏仁(一兩)、桃仁泥(五錢)、敗醬草(五錢)、京赤芍(六錢)、生甘草(二錢)、當歸(五錢)、桔梗(三錢)、赤小豆(四兩,煎湯代替水來煎藥)。
史醫師按語:史先生服用了這個藥方共六劑,排泄物漸漸從咖啡色轉為綠色。而綠色中還夾雜著像蠶砂的黑色顆粒。小腹疼痛的地方有所好轉,但往上的筋脈反而覺得微微牽引不舒服。六劑之後,停藥兩天,然後進行第四次看診。
第四次看診,腸癰的病情已經接近痊癒,只是每天早上排便時,患處還覺得脹滿,恐怕是舊病根沒有完全去除。但經過多次的瀉下,導致氣血虧虛,常常頭暈,脈搏變大,是虛弱的現象。應該用補氣血的藥為主,輔助利下焦的水道。
藥方如下:大川芎(一兩)、全當歸(五錢)、大熟地(四錢)、春砂仁(一錢)、赤芍、白芍(各三錢)、豬苓(三錢)、明天麻(四錢)、陳皮(三錢)、澤瀉(二錢)、生白朮(五錢)、冬葵子(五錢)。
史醫師按語:史先生服用了這個補益氣血、利水的藥方後,之前排便時的疼痛,現在已經不痛了。而且之前綠色的排泄物,現在也轉為黃色了。只是七分是黃色,其中仍有三分是綠色。史先生之前有遺精的舊病,這時又發作了。或許是因為這個藥方利水的藥太多的緣故吧?但遺精後沒有疲勞的感覺,也就無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