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下卷 (3)
第一集下卷 (3)
1. 第七七案,腸癰(其一,穎師醫案)
史惠甫先生,(住上海城內方浜路七七五號三樓)
佐景按,史惠甫君前以病來診,曰:我時患腹痛,藥則少瘥,隔日輒發,醫者以為疝氣,常用理氣之劑云云。余細診之,乃腸癰也,即西醫所稱盲腸炎、腹膜炎之類是。當用藥攻之,稍瘥,數日又發,案及處方如下:
「腹痛偏右,瘥而復發,便燥結,擬大黃牡丹湯。
生川軍(錢半),元明粉(三錢,沖),桃仁(二錢),丹皮(二錢),敗醬草(三錢),生苡仁(四錢),熟附塊(一錢),枳實炭(二錢),大白芍(二錢),佛手(錢半)」
此四月十八日方也,服三劑,所下甚多,腹痛大減。至二十五日,僅覺患處隱隱作痛矣。易醫治之,與以疏泄厥氣之劑,方為:,
「軟柴胡(錢半),枳實炭(二錢),大白芍(二錢),青陳皮(各錢半),雲苓(三錢),香附(二錢),金鈴子(三錢),炙乳沒(各八分),小茴香(八分),炙枸桔(三錢),青桔葉(錢半),路路通(三錢)」
服後一日,病無進退。二日,腹脹轉劇,又來請診。察之,向之腹偏右脹痛者,今則滿腹左右皆脹矣。按之不甚有反抗力,經文中「腹皮急,按之濡」六字,確是形容盡致,不能更易,病者蹙頞相告曰:將如之何?余曰:無慮,前方尚可用。乃書曰:「腸癰旋瘥旋發,刻診小腹四圍作脹,按之濡,隱隱痛,大便不爽,再擬原法:,
生川軍(三錢),粉丹皮(三錢),冬瓜子(四錢),芒硝(三錢,沖),桃仁(三錢),敗醬草(三錢),熟附塊(錢半),大白芍(四錢),焦楂炭(三錢),細青皮(錢半)」
此方午刻服下,下午無動靜,至夜半方欲便,下穢物甚多。次日又來診,曰,下後腹中略舒矣。余視之,病雖減其一二,殊不了了。曰:昨方雖合,尚嫌輕也。史君曰:然則如之何?曰:當請吾師用重方,君有膽量服之否?曰:願聽命。乃謁師,作初診。
初診,腸癰屢經攻下,病根未拔。昨由姜君用大黃牡丹湯,腹脹略減。以證情論,仍宜攻下,仍用原法加減。
生川軍(五錢,後入),冬瓜仁(一兩),桃仁(八十粒),粉丹皮(一兩),當歸(五錢),芒硝(三錢,沖),杜赤豆(四兩,煎湯濃,後入前藥)
佐景按,史君持本方至藥鋪配藥,鋪中人有難色。曰:安用若許劇藥耶?史君曰:毋慮,此種藥予已屢服之矣。鋪中人曰:然則此郎中年幾何矣?曰:七十餘齡矣。曰:然,是誠有經驗學
問之醫也。乃慨予藥。據史君言,服後四小時即得便下,較向之服予方用大黃三錢,須逾十小時方得下者,爽快多矣。其夜所下最多,皆黑色臭穢之物。更衣頻數,至不可數。而快下之後,腹痛大減,腫脹亦消,次日乃來二診。
白話文:
第七七案,腸癰(其一,穎師醫案)
史惠甫先生(住在上海城內方浜路七七五號三樓)
佐景按,史惠甫先生之前因為生病來找我看診,他說:「我經常腹痛,吃藥會稍微好一點,但隔幾天就又發作。醫生都說是疝氣,所以都用疏理氣機的藥。」我仔細診斷後,發現是腸癰,也就是西醫所說的盲腸炎、腹膜炎之類的疾病。應該要用藥攻下,稍微好一點,但幾天後又發作。以下是病歷和處方:
「腹痛偏右邊,好轉後又復發,大便乾硬。擬用大黃牡丹湯。
生大黃(七點五克),芒硝(十五克,沖服),桃仁(十克),牡丹皮(十克),敗醬草(十五克),生薏仁(二十克),熟附子(五克),枳實炭(十克),白芍(十克),佛手(七點五克)」
這是四月十八日的藥方。吃了三帖,排出了很多東西,腹痛也大大減輕。到了二十五日,只覺得患處隱隱作痛。後來換了醫生治療,醫生開了疏泄氣機的藥方:
「軟柴胡(七點五克),枳實炭(十克),白芍(十克),青皮、陳皮(各七點五克),茯苓(十五克),香附(十克),金鈴子(十五克),炙乳香、沒藥(各三克),小茴香(三克),炙枸橘(十五克),青橘葉(七點五克),路路通(十五克)」
吃了一天,病情沒有好轉也沒有惡化。第二天,腹脹更加嚴重,又來找我看診。我檢查後發現,之前腹部右側脹痛的部位,現在整個腹部都脹起來了。按壓腹部沒有很明顯的抵抗力,就像醫書上說的「腹皮急,按之濡」一樣,形容得非常貼切,不能再更換了。病人皺著眉頭跟我說:「這該怎麼辦?」我說:「不用擔心,之前的藥方還可以用。」於是寫下:「腸癰時好時壞,現在診斷腹部周圍脹大,按壓軟軟的,隱隱作痛,大便不順暢,再用原來的治療方法:
生大黃(十五克),粉牡丹皮(十五克),冬瓜子(二十克),芒硝(十五克,沖服),桃仁(十五克),敗醬草(十五克),熟附子(七點五克),白芍(二十克),焦山楂炭(十五克),青皮(七點五克)」
這個藥方中午服用後,下午沒有動靜,到了半夜才想大便,排出了很多穢物。隔天又來複診,他說,排便後腹部稍微舒服了一點。我看了看,雖然病情稍微減輕了一些,但還是沒有完全好。我說:「昨天的藥方雖然有效,但藥力還是不夠強。」史先生問:「那該怎麼辦?」我說:「應該請我的老師開更強的藥方,你有膽量吃嗎?」他說:「願意聽從。」於是就去拜見我的老師,進行初次診斷。
初診,腸癰反覆用攻下的藥,病根還沒有拔除。昨天姜先生用了大黃牡丹湯,腹脹稍微減輕。從病情來看,還是應該用攻下的方法,還是用原來的藥方加減。
生大黃(二十五克,後下),冬瓜仁(三十克),桃仁(八十粒),粉牡丹皮(三十克),當歸(二十五克),芒硝(十五克,沖服),紅小豆(一百二十克,煎濃湯後放入之前的藥)
佐景按,史先生拿著這個藥方到藥鋪配藥,藥鋪的人面有難色,說:「怎麼要用這麼猛的藥?」史先生說:「不用擔心,這種藥我已經吃過很多次了。」藥鋪的人問:「那這位先生幾歲了?」史先生說:「七十多歲了。」藥鋪的人說:「原來如此,他一定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然後才把藥給了他。據史先生說,服藥後四個小時就開始排便,比之前我開的大黃十五克的藥,要十多個小時才排便,快多了。當晚排便量非常多,都是黑色臭穢的物質。上廁所的次數多到數不清。排便後,腹痛大大減輕,腫脹也消退了。第二天就來進行第二次診斷。
二診,昨天用了大黃牡丹湯,加了當歸、紅小豆,排出了黏膩紅色的物質,既不是膿也不是血。這種污穢的物質在腸道中久留,一定會變成黑色像河泥一樣的東西。服藥後,腸道中有水流動,發出漉漉的聲音。這個病是因為腸道中有阻塞不通的地方,所以才叫癰。癰的意思就是阻塞。如果沒有疏通阻塞的地方,怎麼能治好病呢?病根還沒有拔除,還是應該用之前的治療方法,稍微減輕一些藥量。
生大黃(十五克),牡丹皮(二十五克),桃仁(五十粒),當歸(二十五克),冬瓜仁(三十克),赤芍(二十五克),芒硝(十克,沖服),敗醬草(二十五克),紅小豆(一百二十克,煎湯,後放入之前的藥)
佐景按,史先生服用了這個藥方兩天,一共兩帖,夜間都大量排便,甚至疲於奔波在床上和廁所之間。排出的東西除了河泥狀的污物外,還有白色的膿水。排出膿水時,每次都會劇烈疼痛。史先生自己說:「我估計這三天晚上排出的東西,應該已經裝滿一個半容器。我的肚子雖然大,怎麼會有這麼多污物,真是奇怪!」
第三天,史先生服用這個藥方,我親自到他家拜訪。史先生說:「我昨天沒有告訴老師我排出的是河泥狀的東西,但老師在寫病歷時,直接說『一定會變成黑色像河泥一樣的東西』,真是太神奇了!」我笑著點頭。想起某天徐先生(他也曾經跟隨老師學習)來拜訪老師時說:「我母親因為腸道疾病過世了。當時我因為有事在外地,沒能陪伴在她身邊。
中醫用藥攻下沒有效果。西醫剖開腸子的一角,發現腸子裡積蓄的不是乾燥的糞便,而是像河泥一樣的東西。於是就動手術取出這些污物,病暫時好了。但不幸的是,兩個多月後又去世了。」由此可見西醫治療腸癰,雖然一時有效,但最終還是不可靠,他們忽略了根本,只注重枝末。如果死者知道,難道不會在九泉之下感到遺憾嗎?
坐著聊了一會兒,我就問史先生得病的原因。他說:「以前生病,常常不吃藥。我父親篤信神佛,每次都讓我吃香灰,我的病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呢?」但這個時候,史先生排出的東西,已經由黑色漸漸變成紫紅色的咖啡色了。
三診,連續吃了兩次加味大黃牡丹湯,腸道裡的舊污垢越來越少了。只是肚臍右下方靠近小腹的地方按壓還會痛,表示病根還沒有完全去除。還是用之前的方法,減少芒硝、大黃的用量,讓藥性比較溫和。
粉牡丹皮(三十克),冬瓜子(三十克),生薏仁(三十克),桃仁泥(二十五克),敗醬草(二十五克),赤芍(三十克),生甘草(十克),當歸(二十五克),桔梗(十五克),紅小豆(一百二十克,煎湯代替水)
佐景按,史先生吃了這個藥方六帖,排出的東西,漸漸由咖啡色轉變成綠色。而且綠色裡面還混雜著像蠶砂一樣的黑色顆粒。小腹痛的地方比較好了,只是上行的筋反而感覺微微牽引不舒服。六帖藥之後,停藥兩天,才進行第四次診斷。
四診,腸癰已經快要痊癒了,只是每天早上大便時,患處還覺得脹脹的,可能是舊病根還沒有完全去除。而且之前多次排便,造成身體氣血虧虛,時常頭暈,脈象大,是虛弱的現象。應該以補養正氣為主,輔以利下焦水道的藥。
大川芎(三十克),全當歸(二十五克),大熟地(二十克),春砂仁(五克),赤芍、白芍(各十五克),豬苓(十五克),明天麻(二十克),陳皮(十五克),澤瀉(十克),生白朮(二十五克),冬葵子(二十五克)
佐景按,史先生服用這個補養正氣、疏利水濕的藥方後,之前大便時會痛的情形,現在已經不痛了。而且之前顏色是綠色的,現在也轉變成黃色了。只是在七分黃之中,仍然有三分綠色。史先生之前有遺精的舊疾,這個時候又發作了。可能是這個藥方利水作用太強的緣故?但是遺精後完全不覺得疲勞,所以也沒有什麼妨礙。
痊癒後,史先生來向我道謝,他說:「承蒙先生們的診治,我的頑疾已經完全好了。回想我還沒有遇到先生之前,遍訪中外名醫,祈求各路神佛,兩年來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數都數不清。也因此耽誤了事業,都沒有得到一點效果。如果早點認識先生,那這兩年的劫難不就可以避免了嗎?雖然如此,今天能痊癒,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史先生又說:「我把老師的藥方拿給我親友看,親友們沒有不驚訝的。用這麼猛烈的藥,而且用這麼大的劑量,他們從來沒看過。」我說:「猛烈的藥是用來治療猛烈的疾病,現在世風日下,病人控告醫生的事情,每天都有耳聞,所以現在的醫生都習慣用輕劑量的藥,以至於沒有人敢嘗試用猛烈的藥,猛烈的疾病也就無法治好,真是可悲啊!」
佐景又按,惠甫先生曾經生過三次大病,都是和腸道有關的,這個案例記錄的是第一次。之後的兩次,也是由我和老師共同治好的,詳細記錄在第二集中。之後惠甫先生認識到醫藥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就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原先的行業,跟隨老師學習醫術。還不到三年,惠甫先生已經成為醫界通達之人了。所以我稱呼惠甫先生,有時稱呼先生,有時稱呼君,有時稱呼師兄,是因為先後關係不同,這裡就暫且按照原樣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