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經方實驗錄》~ 第一集卷首 (10)

回本書目錄

第一集卷首 (10)

1. 張仲景事狀考

遂考竟佗。彧以建安十七年死,元化死覆在其前,而年且近百歲,其視仲景,蓋三四十年以長,然兩人始終無會聚事,穿胸之術,亦不自元化得之。《抱朴·至理篇》:淳于能解顱以理腦,元化能刳腹以浣胃。此則倉公已有刳治之術,仲景、元化蓋並得其傳者也。元化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

孫奇以為即《金匱要略》,亦無據。尋《抱朴·雜應篇》:余見戴霸、華佗所集《金匱綠囊》、崔中書《黃素方》及《百家雜方》五百許卷,明元化書亦稱《金匱》。奇乃誤以仲景相傳耳。仲景處荊州,元化譙人,蹤跡多在彭城、廣陵間,故兩人終身不相遇。且《甲乙經序》稱華佗性惡矜技,焉肯謂他人書能活人也。

仲景在《後漢書·三國志》皆無傳。《史通·人物篇》曰:當三國異朝,兩晉殊宅,若元化、仲景,時才重於許、洛;何楨、許詢,文雅高於揚豫。而陳壽《三國志》、王隱《晉書》,廣列諸傳,遺此不編。今謂仲景事何顒,依劉表,交王粲,所與遊皆名士。疑其言行可稱者眾,不徒以醫術著也。

佐景按,今日我國有醫學足言者,以存《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故也。二書元或合為一編,名曰《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為東漢長沙太守張氏仲景撰述,經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自晉下迄隋唐,或顯或晦,其傳不一。又有合二書改稱《金匱玉函經》者,其中條目較今世所傳二書為多,其為後人增益或傳寫遺脫,皆不可知。唐真人孫思邈謂江南諸師秘仲景傷寒方法不傳,及其晚年著《千金翼方》時,始獲見《傷寒論》。至《金匱要略》,傳為宋翰林學士王洙從館閣蠹簡中錄出。二書先後獲顯,醫道賴以不墜。蓋張氏工於治療,尤精經方,所著論若干篇,其文辭簡古奧雅,古今治醫者未有能出其右者也。宋臣林億等,本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之旨,稱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故歷代尊張氏為醫中之聖。惜《後漢書》無張氏傳,清元和陸氏九芝,博採群籍,為之補作。近賢黃氏竹齋,又撰《醫聖張仲景傳》,悉當參讀,而章氏所撰本篇尤精。故特錄於此,以樹楷模而資景仰云。

白話文:

於是,就徹底考證了華佗的事蹟。據說華佗在建安十七年(西元212年)去世,而元化則死在他的前面,而且年紀將近百歲,這樣看來,他比張仲景年長了三、四十年。然而,這兩個人始終沒有交集,華佗開胸的手術技術,也不是從元化那裡學來的。《抱朴子·至理篇》記載:淳于意能夠打開頭顱來治療腦部疾病,華佗能夠剖開腹部來清洗胃部。由此可見,早在倉公時代就已經有開刀治療的技術了,而張仲景和華佗很可能都得到了這種技術的傳承。華佗臨死前,曾交給獄卒一卷書,並說:「這可以救活人」。

孫奇認為這卷書就是《金匱要略》,但沒有證據。查閱《抱朴子·雜應篇》的記載:我(葛洪)曾看過戴霸、華佗所編纂的《金匱綠囊》、崔中書的《黃素方》以及《百家雜方》等五百多卷書,可見華佗的著作也叫做《金匱》。孫奇是誤以為《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傳下來的。張仲景住在荊州,華佗是譙縣人,他的足跡多在彭城、廣陵一帶,所以兩人終身沒有相遇。而且,《甲乙經序》說華佗的個性很愛賣弄自己的技術,怎麼可能會說別人的書能夠救活人呢?

張仲景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都沒有傳記。《史通·人物篇》說:在三國和兩晉時期,華佗和張仲景的醫學才能比許劭、洛陽的名士更受重視;何楨、許詢的文采也高過揚州和豫州的名士。但陳壽的《三國志》和王隱的《晉書》廣泛地記載了許多人的傳記,卻遺漏了他們兩位。現在認為張仲景曾侍奉何顒,依附劉表,與王粲交好,他所交往的都是當時的名士,推測他的言行應該有很多值得稱道的,不只是因為醫術才出名的。

佐景按:今天我們國家之所以有值得稱道的醫學,都是因為保存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書的緣故。這兩本書原本可能是一本書,叫做《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是東漢長沙太守張仲景所著,經過晉朝太醫令王叔和整理。從晉朝到隋唐,這本書時隱時現,傳播情況不一。還有人把這兩本書合在一起,改名為《金匱玉函經》,其中所記載的條目比現在流傳的兩本書要多,這些可能是後人增加的,也可能是傳抄時遺漏的,這些都不得而知。唐朝的孫思邈真人說,江南的醫師們把張仲景的傷寒治療方法視為秘笈不外傳,等到他晚年撰寫《千金翼方》時,才得以看到《傷寒論》。至於《金匱要略》,據說是宋朝翰林學士王洙從館閣的書堆中整理出來的。這兩本書先後得以顯露,醫學之道才得以延續。張仲景擅長治療,尤其精通經方,所著的論述有很多篇,他的文辭簡潔古樸,是古往今來研究醫學的人都無法超越的。宋朝大臣林億等人,根據晉朝皇甫謐為《甲乙針經》所寫的序,說張仲景的醫術本於伊尹的方法,而伊尹的方法又本於神農的醫經,這不就等於是繼承了古代聖人的意旨嗎?所以歷代都尊稱張仲景為「醫中之聖」。可惜《後漢書》沒有為他立傳,清朝元和的陸九芝廣泛採集各種書籍,為他補寫了傳記。近代的黃竹齋又寫了《醫聖張仲景傳》,這些都應該參考閱讀,而章氏所寫的這篇文章尤其精闢。因此特別將此篇記錄下來,用來樹立榜樣,以供後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