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本

《敖氏傷寒金鏡錄》~ 原序 (2)

回本書目錄

原序 (2)

1. 原序

凡傷寒熱病傳經之邪。比雜病不同。必辨其脈、症、舌、表裡汗下之。庶不有誤。況脈者,血之腑。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摶。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而有力。病久熱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而甚也。但可養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或初病即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水燥熱之證。

或逆厥而利。此熱證傳經之邪也。若始終皆熱證。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為病。初則頭痛。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惡寒而無發熱。此寒症也。此識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於舌。心屬火。主熱。象離明。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

表邪入於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為白苔而滑見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傳於裡未罷。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於胃。急宜下之。苔黃自去而疾安矣。至此醫之不依次。誤用湯丸。失於遲下。其苔必黑。變症蜂起。此為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

與邪熱二火相攻。極熱則有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若乃臟腑皆受。邪毒日深。為症必作熱症。雖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熱。否則其熱散入絡臟之中。鮮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則紅,過則薪為黑色炭矣。此亢則害。承乃制。今以前十二舌明著。猶恐未盡諸症。復作二十四圖。

並方治列於左。則區區推源尋流。實可決生死之妙也。

至正元年一陽月上浣之日

白話文:

[原序]

凡是傷寒熱病,邪氣循經脈傳播,與其他雜病不同,必須辨別脈象、症狀、舌苔以及表裡、汗、下利等情況,才能避免誤診。尤其脈象,是血的通道,屬陰。疾病初期,正氣與邪氣相抗衡,如果正氣未衰,脈象必定滑數有力;疾病纏綿日久,熱邪熾盛,正氣衰弱,脈象則必定微弱無力,脈象頻數而沉重。此時應當採取滋陰退陽的治療方法,這就是識別脈象的關鍵。

有些病人一開始就惡寒發熱,之後必定出現口渴、乾燥、發熱的症狀,或者出現嘔吐、腹瀉,這些都是熱證邪氣循經傳播的表現。如果從始至終都是熱證,只有發熱而沒有惡寒,則屬於傷寒。傷寒初期通常頭痛,但不一定會發熱、惡寒、口渴。有些病人一發病就出現嘔吐、腹瀉,或者只有惡寒而沒有發熱,這就是寒證。這就是辨別症狀的妙處。

舌頭是心的竅位,心屬火,主熱,就像太陽一樣明亮。人得了病,初期在表證,舌頭就會發紅,沒有白苔等。邪氣深入到半表半裡之間,舌頭顏色就會變白,並出現薄而潤滑的白苔。千萬不能不明白表證,如果邪氣傳入裡證,舌苔就會變黃,表示邪氣已入侵胃部,應當及時攻下邪氣,舌苔轉黃自愈,疾病也就好了。如果醫生不按照順序治療,錯誤使用湯藥,延誤攻下,舌苔就會變黑,出現各種危急的症狀,這就難以治療了。如果舌苔黑如漆,那十有八九救不活了。這是心火內熾,與外邪的熱邪兩種火相搏鬥,熱極則會出現水液代謝異常的現象,所以顏色變黑,反映了水液代謝的變化。

如果臟腑都受到侵犯,邪毒日益加深,症狀必定表現為熱證,雖然應該攻下,但目的是清除胸中的熱邪,否則熱邪會擴散到經絡臟腑之中,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這就像火自行燃燒,初期發紅,燃燒過度,柴火就會變成黑色的炭一樣。這說明亢盛就會造成危害,因此必須抑制它。現在已經用十二種舌象圖表說明了,但恐怕還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的症狀,所以又增加了二十四幅圖表,並列出治療方案。這樣循序漸進地探究病理,就能掌握決定生死的大法。

至正元年一陽月上浣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