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本

《敖氏傷寒金鏡錄》~ 原序 (1)

回本書目錄

原序 (1)

1. 原序

傷寒一書。自漢張仲景先生究其精微。得其旨趣。乃萬世之龜鑑也。論中梓訛難明。晉叔和成其章序。成無己《明理論》。劉河間五運六氣。參同仲景鈐法。則病之所變。預可知也。陰陽傳變汗瘥圖局。曰汗、曰吐、曰下。死生吉凶棺墓圖局。曰死、曰生。隨治隨效。如響應聲。

則萬舉萬全矣。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傳變吉凶。深為妙也。舌乃心之苗。心君主之。官應南方赤色。甚者或燥、或澀、青、白、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舌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則肺自甚。故色白也。舌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

則肝木自甚。故色青也。色青為寒者訛矣。仲景法曰:「少陰病。下利清穀。」色青者,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舌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舌紅為熱。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熱深甚也。舌黑亦言為熱者。由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

故色黑也。五色應五臟固如此。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未傳於裡也。舌白苔滑者。痛引陰筋。名臟結也。舌之赤者。邪將入也。舌之紫者。邪毒之氣盛也。舌之紅點者。火之亢極也。舌之燥裂者。熱之深甚也。或有黑圈黑點者。水之萌發也。舌根黑者。水之將至也。舌心黑者。

水之已至也。舌全黑者。水之體也。其死無疑矣。舌黃者。土之正色也。邪初入於胃。則本色微黃髮見。舌黃白者。胃熱而大腸寒也。舌之統黃者。則胃實而大腸燥也。調胃承氣湯下之。黃自去矣。舌灰黑者。厥陰肝木相承。速用大承氣湯下之。可保。但五死一生。大抵傷寒傳變不一。

要須觀其形、察其色、辨其舌、審其症、切其脈、對症用藥。在於活法。如脈浮緊而澀者。日數雖多。邪在表也。汗之而愈。若脈沉實而滑。日數雖少。邪在內也。下之而痊。其有半表半裡。傳到少陽只一證。則小柴胡湯主之。無不效也。太陰腹滿自利。脈沉而細者。附子理中湯主之。

太陰腹滿時痛便硬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少陰舌乾、口燥、津不到咽者。人參白虎湯主之。少陰發熱而惡寒。脈沉而遲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而汗之。厥陰舌卷囊縮。脈沉而弦者。為毒氣藏。脈沉而短者。用承氣湯下之。若厥冷、耳聾、囊縮、脈沉而弦者。少陰兩感、不治之症也。

此則三陰有可汗、可下、可溫之理。敖君立法辨舌。自為專門體認之精。當時嘗著《點點金》及《金鏡錄》二書。皆秘之而不傳。余於正德戊辰歲。見一人能辨舌色。用藥輒效。因扣之,彼終不言。偶於南雍得《金鏡錄》。歸檢之。乃知斯人辨舌、用藥之妙。皆本是書。惟《點點金》一書。

則於傷寒家多有不切。其與仲景鈐法奧旨同者。特《金鏡錄》爾。故余並刊於官舍。使前人之書。皆得以行於世。而四方學者。亦知所去取云。時

嘉靖己丑歲仲冬吉旦

南京太醫院院判長洲薛己識

青藩良醫所良醫馬崇儒校刊

白話文:

[原序]

傷寒這本書,從漢代張仲景先生深入研究其精微奧妙,掌握其要旨,堪稱萬世學習的典範。書中因刻印錯誤而難以明瞭的地方,晉代叔和為其撰寫了序言,成無己寫了《傷寒明理論》,劉河間的《五運六氣》則參照仲景的治療方法,這樣就能預知疾病的變化。陰陽傳變、汗瘥圖局(指汗、吐、下三法),以及死生吉凶棺墓圖局(指生死),只要對症下藥,療效便如影隨聲,萬無一失。

元敖氏的三十六種辨舌方法,能推測疾病的傳變和吉凶,非常精妙。舌頭是心的苗芽,心是君主之官,屬南方,其顏色應為赤色。嚴重時,舌頭可能乾燥、粗澀,或呈現青、白、黑等顏色,這些都反映了熱氣深淺的程度。舌苔白色,是肺金的顏色,因寒邪過盛而抑制了心火,心火不能制約肺金,導致肺氣過盛,所以顏色發白。舌苔青色,是肝木的顏色,因心火過盛而金不能制約木,導致肝木氣盛,所以顏色發青。認為舌青為寒邪的說法是錯誤的,仲景的方法是:「少陰病,下利清穀。」舌苔青色,其實是裡熱,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舌苔黃色,是因為心火過盛,導致腎水衰弱,腎水不能制約心火,脾土因此旺盛,所以顏色發黃。舌苔紅色是熱證,是心火旺盛的表現;舌苔赤紅,表示熱邪更深。舌苔黑色也表示熱證,是因為火熱過於極點,反而會化為寒水,所以顏色發黑。五色對應五臟的道理就是這樣。

敖氏認為,舌苔白色,邪氣在表,尚未傳入裡;舌苔白而滑,則疼痛牽引到陰筋,叫做臟結;舌苔赤紅,邪氣將要侵入;舌苔紫色,邪毒之氣盛;舌苔出現紅點,是火氣亢盛;舌苔乾燥裂紋,是熱邪深入;舌苔出現黑色圈或黑點,是寒水萌發的徵兆;舌根發黑,寒水將要到達;舌心發黑,寒水已經到達;舌頭全黑,寒水已經成勢,必死無疑;舌苔黃色,是脾土的正常顏色,邪氣初入胃部,就會出現這種微微發黃的顏色;舌苔黃白,是胃熱而大腸寒;舌苔整體發黃,是胃實而大腸燥,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瀉下,黃色就會消失;舌苔灰黑,是厥陰肝木相承,應迅速服用大承氣湯瀉下,或許能保住性命,但大概率是五死一生。

總之,傷寒的傳變變化多端,必須觀察其形狀、顏色、舌苔、症狀、脈象,然後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治療。例如,脈象浮緊而澀,即使病程較長,邪氣仍在表,用發汗的方法就能痊癒;如果脈象沉實而滑,即使病程較短,邪氣已在內,用瀉下的方法就能痊癒。如果既有表證又有裡證,傳到少陽證,就用小柴胡湯,必能見效。太陰證的患者,腹部脹滿,自利,脈象沉細,用附子理中湯;太陰證的患者,腹部脹滿,時痛,大便乾燥,用桂枝加大黃湯;少陰證的患者,舌乾口燥,津液不能下嚥,用人參白虎湯;少陰證的患者,發熱惡寒,脈象沉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發汗;厥陰證的患者,舌頭捲縮,脈象沉而弦,這是毒氣內藏,脈象沉而短,用承氣湯瀉下;如果出現厥冷、耳聾、舌捲、脈象沉而弦等症狀,這是少陰證和厥陰證同時發病,屬於不治之症。

總之,治療三陰證,有發汗、瀉下、溫補三種方法。敖君制定辨舌法,是獨到的見解。他當時曾寫過《點點金》和《金鏡錄》兩本書,都秘而不傳。正德戊辰年,我遇到一個能辨舌色,用藥非常有效的醫生,我向他請教,但他不肯說。後來偶然在南雍得到了《金鏡錄》,回家檢視後,才知道他辨舌用藥的妙法都來源於此書。但《點點金》一書與傷寒學說大多數地方不符合,唯有《金鏡錄》與仲景的治療方法奧妙相通,所以我將它刊印,讓前人的著作得以流傳於世,也讓天下學者知道取捨。

嘉靖己丑歲仲冬吉旦

南京太醫院院判長洲薛己識

青藩良醫所良醫馬崇儒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