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3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2)

1. 脈法篇

脈浮而大,氣實血虛,雖偏之為害,亦人所當有也。若此者,陰部當見不足,今反小便利、大汗出,外示有餘,殊非細。故設衛氣之實者,因得汗利而脈轉微弱,藉是與營無忤,庶可安全;若陽分之脈較前更加堅實,則陽強於外,陰必消亡於內,所謂小便利、大汗出者,乃津液四射之徵,勢必營竭血盡,干煩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下注之證。此際安其胃,固其液,調和強陽,收拾殘陰,岌岌不及,況復以毒藥攻其胃,轉增奔迫之勢,而蹈重虛之戒,令客陽亦去,下血如汙泥而死哉!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也。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利天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王肯堂曰:大發其汗,傷陽也,宜其脈微而惡寒;又數大下之,傷陰也,宜其脈澀而發熱。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而首末獨言亡血者何也?曰:下之亡陰,不必言汗亦血類故也。內虛之人,夏月陽氣在表,則內無陽也,故不勝其寒;冬月陽氣在裡,裡陰既虛,不能當邪氣之灼爍,故不勝其熱。然諸脈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者,往往惡寒,苦振慄不止,或時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熱也,此但言其例,論其理耳。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立夏得洪大脈,是溫病之本脈,若其人苦疼重,乃熱鬱肌表,未得發越之故,須以辛涼苦寒藥泄其鬱熱,乃伏氣發汗之正法也。若明日身不疼重,則營衛自和,濈然汗出自解,無藉於藥矣。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寒傷形,故脈盛身寒而後周身發熱;暑傷氣,故脈虛身熱而獨背微惡寒。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脈數而解者,必欲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上言脈微故不戰汗出而解,此言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二說相左何耶?然上以曾經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經汗下,血氣未傷,邪正俱盛,故必大戰作汗而解,不相左也。東垣云:戰而汗出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陽明也;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曾汗下,必不爾矣。

白話文:

[脈法篇]

脈象浮大,代表氣盛但血虛,雖然這種情況可能有些偏差,但也是人體可能出現的現象。如果是這樣,按理說陰部應該顯示不足,現在反而小便多、大汗出,表面看起來好像有餘,但其實很不正常。這是因為衛氣虛浮在外的緣故。如果這樣,透過發汗和利尿,脈象能夠轉為微弱,這樣或許能與營血調和,就有可能平安。但如果陽脈比之前更加堅實,代表陽氣過盛在外,陰氣必然在內消亡。所謂的小便多、大汗出,是津液四處奔散的徵兆,這樣下去必然導致營血枯竭、血盡,出現煩躁不安、失眠、血稀肉消,甚至會出現大出血的危險。此時應該安養脾胃、固護津液、調和過盛的陽氣,收斂殘餘的陰氣,這都已經非常危急了,更何況還用藥物來攻伐脾胃,只會加速氣血奔散,導致更嚴重的虛脫,讓浮在表面的陽氣也隨之離散,最終出現下血如泥漿,以致死亡。

醫生說,病人脈象微弱而澀滯,這是因為醫生的治療不當造成的。過度發汗,又多次使用瀉下的藥物,導致病人亡血,病情應該會出現怕冷,然後發熱不止。有時候夏天很熱,卻想穿上衣服,冬天很冷,卻想裸露身體。會這樣的原因是: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液虛弱就會發熱。這是因為醫生發汗,讓陽氣更加虛弱,無法制約陰氣,導致五月時,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寒,因為陽氣無法抵擋寒冷,所以想穿衣服;十一月時,陽氣在體內,胃中煩熱,因為陰液虛弱無法抵擋熱邪,所以想裸露身體。另外,陰脈遲緩澀滯,可知是亡血的徵象。

王肯堂說,大量發汗會損傷陽氣,所以脈象會微弱並怕冷;多次使用瀉下藥會損傷陰液,所以脈象會澀滯並發熱。陰陽兩虛,導致氣血俱損,但為何只說亡血呢?因為瀉下造成的陰虛,不必說發汗,也屬於血的範疇。體內虛弱的人,夏天陽氣浮於體表,體內則陽氣不足,所以無法抵禦寒冷;冬天陽氣在內,體內陰液虛弱,無法抵禦熱邪侵襲,所以無法忍受熱。因此,那些脈象弦細而澀,按下去無力的人,往往會怕冷,寒戰不止,有時也會煩躁發熱,就像坐在蒸籠裡一樣,必須脫掉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或喝涼水才會舒服,但寒顫又會再來。這種情況並不一定只在夏天才怕冷,冬天才怕熱,這只是舉例說明,論述其中的道理而已。

立夏時,脈象呈現洪大,這是符合時令的脈象,如果病人身體疼痛沉重,應該發汗治療。如果隔天身體不疼不重,就不用發汗。如果汗自然流出,第二天就會好轉。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立夏時脈象本就應該是洪大,這是時令脈象的表現。其他時節也可以這樣類推。

立夏時脈象洪大,是溫病的本脈。如果病人身體疼痛沉重,是因為熱鬱結在肌膚表面無法發散的緣故,必須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來宣洩鬱熱,這是治療伏氣發汗的正確方法。如果隔天身體不疼不重,就代表營衛之氣自然調和,汗自然流出就會痊癒,不需要用藥了。

脈象旺盛,身體卻感到寒冷,這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所致;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受到暑邪侵襲所致。

寒邪會傷及形體,所以脈象旺盛、身體感到寒冷,之後才會全身發熱;暑邪會傷及氣,所以脈象虛弱、身體發熱,只有背部微微怕冷。

問:有些病症會出現戰慄然後汗出,接著就好了,這是為什麼?答:脈象浮而緊,按下去卻空虛,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就虛弱的緣故,所以會戰慄並且汗出而解。因為本身虛弱,所以才會戰慄;因為脈象浮,所以汗出就會好轉。

問:有些病症不會戰慄卻汗出,接著就好了,這是為什麼?答:脈象大而浮數,所以知道不會戰慄,汗出就會好轉。如果脈象浮數,按下去不空虛,這個人本身不虛弱,如果想自己痊癒,只要汗出就可以了,不會出現戰慄。

問:有些病症既不戰慄也不汗出,就自己好了,這是為什麼?答:脈象自己變微弱,這是因為曾經發汗、嘔吐、瀉下,或失血等原因,導致體內津液不足。這樣陰陽自然調和,就會自己痊癒,所以既不戰慄也不汗出。

問:傷寒病發三天,脈象浮數而微弱,病人身體卻感到涼爽平和,這是為什麼?答: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病在夜半痊癒,脈象浮現就會痊癒,會大量出汗。

脈象數而痊癒的,必然會想吃東西;脈象微弱而痊癒的,必然會大量出汗。

前面說脈象微弱所以不戰慄就汗出而痊癒,這裡說脈象微弱而痊癒的必然大量出汗,這兩種說法似乎有矛盾,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前面說的是因為曾經嘔吐、瀉下、失血等,導致邪正之氣都衰弱,所以無法透過發汗而痊癒。而這裡說的是沒有經過發汗、瀉下,體內血氣沒有受損,邪正之氣都旺盛,所以必然會經過劇烈的戰慄,然後透過大量出汗痊癒。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東垣認為,戰慄而汗出痊癒的,屬於太陽病;不戰慄而有汗痊癒的,屬於陽明病;不戰慄也沒有汗痊癒的,屬於少陽病。如果之前曾經發汗、瀉下,就不會是這樣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