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28)
卷下 (28)
1. 脈法篇
沉數者,熱伏於內,故易已;沉緊,為寒伏於內,故難治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胃中虛寒,則陽氣鬱伏不伸,故短氣。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虛,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則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下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膈中之水氣因火擊動,所以腸鳴轉而下泄,則脾胃虛寒可知。若少陰脈不至,則下焦虛寒,不能運行水氣,必致留結陰分,而為陰腫虛大也。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脈滑為噦者,胃虛不能散水,水結中焦,逼虛火上逆,故為噦也。脈浮必衄者,浮為表邪,不散邪郁上焦,必迫血上行而為衄也。胃氣素虛之人,誤施辛溫發散,則虛陽將欲外亡,所以脈浮鼻燥,皆緣責虛取實之故也。此與誤發少陰汗者,同科而減等。少陰少血,動其血,則下厥上竭而難治;陽明多血,但釀患未已耳。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大汗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揀,其人則䭇。
寸口脈浮為表邪,而反下之,為逆矣。以其人陽氣下陷,故不為痞結而但腸鳴;即當將差就錯,內和其氣;而反與之水寒其胃,致水氣相搏,且夾帶濁飲上干清氣,故令䭇也。○胡其章曰:「大則為寒,寒字當作邪字看。」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此言衛虛營盛,氣衰血熱,三焦之火失其常度,並熱於守經之血而妄行,故為崩下不止耳。
寸口諸微亡陽;諸澀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胃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口急不能言,是脾藏血少,不能上通於心氣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陽微陰勝,加之多汗,陽氣愈虛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腎中真陽之氣不能統於周身,則陰氣上迫於陽位。所以宗氣鬱聚,血結心下。陽氣因而不伸,陷入至陰之地,周身有陰無陽,遂至不仁而厥也。治當刺期門,以(散)結血;刺巨闕,以行宗氣。宗氣布而陽氣自復,厥自退矣。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上條以脈之虛大倍常為關格,見於尺部為關,見於寸口為格,故知:凡言寸口,皆統三部而言也。○下條以關部伏澀異常為關格。蓋伏則氣滯,澀則血寒也。上條乃正衰邪實不治之證;下條是寒邪悶拒可治之證,不可不察。
白話文:
脈法篇
脈象沉而數,代表熱邪潛藏於體內,所以容易轉為沉而緊的脈象;脈象沉而緊,代表寒邪潛藏於體內,這種情況比較難以治療。
足背動脈(趺陽脈)如果脈象微弱又緊繃,緊繃代表體內有寒,微弱代表身體虛弱;如果微弱和緊繃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就表示呼吸短促。
胃部虛寒,會導致陽氣鬱積而無法伸展,所以會呼吸短促。
足背動脈脈象緊繃且浮起,浮起代表虛弱,緊繃代表寒冷。浮起,會感到腹脹;緊繃,會感到絞痛。如果浮起和緊繃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就會腸鳴而且腸道蠕動。蠕動就會導致氣機運行,胸膈之氣下降。如果少陰脈出現向下,則可能是陰部腫大,這表示身體虛弱。
胸膈的水氣因為火氣衝動而腸鳴並向下排泄,這代表脾胃虛寒。如果少陰脈摸不到,就表示下焦虛寒,無法運行水液,水液必然會滯留在陰部,導致陰部腫大且虛弱。
足背動脈脈象浮起,浮起代表身體虛弱;如果浮起和虛弱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會導致氣短,表示胃氣虛弱衰竭。脈象滑表示會呃逆,這是醫生判斷錯誤所導致,因為醫生本應調理虛弱卻反而去攻擊實邪,又讓身體過度發散導致血脈空虛,如果鼻腔乾燥,就一定會流鼻血。
脈象滑而導致呃逆,是因為胃虛不能分散水液,水液停留在中焦,逼迫虛火上逆所以會呃逆。脈象浮而導致流鼻血,是因為浮脈代表體表有邪氣,邪氣無法散去,鬱積在上焦就會迫使血液上行而導致流鼻血。對於平時胃氣虛弱的人,如果誤用辛溫藥物來發散,就會導致虛陽外脫,所以出現脈象浮、鼻腔乾燥的情況,這都是因為醫生本應調理虛弱卻反而去攻擊實邪所導致。這和誤用發汗法來治療少陰病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程度較輕。少陰是少血的經脈,如果妄動其血,就會導致下肢厥冷、上部氣竭而難以治療。陽明是多血的經脈,但也會釀成疾病。
寸口脈(手腕動脈)脈象浮大,醫生反而使用攻下的方法,這是大逆之舉。浮脈代表沒有血,大脈代表有寒氣。寒氣相搏,就會導致腸鳴。醫生卻不知道原因,反而使用冷水來讓人大汗淋漓,水遇到寒氣就會更加寒冷,這必定會使人氣短。
寸口脈浮代表體表有邪氣,反而使用攻下的方法是逆反。因為病人的陽氣下陷,所以不會出現痞塞的情況,而是腸鳴。這時應該用和緩的方法調理氣機,醫生卻反而給予寒冷的水,導致胃內水氣相搏,並且夾帶濁飲向上干擾清陽之氣,所以會導致氣短。胡其章認為,大脈代表寒,此處的「寒」字應該當作「邪」字來看。
寸口脈微而緩,微脈代表衛氣疏鬆,皮膚空虛;緩脈代表胃氣充實,能消化食物並運化水液。食物進入胃部後,脈道開始運行;水液進入經脈後,血液就會生成。如果營氣旺盛,皮膚就會變得疏鬆。如果三焦的經絡斷絕,就叫做血崩。
這是說衛氣虛弱,營氣旺盛,氣血衰弱,體內有熱,三焦的火失去常態,熱邪聚集在運行經脈的血液中而妄行,所以導致崩漏不止。
寸口脈,各種脈象微弱都表示陽氣衰亡;各種脈象澀滯都表示血液不足;各種脈象虛弱都表示發熱;各種脈象緊繃都表示寒冷。各種脈象乘寒,就會導致厥逆、意識模糊,胃部不仁,因為胃部沒有穀氣,脾臟澀滯不通,口不能說話,全身戰慄。
口不能說話,是因為脾臟的血液不足,無法向上通達心氣。
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繃,表示病人身體虛弱、多汗,這是陰氣旺盛而陽氣衰竭的表現。
陽氣微弱,陰氣強盛,再加上多汗,陽氣會更加虛弱。
少陰脈摸不到,表示腎氣虛弱,精血不足,氣機奔走促迫向上進入胸膈,宗氣反而鬱積,血瘀結於心下,陽氣衰退下降,熱歸於陰部,陰部與陰股相互作用,導致身體麻木不仁。這就是屍厥,應該針刺期門穴和巨闕穴。
腎中的真陽之氣不能統帥全身,陰氣就會向上迫害陽氣,所以宗氣鬱積,血瘀結於心下,陽氣無法伸展,陷落於陰位,全身有陰無陽,所以導致麻木不仁而發生厥逆。治療時應該針刺期門穴以疏通氣機,針刺巨闕穴以運行宗氣。宗氣運行,陽氣就會恢復,厥逆自然就會消退。
寸口脈浮而大,浮脈代表虛弱,大脈代表實邪。脈象出現在尺部就叫做關,出現在寸口就叫做格。出現關的症狀,就會小便不通;出現格的症狀,就會嘔吐逆。
足背動脈脈象伏而澀,伏脈代表嘔吐逆,水穀無法消化;澀脈代表食物無法進入,這就叫做關格。
上一條是說脈象虛大異常是關格,出現在尺部為關,出現在寸口為格,由此可知凡是說到寸口,都是統指三部(寸、關、尺)。下一條是說關部出現脈象伏、澀異常才是關格,脈象伏表示氣機停滯,脈象澀表示血寒。上一條是正氣衰竭邪氣旺盛的不治之症,下一條是寒邪悶阻可以治療的病症,必須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