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27)
卷下 (27)
1. 脈法篇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氣虛則脈弱而煩;血虛則脈澀而厥。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浮澀為脾胃不足,故當下利,此易明也。至少陰脈弦而浮,稱為調和,如經之脈,此必有說焉。蓋傷寒熱傳少陰,仍得弦浮陽脈為輕;若見沉遲,則為少陰病脈矣。夫所謂弦者,少陽生髮之氣也;浮者,太陽表證之脈也。雖證見少陰,而少陰病脈不見,不失經常之度,故為調脈。若見滑數,則為邪熱內盛,必挾熱便膿血也。
凡言趺陽,皆當推之氣口;少陰,皆當驗於尺部。若必候諸於足,在婦人殊為未傾,謂手不及足之譏,所不辭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誤下之所為也。 營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 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 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而生惡瘡也。
趺陽胃脈以遲緩為經,當不當浮數。若見浮數,知醫誤下而傷胃動脾也。營衛環轉之氣,以誤下而內陷,其數脈必先改為微而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此皆邪客於脾所致。邪熱獨留心下,雖飢復不殺穀,抑或潮熱發渴,未有愈期。必數脈之先微者,仍遲緩如其經常,始飢而消穀也。若數脈從前不改,則邪熱未陷於脾,但鬱於營衛,主生惡瘡而已。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脈浮數而惡寒,知表邪不散而為熱。今飲食如常,為里邪已去。若有焮腫,為熱壅經絡;若無腫處,必邪留臟腑,隨內外而發癰膿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脈浮大為邪氣在表。表邪本當即解;今相持不散,必是汗出泄風之故,當發癮疹身癢而生瘡疥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身體瘦削,宗氣衰微,胃氣虛寒,不能榮養,四末可知。加以肌肉結硬,皮膚皴駁,故為甲錯。必內有蓄積,將發癰膿之兆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此言胃受有形而實,脾為熱盛而強。臟腑相併,為患而痛,故言以實擊強。治當量其虛實;虛則消導,實則攻下可也。
趺陰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趺陽脈緊為寒邪傷胃,故必下利。下利脈大,為利盛,故難治也。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白話文:
少陰脈象如果呈現虛弱且澀滯,代表身體虛弱,可能會感到輕微煩躁,澀滯則表示氣血運行不暢,嚴重時可能導致手腳冰冷。
氣虛會使脈象虛弱且容易感到煩躁;血虛則會使脈象澀滯,並導致手腳冰冷。
足陽明胃脈(趺陽脈)摸起來浮在表面且澀滯,同時少陰脈象類似正常情況,這表示疾病與脾有關,應該要用瀉下的方式治療。要如何知道呢?如果脈象是浮大,表示氣是充足但血是不足的。現在趺陽脈摸起來浮而澀,可以判斷是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因為少陰脈出現弦而浮的脈象,才看起來像是調和的脈象,所以說是像正常情況。如果反而是滑數的脈象,就可以判斷是體內有膿血,將會拉出膿血便。
趺陽脈浮而澀,是脾胃功能不足的徵兆,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至於少陰脈弦而浮,被認為是調和的脈象,就像正常情況的脈象,這其中必定有原因。是因為傷寒的熱邪,傳到少陰,仍然可以摸到弦浮的陽脈,這還算是病情輕微;如果摸到沉遲的脈象,那才是少陰病的脈象。所謂的弦,是指少陽升發之氣;浮,是指太陽表證的脈象。雖然病人表現出少陰的症狀,但是少陰病的脈象沒有出現,並沒有失去正常的脈象,所以稱之為調脈。如果出現滑數的脈象,就表示體內邪熱旺盛,必然會伴隨膿血便。一般來說,提到趺陽脈,應該要參考氣口的脈象;提到少陰脈,應該要檢驗尺部的脈象。如果一定要在腳上診斷脈象,對於婦女來說是相當不方便的,畢竟不能因為要診脈而批評人家手腳不方便。
趺陽脈摸起來遲緩,代表胃氣正常。趺陽脈如果摸起來浮而數,浮代表傷害胃氣,數代表脾氣躁動。這並不是原本的疾病,而是醫生誤用瀉下藥物造成的。營衛之氣如果內陷,數脈會先變得微弱,脈象反而只剩下浮,這個人一定會出現大便乾硬、打嗝等症狀。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原本是因為數脈導致脾氣躁動,數脈先變得微弱,表示脾氣已經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大便乾硬,打嗝。現在脈象反而變成浮,數脈也轉為微弱,表示邪氣獨自留在體內。如果邪熱停留在心中,即使肚子餓也不想吃東西,熱邪無法消除,還會出現發熱、口渴、脈搏加快。正常的脈象應該是遲緩,如果脈象的前後變化符合規律,病人才會開始感到肚子餓,逐漸可以消化食物。如果數脈一直沒有改變,表示病邪沒有進入脾臟,只是停留在營衛之間,容易產生惡瘡。
趺陽胃脈應該以遲緩為正常,不應該出現浮數的脈象。如果出現浮數,表示醫生誤用了瀉下藥,傷害了胃氣,導致脾氣躁動。營衛之氣因為誤用瀉下藥而內陷,數脈必定會先轉為微弱,脾氣也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大便乾硬、打嗝,這些都是因為邪氣侵入脾臟所造成的。邪熱獨自留在心下,即使肚子餓也不想吃東西,或者出現潮熱、口渴,病情難以好轉。如果原本的數脈變成遲緩,如同正常情況,病人才會開始感到肚子餓,逐漸可以消化食物。如果數脈一直沒有改變,表示邪熱沒有侵入脾臟,只是停留在營衛之間,容易產生惡瘡。
各種脈象如果呈現浮數,應該會發熱、怕冷。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但飲食正常,表示體內積聚了膿液。
脈象浮數且怕冷,表示表邪沒有解除,熱邪還在。如果飲食正常,表示裡邪已經去除。如果有紅腫,表示熱邪壅塞在經絡。如果沒有紅腫,表示病邪停留在臟腑,可能會在體內或體表產生癰膿。
脈象浮而大,浮表示是風邪,大表示氣強盛。風邪與氣相搏,一定會產生風疹,身體會感到搔癢。搔癢稱為「泄」,風邪停留久了會形成痂癩。
脈象浮大,表示邪氣停留在體表。表邪原本應該很快解除,現在卻沒有消散,一定是汗出或泄風造成的。應該會出現風疹,身體搔癢,產生瘡疥。
趺陽脈摸起來浮而空虛,浮代表衛氣衰弱,空虛代表營氣受損,身體會消瘦,肌肉會變得粗糙不平。浮脈與空脈相互搏動,代表宗氣衰微,身體的四肢功能也會衰退。
身體消瘦,宗氣衰微,胃氣虛寒,無法滋養身體,四肢末梢的情況可以由此判斷。再加上肌肉結硬,皮膚粗糙龜裂,所以稱為甲錯,必定是體內有積聚的膿液,即將產生癰膿的徵兆。
趺陽脈摸起來滑而緊,滑代表胃氣充實,緊代表脾氣強盛。用強盛的脾氣攻擊充實的胃氣,反而會傷害自己,就像是用手拿刀,容易造成外傷。
這是在說明胃部受有形實邪而充實,脾氣因為熱盛而強盛。臟腑功能相互影響,形成疾病而產生疼痛,所以說用實邪攻擊強盛的脾氣,治療上應該衡量虛實。虛證可以用消導的方式處理,實證則應該用攻下的方式處理。
趺陽脈摸起來大而緊,應該會立即腹瀉,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
趺陽脈摸起來緊,代表寒邪傷胃,所以一定會腹瀉。腹瀉時脈象變大,代表腹瀉嚴重,所以很難治療。
趺陽脈摸起來沉而數,沉代表體內有實邪,數代表消化能力過盛。脈象緊,表示病情難以治療。